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

撰文/建筑与文化资产研究所 林慕茵


「金门在国共战争期间承受了数万发的炮弹攻击。」这是于金门大学建筑学系任教的曾逸仁老师在第一天的讲座上所说过的话。

这段话从老师的口中说出是那么地云淡风轻,好像战争已经是数百年前所发生的事件。看着如今蓝天艳阳高挂的天空,使得我不得不开始怀疑金门列屿上是否真的曾经发生过那些书写在历史课本上的各式炮战,亦或是这段历史被葱葱绿荫掩盖在土层之下被人遗忘?但在这旅程的三天当中,看着一个个坑道内军人们在旧时开凿用火药所炸出、开辟的痕迹,我又确信了这些过往是真实地存在着;它们不是消逝,只是被人们刻意地去忽略了那些令人不安的历史。而在金门的这段日子,证明历史真实性的场域矗立在列屿上,浮动的情绪又被挑拨起来,警惕着我们的神经。

“Quemoy”,金门,作为台湾离中国最接近的岛屿,这里从古至今都是相当重要的军事战略基地。想当然尔,岛上也到处充斥着战地遗留下来的史迹群,它们代表着冷战时期的现场、国府时期用长时间与大量人力投入的战场经营;全面地下化的防御系统与自然地景结合,化身为完整的军事战备设施;同时为了在金门生活的军人与居民,作战建设与民生体系结合进行整备,随时保卫着列屿的安全。以上所述的军事遗产、地景与其相关史料,皆保存了当年在战争之下金门的特殊军事社会及族群集体记忆,确保了台湾民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运作,可以说是从明郑时期至民国54年(1965年)台湾地区在战争史上的历史见证者。

在这三天两夜的行程中,可以说拜访了无数的军事遗址,旧时能容纳数十艘舰艇的九宫坑道、从枪口便能眺望复兴屿的南山头四营区L14据点、竖立着轨条寨群指向厦门的双口沙滩、由地下坑道串连起来的勇士堡与铁汉堡……等等;当然,金大的曾老师也带大家参观目前尚未对外开放的双乳山坑道。坑道、坑道、又是坑道,军事坑道几乎成了金门最大的特色,隐藏在林荫筑起的绿色高墙之后、民居聚落后山那隆起的山丘之下。

「双乳山坑道在过去实施工程中,被粗暴地截断了部分地下坑道,现在经过修复又再次连接起来,重新隐藏在道路底下不被人看见。」曾逸仁老师拿着手电筒、在坑道中边走边说着。当年建造双乳山坑道时,是用花岗石以类似闽南建筑的「乱石砌」工法建成壁体。不同于其他军事遗构仍保有开凿时炸药的痕迹,坑道呈现手工粗犷的洞穴型态;双乳山坑道则是一条有着完整笔直墙壁与天花构成的盒状通路,连天花板都清晰可见当初工人用木板压印水泥时所复刻上的木纹痕迹。直至今日,坑道内部没有任何的渗水,仍然保持着十分干爽,甚至有徐徐微风从通风口吹来,工程的扎实程度肉眼可见,可以说是在台湾难得一见的军事文化资产也不为过。

圖一、雙乳山坑道內部保存現況,感受戰爭時期軍人在昏天暗地下的生活
图一、双乳山坑道内部保存现况,感受战争时期军人在昏天暗地下的生活


双乳山坑道由一条大型的环形坑道和多条附属坑道所组成,是台湾目前唯一发现具有环形通道的军事地下遗产。若是不熟悉路线,从北乳山步行到南乳山甚至可以花费一个小时以上,里头包含着寝室、弹药库、枪口室、办公室以及两间为作战情报中心的中山室;其所构成的动线十分地复杂,让人难以想像当年驻扎在此的军人们究竟怀着多么煎熬的心情蹲守于此处?永无止尽的战争、耳边响起炮弹打下来的爆炸声,墙上用慷慨激昂的书法体刻着许多反共标语:「毋忘大陆失败的惨痛教训」;在幽暗的地下世界随时会失去了对于时间与空间的感知,明天与未来都是那样地渺茫,更何况不知道何时会停止的战争。

圖二、牢牢刻印在岩壁上的雙乳山坑道工程構建序
图二、牢牢刻印在岩壁上的双乳山坑道工程构建序


即使双乳山坑道经过现代后人的整理,当我们一群人步行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地下通道,身边偶尔出现崩塌的地板空间、墙上爬行过一只白额高脚蛛(俗称喇牙),仍旧能唤起人类对于未知的恐惧;这些便是呈现战争「历史」的「真面目」,是非常地残酷且无情。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够了解军事遗产的重要性,文化资产所要保留的并不是单纯的一幢建筑体,而是这些空间在一个个特殊时代下所诞生出的特殊文化价值;无论是代表着军事、产业、艺文又或者是政治领域,去维护这些价值的真实性,才是文化资产需要被保存最重要的意义,更是现代社会在教育上应该去提倡的观念。

除了以上曾老师的私人景点外,我们也向金门防卫指挥部申请了参观擎天厅的行程。这趟旅途中除了金大的曾逸仁老师,施国隆老师也帮助了非常多;老师作为前文化部文资局局长,带着我们参观了许多平时不对外开放的地点;甚至于这次的擎天厅拜访,也是军方特地在非开放日期让大家入内解说。可以和身处文化资产领域内老师们一同参与到各项正在进行修复保存、常人较难以到达或是刚修复完成的文化空间,这些对于我这位正在学习文化资产相关知识的研究生而言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经验;但是对于一般大众来说,他们看见的是文化保存后呈现出来的结果,而非经历了许多时间的过程。若非亲身经验过,又如何深刻地了解到文化保存的重要及价值?

擎天厅位于太武山的山腹处,为1962年时用人工与炸药开凿的一个巨大地下岩洞,至今仍然属于国家军队管理的一处空间。在进入军队管制的场所前,老师再三叮嘱着不能拍摄的地方千万不要拍照或摄影;身着迷彩绿、头戴钢盔、手持枪械的军人站在哨岗,直挺地看向前方,游览车随着军队长官的车辆缓缓驶入擎天冈的入口处,空中弥漫着警戒的气息,也使得我唤起几年前前往南北韩38度线连呼吸都不敢用力的回忆。

跟随着军官进入到高耸宽广的擎天厅堂内,映入眼帘的是由蒋中正总统在完工后于岩壁上所写下「擎天厅」三字怒猊渴骥般的挥毫;向左看去,在凹凸不平的岩坑下,座落着一排排如同影厅的红色座位,代表着烈火、象征着激昂,右方则是高挂着国父遗像的表演舞台,遥想着过往军官们站在台上发表着激励人心的感言、或是舞女们娥娜多姿的载歌载舞,耳边似乎响起军人们如雷贯耳的呐喊声。在战争时期,擎天厅除了是作战中枢外,也作为战地伤患的收容所,后来是军人们的休闲场所,进行劳军表演或是电影播放,可以想像这些活动大概是士兵们在困苦的打仗中少数能获得情绪释放的娱乐吧!

圖三、擎天廳廳堂如電影院排列的紅色座位,似乎還能感受到軍人搖旗吶喊的歡呼聲
图三、擎天厅厅堂如电影院排列的红色座位,似乎还能感受到军人摇旗呐喊的欢呼声


经历了两天的军事遗产洗礼,在旅程的最后一天,曾老师带着我们到金门的塔后聚落,指着刚完成彩绘修复不久的塔后22号民居,笑笑说道:「我们金门不是只有国防设施,也是有很多传统建筑啦!」只见到谈宜芳老师站在大门前,热情地迎接着我们的到来。古厝自1934年建造完成后,由于房屋主人常年在外经商、战争纷争,这栋建筑几乎没有被经过使用;后来曾经分别作为女青年工作大队与国军军官的住所,战争结束后更是成为社区的资源回收中心,如此的使用机能转变,也能让我们窥见时代下的大历史轨迹变化,感叹随着时间洪流,一些文化总是会逐渐消逝在大众视野。

塔后22号在2021年由谈宜芳老师主持进行传统彩绘修复,进行了检视登录、清洁、加固以及全色(使用现代颜料补齐缺失处,使色彩协调为一体)。 「幸好在当作资源回收站的时候,居民用帆布遮盖住的建筑,许多彩绘才能意外被保存下来。」谈老师欣慰地说着。将古厝重新修复后,我们看见的是在年累月、后人不断添色的涂刷层底下,建筑物本身古色古香的优雅与精致;其所使用的颜料来源更是能暗示着金门、厦门与欧洲之间的贸易通商往来,足以见识到文化的交流从来都不只是在岛屿内部流动,而是能横跨大陆、海洋,落地生根后进行重新诠释。

圖四、塔后22號古厝在談宜芳老師彩繪修復後重建以往雅致的容貌
圖四、塔后22號古厝在談宜芳老師彩繪修復後重建以往雅致的容貌


在金门的岛屿上,每一道痕迹与每一个场域都在诉说着不一定为人所知的过往。诚如我前文所述:「文化资产保存的并不是一幢建筑物,而是这些空间在时空下所诞生的文化价值。」当大众愿意去正视,并了解现在的每一步都是踏足在文化奠基起来的历史之上时,我们方能保存真正代表集体记忆、时间观与历史性的事物,这些正是文化存在的意义。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