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

撰文/教學與學習中心 許妍甄
編修/音樂學院 楊懷玉

圖一、蘇顯達教授
圖一、蘇顯達教授


學習音樂與教學歷程

「我的學習音樂歷程,其實是無心插柳的過程,是父母將自己的音樂夢想寄託在孩子們身上,期盼兒女能在美好的音樂環境中成長。」蘇院長分享小時候拉奏小提琴,其實是在母親半要求、半強迫下學習的。「那時候每天準時開琴盒、準時把琴盒關上,拉琴只是例行公事,是媽媽要求的,我當時只是敷衍了事,因為練完就可以去玩。」「媽媽的目的其實很單純,她只是想讓一個頑皮好動的小男孩,藉由練琴順便訓練我的專注力與定性,她並沒有想要讓我成為小提琴家。」

蘇院長的音樂學習之路有兩個關鍵時刻,首先是在國小五、六年級時,當時台南有一些熱心的家長與老師,將許多學樂器的學生組織起來成立兒童樂團,因此他有機會在國小時就進入管弦樂團排練與演出。而這樣的學習接觸過程中,也拓展了蘇院長的音樂視野。「使我不侷限在小提琴這項樂器上,而這樣的經驗對我影響很大。」另一個關鍵則是在國三時,當時面對聯考升學的壓力,蘇院長必須要專心念書。「突然沒人逼我練琴,原本以為自己一定會覺得輕鬆愉快,卻發現自己其實是熱愛拉琴,這也讓我下定決心上高中後一定要趕快再練琴!」

蘇院長逐漸成長後,也開始對從小學習的小提琴有了不同的想法。「我開始琢磨要如何練習才能提升自己的程度與技術,於是高二時向家人提出想報考音樂系,當下家人震驚無比,因為他們覺得學音樂只能當興趣,拉琴不能當飯吃,未來生活經濟來源為何,完全未知。但父母見我意志堅定,後來還是勉強答應。」

蘇院長就讀東吳大學音樂系期間,深受老師們與系主任器重,也得到一些機會得以磨練與精進自我琴藝。「大三時,我的老師陳秋盛也是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的指揮,他組了一個弦樂團遠赴歐洲參加比賽,我也是樂團成員。當時我們榮獲世界首獎,接著又轉至法國巴黎、奧地利維也納演出,那是我第一次踏上歐洲土地,才發現原來書上所看讀到的音樂發源地,就在自己的眼前,能親身站在這片土地上是多麼震撼!那次歐洲之行對我而言是很大的啟發,因為那些豐富的歷史文化與藝術內涵,一直在我內心盤旋。我不禁想未來若有機會到國外留學,我一定要去歐洲。」但礙於當時家中經濟狀況,蘇院長只能將夢想深埋心底。

也許老天爺聽到蘇院長的心聲,在他服兵役期間,突然看到報紙有一則小小的啟事,上面公告著臺灣與法國文化部的文化互惠計畫,其中竟然有小提琴項目。其實當時蘇院長已經申請到美國的音樂研究所進修,且留法獎學金也只有一年。蘇院長那時心想那就先去法國一年,之後再去美國。

但沒想到法國行竟是夢魘的開始。「第一年在法國是灰頭土臉的,生活習慣不適應是一回事,我最引以為傲的專業,在老師耳裏卻是一文不值。」蘇院長在臺灣拉琴深受老師肯定,卻被法國老師嫌東嫌西,當時的他非常沮喪,也開始懷疑自己選擇的路是否正確。就在瀕臨信心崩潰時,蘇院長決定不半途而廢,毅然待在法國繼續接受挑戰!

「我很慶幸我有跌倒過,也經過許多歷練,所以學生會面臨到的痛苦,我其實都經歷過,所以可以和同學侃侃而談、分享我的經驗。」「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示範,讓我來扮演一位好的老師,我之所以會拉琴並非我是天才,而是經歷了很多的磨練與挫折。」在法國學習期間,蘇院長體會到:「你唯一能夠控制、能要求的就是自己要夠好,才能接受各種挑戰!對我來說人生永遠都要面臨一個又一個巨大的挑戰,而你永遠無法預期、或沒有辦法阻止別人拉得比你好,你只能要求自己,讓自己不輕易妥協、不給自己任何藉口,你唯一能為自己做到的就是盡可能地讓自己變好,只有自己強大了,才能通過每一個難關。」這也是歐洲教育體制的現實與殘酷,蘇院長旅法留學期間深深體悟:「在一個不同的國度、不同思維的衝擊中,似乎必須要經的起這樣的歷練才能脫胎換骨。」

馬水龍老師的惜才,也是開啟蘇院長踏進教職的契機。「當時我剛返回臺灣,接受馬水老師的邀請,開始於國立藝術學院擔任老師。當時我也是戰戰兢兢,不曉得自己是否為一個好老師。我認為在教學相長的情況下,也許能將自己的學習經驗與舞台上所吸收到的能量,與許多學生做經驗交流」。蘇院長也分享在法國讀書期間,老師從來沒有不帶琴上課的,而這樣的教學風範,也深深影響著他。回到臺灣教學的三十多年,只要是上課,必定會現場拉琴教授學生,因為「提琴本身的示範與講解,才是最好的說服力」。蘇院長進一步解釋:「若在演奏技巧上無法親自做到,那也沒有任何立場教導學生,因為『一根手指伸出要求學生,但別忘記有四根手指是指向自己!』」只有老師自己先做到,才能要求學生。


疫情下的衝擊與應變

蘇院長回想兩年前COVID-19疫情剛爆發時,不得不停課的那段日子,對教學與學習無疑是一大挑戰。「疫情對教學的衝擊當然非常巨大,因為音樂是需要親臨、去聆聽,若透過線上課程其實非常辛苦,耳朵也很痛苦,因為無法聽到真實的聲音。」蘇院長與系上老師嘗試運用各種線上視訊軟體,也參考國外網路教學做法,最終找到失真率較低的麥克風。「在這種情況下,我也只能鼓勵學生利用這樣的機會,讓自己沉澱、靜思一下。我鼓勵學生靜心讀譜,因為在讀譜的過程中,會發現拉奏時所沒有發現的關鍵細節。我期許學生能反向思考,雖處於不遂人意的處境中,我們總是能找到其他方法來做有效率的學習。」


堅持初心

「現在學生的價值觀、藝術領域的發展,皆變得更加多元化。每個人的喜好與想法本就不同,但我認為最重要的價值是你如何去定位自己。」隨著世代發展,學生們接觸的事物也更加多元,蘇院長也以《Strings Music In Print》一書來勉勵學生。「這是一本表列所有絃樂作品的書,裏面記錄上千首絃樂曲子。我拉琴已數十年,但書中大部分所列的作品,我都沒有機會拉奏過,由此可見,人類多麼渺小,倘若你認同『學無止境』,那就永遠都要追求學習動力!」「若你心中沒有熱情,做任何事情都走不遠,你必須了解自己學習音樂的初衷到底為何,為了要超越、達到藝術成就,你就必須要下更多的功夫。」蘇院長常在課堂上分享音樂大師們的風範與典故,藉此勉勵學生們,努力在音樂道路上學習與追求卓越並堅持自己的初心!

面對每位學習者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最怕的是把學生復刻成類似的藝術家。」蘇院長有感臺灣根深蒂固的填鴨式教育,很多學生都失去自我創造的能力,但在北藝大的教育訓練中:「我反而鼓勵學生自己摸索、思考,因為只有自我尋找的過程中,才能找到自己。」「事實上在每一個學生身上,我們只是散播音樂種子,並期待種子能茁壯、發展得更好。」音樂系的老師許多都是從美國與歐洲各國回來的音樂菁英。「以臺灣來講,我們擁有全世界數一數二的音樂廳、優秀的人材,各方面資源都豐沛,所以這塊土地的養分是絕對不缺的,缺少的只是親自去體驗國外的氛圍、環境,增長自己的歷練與見聞。」

圖二、蘇顯達教授
圖二、蘇顯達教授


儲備實力等待機會來臨

尼采曾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對我而言,每一個不曾拉琴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蘇院長常鼓勵學生要常看書、常接觸不同藝術之美,從不同專業領域中,再觸類旁通到自己的專業。「相信會有許多不同的啟發,不能只是井底之蛙,蒙著頭只在自己的領域裏面鑽研,那你學到的東西不會有層次有深度,視野也有限,唯有不斷去擴展吸收不同領域養分,再運用到自己的專業中,會發現有很多色彩是你料想不到的。而這種快樂,也有可能很難與別人分享,你必須學會獨處獨享的怡然自得與喜樂,這種內斂的喜悅,若能透過你的技術傳遞出來時,你就會成為獨一無二的典範。這就是內化的過程,對於藝術而言非常重要,你必須熬得過才能蛻變成美麗的蝴蝶!」除了儲備實力之外,熱愛自己所做的事也非常重要。「一定要熱愛你自己的專業,熱愛所學的東西,如果沒有熱愛的心,做任何事都走不遠。」


回饋社會創造生命價值

除個人專業領域的提升,蘇院長也鼓勵學生「當你達到你所希望的目標時,也不要忘記回饋社會,對這世界盡一份責任,用你的專業與熱情去不同的地方和許多人分享,我相信當你能夠這樣做,才能真正得到生命當中的圓滿與價值。」蘇院長常到孤兒院、安養院、醫院等機構進行義演,現在也是漸凍人協會的音樂義工。「我們要常感恩自己所擁有的點點滴滴,我常從義演中得到許多感動,感覺自己在做對的事情。我的義演也帶動系上許多老師與學生,我們帶著樂器主動走到社會各個角落,讓大家感受『來自北藝大的音樂關懷』,讓學生從義演中學習感恩自己所擁有的並回饋給社會。」「讓你所熱愛的音樂帶給大家心靈的滋養、生活的能量、生命的力量,而奇妙的是,那也會成就你所需要的一切,你會發現自己是如此快樂富足!」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