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

撰文/北艺大舞蹈所表演组 李珮慈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舞蹈学院2022初夏展演《经典再现》,在2022年5月19日至5月22日,于舞蹈厅演出。时逢北艺大创校四十周年,此次展演精选了五位曾在系上教学与编排展演的重量级大师之五首经典作品。上半场有古名伸《缄默之岛》(1993)、罗斯.帕克斯(Ross Parkes)的《三种看法》(1972)和林怀民《星宿》(1979),下半场则是霍华.拉克(Howard Lark)的《凌晨时分》(1994)以及罗曼菲《破阵而出》(1999)。

参与其中的我到了剧场总彩时,才有机会坐下来观赏其他舞作的样貌。观赏后心里首先是满满的感动,一面是感动于自己身为舞蹈教育体系培育下的一员,有机会好好再次回味与品尝,过去自身经历与作品相似的训练下的种种沉积;另一方面则是感动舞蹈是可以有如此多元的容颜:可以是教学取向的纯粹技术展现,可以是包含着编舞者的身体美学和个人生命的感悟抒发,又或者是特定情境下带有角色性的演绎。

圖一、全體大合照(李珮慈提供)
图一、全体大合照(李珮慈提供)


舞蹈技巧教学的养成与转化

「玛莎.葛兰姆技巧」是台湾现代舞专业训练中最为重要的派别之一,《三种看法》为舞蹈系创系元老罗斯・帕克斯 (Ross Parkes) 的舞作。三个段落,随着音乐、灯光氛围转换,群体与个体、性别刻画、力量强弱等等的对比或抗衡,作品的呈现奠基于葛兰姆技巧上,需要足够的肌耐力、爆发力以及稳定的核心控制才能完成并撑得起这一首「艰难」的作品。

《破阵而出》是编舞家罗曼菲1999年的作品。无色彩的衣装、无音高的击乐,以简洁、线条明确、快速且流动的肢体动作,伴随着现场打击乐的演奏,纯粹且充满力量的动作语汇与错落起伏的鼓声层层交织堆叠,形塑空间中流动不止的意象。能量随着舞者与鼓声在舞台上下窜动着。

看了此两首作品便可以理解,编舞者为何要将一套身体原理贯彻并深化至表演中应用。日复一日的课堂练习,是探索身体极限的枯燥且辛苦之过程。当一切放上舞台,身为学习者的我们,便更相信自己能掌握身体能量与舞作意象的表达。一切的辛苦是必经且值得的,对于学生来说肯定会有很深远且不同层面的影响。


编舞美学的探索与时代的呼应

云门舞集创办人同时也是创系主任林怀民老师,引用杜甫之诗词「人生不相见, 动如参与商」,于1979年所编创的舞作《星宿》,透过京剧里东方肢体刚柔并济,融合西方现代舞的技巧与形式,留下澎湃的戏剧张力,加上细腻的编排结构,仿佛道尽人生的悲欢聚散,如同晃眼而过的流星、挣扎跌撞的陨石、灿烂深刻的火花,我们不过是宇宙间来去的星尘。而回看当时《白蛇传》等作品,林怀民老师的舞作也一直是反映着台湾社会的变动与历史,透过传统的文本来隐喻及抒发现代的处境。到了2022的我们来观看,还是会被那样的想法及美学深深打动。


表演的建构与琢磨,加上当下的启心动念

圖二、排練日常(李珮慈提供)
图二、排练日常(李珮慈提供)


我这次参与了古名伸老师亲自排练的舞作《缄默之岛》。两位表演者透过在长桌的互动,营造出不同维度的空间,并且呈现复杂又无奈的情感关系。

古老师从1992年引介「接触即兴」回台,1993年成为在亚洲推动「接触即兴」的第一人。老师至今仍不断透过创作、教学及表演,实践与分享即兴舞蹈与接触即兴的观念与方法。于我来说,接触即兴使我开始思考与觉察:最适合自己动的方式是什么?身体感受告诉了我什么?而且每个时刻可能都不一样,于是我们必须在掌握与放弃之间,那种非常矛盾的状态中探索。透过接触即兴的练习,慢慢建立对身体结构、重量和力量转换原则及动能法则的理解。建立掌握身体结构的认知之后,便要放弃他的稳定,挑战与玩耍身体作为纯粹物理性的身体以及动的可能性。它是一种关于以触感觉知身体力量转换的非语言沟通,在时时刻刻变化的运动处境中尝试导引方向,又让无常打破预设,对现下的状态做出自己的选择。关于身体、关于思考、关于决定、关于内心与外在、关于认识自己与他人。这次的展演便给了我很好的机会,扎扎实实地在每一次的实作练习中不断学习觉察、回头反省与自我调整。

这首舞在接触即兴的元素下成形,舞作中并没有很多的动作,但我们必须利用动作来不断地刻画、表现及传递这两人的情绪状态及关系的变化。于是我们必须先不断地去体会、感觉及观察我该用多少的力量?花多少的时间?我是伸手直接一点还是曲折一些?这些细微的差异,对于阅读讯息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再来是两个人之间的互动、距离和触碰,对彼此造成了什么影响?又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扰动?

再考虑到搭配着韦瓦第的四首古典音乐,在结构鲜明的音乐行进中,对于如何拿捏与运用音乐也是非常重要,因为音乐其实是人与时间的一种协调。我们可以透过它是大调、小调,乐器的音色给人的感受,旋律给人的氛围等等,这个强而有力、非常好用的工具,去建立观众与你我之间的一种秩序和默契,有些情感便会顺着流淌的乐音油然而生。

除此之外,舞者自身必须让想像、动机在心里及身体里,持续地运作着。状态的不同,会使每个动作过程的停止和延续,还有动作语气有很不一样的诠释。由于整个舞作也就像真实的两人关系一样,没有绝对的动作规范,而是如同常人相处般,在两人之间的照应、交流与调整中产生最适切,也最及时的动态。于是这首舞其实非常地挑战表演者,他就像接触即兴一样的保有开放性与当下性,这样的自由与放松却是必须建立在所有对于时间、空间、力量、质地等物质性的掌握,当然还有对于自己与舞伴的信任及默契,才有机会让感性成为背后的光,彼此互相推动着

圖三、排練日常(李珮慈提供)
图三、排练日常(李珮慈提供)


经典作品经过了指导者与学习者的转译过程,可能筛去了一些不合时宜,却也传承了最核心的精华,也因为我们各自的起始点与能力都不同,于是开辟了不同的路径,让作品有了不同的风味;也让此次展演不仅限于「向大师致敬」,更有了藉由探讨与理解作品本身的思考、美学、历史背景和社会性,让身为后辈的我们有了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机会,好好地体会及理解后,去找到更多的宝藏。

在这样的场域下,不只是舞蹈身体技术的锻炼是可贵的,更要感谢的是彼此的自发与自律,在各自的岗位上协力合作。此次参与展演排练的老师、学生,以及所有的工作伙伴,以专业的态度,带着教育学习的包容,消去彼此先入为主的一些见解及坚持。甚至过去曾参与过这些作品的学长姐、老师们,都不吝地给予指教及提点,并也欣赏我们有了不同的样貌,不断累积的能量也一次次地惊艳着大家。从大家相处的过程亦可以发现,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都十分珍惜这个相互理解的机会,并且在严峻的疫情下,更加关照伙伴,谨慎呵护此刻能够相约于剧场及排练场的时光。面对诸多突发状况,学习看见及解决问题,储备汇聚能量与智慧。我们也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在这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培养了一定的信心及默契。未来下一步,十月的关渡艺术节,期望我们都能更加从容自在。

圖四、全體大合照(李珮慈提供)
图四、全体大合照(李珮慈提供)



【演出资讯】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舞蹈学院2022初夏展演《经典再现》


时间:2022/5/19 (四) - 2022/5/22 (日) 
地点: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展演艺术中心 舞蹈厅
详细资讯请详阅▸ 这里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