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

撰文/戏剧学系博士班 程筱媛


海派京剧进入两岸戏曲研究者的研究视野,迄今将近二十年。回顾这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会发现这些研究论着有一个共同的现象:虽然研究对象涉及海派京剧,却鲜少以「海派京剧」作为书名。这些论着之所以不以「海派京剧」为名,很可能是因为使用「海派京剧」一词则必然触及艺术本体,而目前的研究成果多偏重于报刊、剧场(硬件)、生产体制等外部议题。不同于一般戏剧研究多从作品本身或艺术特色入手,海派京剧的研究轨迹大抵从外部机制向艺术内涵开展。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两岸分治后在各自的文艺政策下不约而同地贬抑海派,缩短了海派京剧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正如同高美瑜在《海上京奇:海派京剧艺术论(1900-1949)》一书所揭示的:海派京剧是联系叙事、舞美、服装、表演所形成的一套审美体系,加上剧本的开放结构,使得海派京剧,尤其是连台本戏,难以如京朝派一样,能够单纯透过「人」的承袭以延续生命。在缺乏影像资料和传承体系的研究条件下,自然难以从美学层面的分析入手。

因此,对于海派京剧的认识往往停留在一些词汇所建构的表面层次上,例如:商业化、写实化、机关布景、连台本戏、联弹音乐……但是这些词汇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比如说,什么是商业化?京朝派同样以营利为考量,两地却发展出不同的艺术风貌。造成差异的关键或许不在于谁更商业化,而与两地的剧场/剧团运作模式及文化特色有更密切的关系。本书在过去对海派京剧既有的、较为空泛的基础认识之上,对海派京剧的艺术特色进行仔细而深入的论述,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更为具体的海派京剧面貌。

本书首先重探北京中心观点的南方京剧史书写。在此观点下,海派京剧是京剧自北方南传,在南方产生转化、变形的结果,北方与南方有着源头与支脉的承继关系。高美瑜对此主流观点提出疑问,重新回溯京剧在南方发展的时空背景,指出京剧无论在北方或是南方,皆是南北交融的成果。此外,高美瑜也重新辨析京派、南派、海派的词汇意涵。京派的定义相对明确,通常用以指涉北京文化圈的审美标准,或延伸为至善至美的位阶品味。问题在于「南派京剧」和「海派京剧」的指涉有重叠亦有差异,在使用和定义上往往比较模糊。作者不惮其烦地重新爬梳两者在时人评论、学术领域及京剧行内的使用习惯及意义指涉,指出「南派」一词的地理涵盖面更广且更关注艺人自身创造性,而「海派」与上海的连结更紧密,强调京剧在商业体制中的风貌已超越艺人自身可以主导的范畴。这部分不只是专有名词释义,也说明了「海派京剧」一词在本书使用的适切性。

外部机制如何影响艺术本体也是书中要探讨的重要议题。除了针对上海剧场「班园合一制」的合作雇佣关系及资金营运模式进行详细的归纳与分析,高美瑜还点出了「案目」这个特殊职务。案目不属于剧院编制人员,然而他们穿梭在经营者、观众、演员之间的工作特性,使他们成为对市场动向最敏锐的一群人。借由探讨案目身分的多重性,旁敲侧击地了解商业机制如何在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发挥作用。目前可考的文献未必能找到直接例证说明市场机制如何影响经营者决策,以「案目」作为讨论这个议题的切入点,眼光既独到,亦具有说服力。

而本书的论述核心,也就是海派京剧的审美典型及美学内涵,作者从机关布景和演员表演两方面着手讨论。关于机关布景,高美瑜点出了「戏从景出」的概念。海派京剧的机关布景不只是为塑造戏剧场景而存在,它同时也是演出的一部份,让角色能具体实现飞天遁地、上山下海、瞬间移动的可能。机关布景既因情节的需要而存在,很多时候情节的铺排亦因机关布景而生。「戏从景出」四个字简洁扼要地说明了海派京剧中「戏」与「景」的相生关系。

在演员表演的部分,高美瑜则提出了跨越行当规范、做表有法度无定谱,以及唱念在地化等特色。这个部分以联弹唱腔和改良新调的分析最具开创性。戏曲固然是结合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但音乐──大至声腔系统,小至行腔方式和特色──往往仍是一个剧种、同一剧种不同流派,或一个可供辨识的风格之所以能成立的关键。海派京剧结合南方时调小曲、演出需求与观众聆赏喜好而发展出的联弹唱腔和改良新调,不仅极具地域特色,也反映了京剧在商业剧场时代的生命力。过去鲜见联弹音乐的相关研究,一方面是辨听唱片的难度高,另一方面是海派京剧的音乐内容远超于多数当代观众以京朝派为主的聆听经验。因此,虽然高美瑜谦称本书音乐部分的分析仅是初探,但这却是重要的第一步。

如书中所提到的,台湾戏校教育以京朝派为正统。自幼坐科的戏校教育使得美瑜在艺术美学的分析具有优势,但这段发现、了解,乃至于投入海派京剧研究的过程,也许更需要经历一个抛开包袱的心路历程,也突显美瑜以此为题的不容易。《海上京奇:海派京剧艺术论(1900-1949)》除了丰富的资料,也透过多元的观察视角:演员观点、经营者角度,还有研究者严谨的观察和分析,重新审视既有学术观点,建构了一个比过去研究更具体而生动的海派京剧图景。京剧作为近代上海的重要文娱类型,相信本书也会是近代上海文化史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尋找失落的海派京劇圖景:高美瑜《海上京奇:海派京劇藝術論(1900-1949)》
【高美瑜《海上京奇:海派京剧艺术论(1900-1949)》】
 


【内容简介】

到上海唱红了才算真红!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以上海为中心发展出足以与北京分庭抗礼的海派京剧是京剧史上最为传奇的一页。本书核心关注海派京剧与表演内涵主要影响源头京派京剧的差异性及本土化发展艺术特征。透过对班园合一商业生产体制的梳理,确立戏园经营者在演剧商品生产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论证营运体制与演剧内容之间的绝对关联性。更进一步还原伶人的声音,以三百多张老唱片和十数码老艺术家现身说法,对于机关布景、连台本戏、联弹音乐等艺术主体相关议题,进行充分的论证与分析,弥补现行学术研究中,对海派京剧艺术内涵认识之不足。同时,作者亦结合自身的科班演剧经验与圈内人观点,重新解析文献,对学界既有之史观,提出质疑与辨证。

【出版资讯】

书名-海上京奇:海派京剧艺术论(1900-1949)
作者-高美瑜
出版-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五南
ISBN-978-986-99078-6-6
GPN-1011000325
定价-新台币550元

【购书管道】

艺大书店
五南文化广场
博客来
读册
Pchome书店
有店
垫脚石
垫脚石(momo商城)
御胜堂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