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

撰文/教学与学习中心 许妍甄
编修/戏剧学系 黄郁晴副教授
剧艺创所 章可蓝

「我不一定要在舞台上成就自己,如果我可以成为其他年轻演员的推手,我跟『表演』仍然可以继续建立深厚的关系……我希望自己最终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表演老师!」

「以有限身形载体演绎不同的生命,将自己植入不同的角色灵魂中──」如萍老师说着「这是表演最吸引我的地方。」尽管每个人的原生条件与家庭背景是无法改变的,但借着表演,那些被家庭与社会制约的激情、慾念、想望与自由冒险的心,彷彿也找到了迸发的出口。如萍老师是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第六届学生,在不知道戏剧是什么的年代,凭着对艺术的喜爱,考上就念了「在表演的过程中,我好像可以隐藏我自己,借着角色以他者的身分去面对同戏的夥伴或这个世界。」面对活泼热络的戏剧系生态,生性别扭的她,反而在表演中找到自己与世界共处的方式。

在当老师之前,她从来没有想过会走上教职这条路;在大学毕业之后,本着对表演艺术的渴望以及对欧陆剧场的着迷。原本规划从伦敦、巴黎再到纽约持续表演学习,对于表演艺术的追求是那么炽热又或说是虔诚,但计画总赶不上现实的变化。因为家道中落的关系,她在结束与Philippe Gaulier及Desmond Jones等大师的学习,从英伦游历到欧陆数月之后,回到台湾担任兼任讲师,开始她专注地,心无旁骛的教学工作,而这一起步就走了二十多年。


铁血教练式的表演教学

初从国外回台,因为年轻,也因为看见国外各式的表演,如萍老师怀抱着满腔热血,带着革命的情怀走进教学场域「舞台的美好是每个进到北艺大戏剧系学生向往的,但是舞台也是极为残酷的。」老师不讳言地说。她从不讨好学生,因为如果不能站稳基础训练,一旦学生走出排演教室,迎面而来的就是现实的残酷打击,「有时候严格与压迫是不得已的⋯⋯」如萍老师一边说着,一边忆起当年自己的铁血,有些激动、不舍。那是一个没有网络的年代,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如同「肉搏」般,只能用肉身贴近彼此,日日夜夜与学生一起,专注投入教学,情绪是直接的,情感也是赤裸的。当兼任老师的那三年是她全面学习与适应教学的时期,她的课堂上没有人敢迟到、缺课,当然也包括她自己,如萍老师笑着说:「我都跟学生说,除非你爬不过来,要不然你都要来。」

曾经有个学生,半夜两点半敲了研究室的门,老师刚结束大一表演课连续十几个小时的分组细磨,因为疲惫,她很难得地告诉学生,她很累,今晚先不跟他讨论他的表演问题了,但学生却回答:「你累、我也累,这个系上有谁不累?!」老师说当时自己笑了,因为学生是那么真挚又诚恳,同时她也意会到,教育跟宗教的工作性质似乎很相似,没有工作时限、没有利益关系。表演老师之于初学表演的年轻学子,又与一般通识学科的老师不同,师生互动之深、之赤裸,是外人难以想像与理解的。

剧场艺术教育重视启发与引导,也要求学子们具备实践与执行创作理念的能力;要保留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又得顾全团队精神与作品的一体性。如萍老师在教学初期,特别重视学生的基础教育:剧场精神的建立与表演训练等等,或许因为老师当时「年轻气盛」急切想要达到自己想望的基本目标,在过往的学生眼中,她宛如电影《进击的鼓手》里的铁血教练,对大一学生的要求是极为严厉且不近人情的。她认为一旦根基紮稳了,往后在高阶表演专题课程或正式的演出制作中,更能全面发挥表演创作力,与团队一起努力让「制作」朝「作品」前进。

除了对个人表演的追求,如萍老师对于演员在排练及演出期间的工作状况也有高标准的要求。在长达数月的排练与制作过程中,老师向来坚持,除非不得已的重大伤病,剧组人员都要特别注意自身健康与安全,演出期间,也要尽可能避免人为疏失而对辛苦多时的演出造成影响。她希望学生能照顾好自己,也能关照他人;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也对整个制作负责。一出戏的完成与否,绝非单凭个人,而是要靠整个创作与执行团队的努力,在动辄五十至上百人参与的演出制作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与位置,随着演出日期的逼近,不仅演员无法被取代,剧场中每个环节的执行者都是重要且不可被取代的。


改变与表演的关系

「因为我学习比较慢,而且我一次只能聚焦在一件事的学习。」老师如此说着。因此,虽然她刚回国时,也有参与一些演出,然而在历经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后,决定放下演员的身分,专注投入表演教学。「我不一定要在舞台上成就自己,但我可以成为其他年轻演员的推手!」如萍老师认为剧场相关工作当然要经过训练,不过要接近或成就「艺术」则不一定要接受专门的训练。说穿了,要成为演员,根本不需要进戏剧科系。但既然回到体制里教学,她仍想要找到一个能激发年轻演员表演创作力与执行力的训练方式,尤其在他们最青涩生猛的时期,还没有受到任何表演型式制约,且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初学阶段,深入探究与理解每个人的特质「因材施教」在引导、诱导或刻意逼迫下,推送他们进入老师设定的目标与表演光区中,帮助他们建立自己或群体的表演路径。

表演艺术与其他较为静态或独立完成的艺术创作形式很不同的地方在于,演员不是唯一的创作者,却是戏剧这门集合艺术创作群中站在第一线的体现者。演员需要背负所有共同创作者的理念,并且结合自己的思想、声音与形体去诠释创作,表演者是剧场里唯一站在灯光下接受掌声或嘘声的人,因着整个戏在制作的过程与演出期间,有无数的人在观众看不见的黑暗中付出,所以如萍老师觉得,如果没有帮助演员借着表演在舞台上发光,除了愧对演员在训练或排演过程中所付出的时间、心力以及所受的伤害,更难获得幕后团队的支持与认同。

无论在访谈或观课的过程中,都可以感受到如萍老师坚毅又热血的教学态度,永远保持高度的专注力,随时掌握每个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况,面对表演条件与学习背景各异的学生,时而温柔提点,时而激进挑衅。她认为演员这个职业可以让人「一容多貌、一体多态、一身多命、一世多情」像她这样平凡的现实人生,能借着表演穿梭于不同的时空,探触各种命运的造化,很是令人着迷。她虽然走下舞台,褪去角色的装扮,在课堂中穿着黑色单衣,仍旧紧紧拥抱着剧场,对眼前的表演学习者,充满期待。

铁血教练式的表演教学
 
教学多年,老师仍旧对于眼前的表演者充满期待

▲教学多年,老师仍旧对于眼前的表演者充满期待
 

淬鍊为温厚而强大的表演教学者

近几年卸下大学部的教学工作,专注于研究所的表演课程,如萍老师说教导研究生又是不同的挑战与学习,许多学生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他们都具有一定的人生历练,感受过真实世界的现实或残酷,因此研究生们学习态度相对主动、积极。对课程相关内容也较有延伸研究的能力,对文本与角色的剖析深入,对自己或同侪的表演也能提出多视角的观察与思考论点,她很珍惜与研究生们的相互切磋。在课程中,除了继续强化演员应具备的条件之外,如何让表演组研究生脑中丰富的「理性思维」运用在表演执行或角色诠释上——这是她在教学生涯中第三个十年的学习课题。

面对科技发展与表演艺术教学的影响,如萍老师认为对表演教学唯一改变的是观看作品的方式。凭借网络与科技,现在的演员随时可以掌握世界剧场或影视产业的脉动,但,即使演员的视野更开阔了、剧场的表现更多元了,在面对不同的创作媒材时,演员似乎仍得以「肉身」「人声」作为基本介质。经由电脑科技进行「变造」虽然可以改变演员原初的「表演」但无论科技如何改造演员最后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模样,那个原初的表演仍需要活生生的演员去执行,这个职业就像是手工艺产业,没有捷径,只能不间断地试炼,累积更多的表演经验。

想起过去二十年来,她强悍又急于看到成效的教学作风,难免在某些年轻学生们心中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她至今仍然耿耿于怀「可能年纪长了,也没有年轻时那么激狂,我会比较愿意等待」艺术创作本就需要时间去酝酿及淬鍊,演员更需要时间与耐性去培育。有些学生,在学校时期还未有机缘开展他们的表演才情,但经过多年持续努力与付出,许多演员终究走出自己的一片天。无论他们成名与否,我们很难想像他们一个个在成为演员的漫漫长路上,要面对多么残酷无情的煎熬与考验,这让如萍老师非常心疼。近年来也不断回顾与反省自己这一路以来的教学历程,期许自己往后在面对学生时,能更有智慧,强大且温暖地与新一代的学子们一起往前走。但她认为因为个性与心性的特质,要调整与转化自己的教学方式,确实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我很感谢老天爷给我这份工作,非常非常感激,我这辈子有幸遇到这个工作,可以持续刺激自己,与不同的年轻学子工作、学习……当演员都不一定能这么满足,这个工作非常珍贵,我很幸运!」
 

◆ TNUA影音知识库>林如萍副教授专访影片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