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

文/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蕭丞億


一、前言,傳統工坊的精神

乘坐東京到仙台的新幹線,窗外地景自城市的櫛次鱗比高樓,轉換至獨棟住宅的寬鬆間距,列車到站,整齊、舒適的街景、微涼的天氣,我們由此開始探索日本東北地區的有形、無形文化資產。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課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文化遺產〉於2023年10下旬,進行日本東北地區4天3夜行程。日本世界文化遺產、文化財、傳統工藝工坊、職人分享、公部門專題講座,在此次行程中連貫、交會,有形與無形資產於短暫的行程中交織洗禮,其中傳統工坊實際體驗,是此次行程的重點之一。

傳統工坊將工藝傳承至今超過百年,染料、布、銅、鐵、木,自然材料在人類與環境的互動中,嘗試、累積、轉換、應用,將材料化為實用的器具、美感的呈現,隨著時光流轉,功能樣式隨著需求及審美轉化。書寫篇幅著重於本次拜訪的4處傳統工藝工坊:永勘染工場、田善銅工坊、田山鐵瓶工房、藤木傳四郎商店,分別論述傳統工藝品手作的參與體驗、職人分享時的神情,嘗試用文字回憶當下,再次感受傳統工藝品的文化魅力。


二、為你的想法著色—永勘染工場

"「我們想到的是用感情來染色。為了那些使用、穿著和推廣我們產品的人,我們一直在努力染色我們的產品。」— 永勘染工場"


打開永勘染工場的網站,映入眼簾熟悉的工坊照片,文字與照片搭配,大面積開窗、挑高的工坊內部,職人們專注的神情,印染著長長的布匹,是我們到日本東北的第1處體驗工坊。

下計程車,2層樓高的工場佇立眼前,社長熱情的接待我們一行人,陽光自窗灑落室內,還恍惚在從臺灣至日本東北的好奇中,社長介紹著行程,領著我們走上工坊閣樓,職人們正拿著刷具對懸掛於木柱中的白色旗幟敷上顏料,下方暖爐烘乾著,我們一邊詢問,職人們熟捻一邊塗刷,一邊回答。

「這是毛豆莢圖案,是仙台一帶的特產」、「這是木芥子娃娃」、「仙台七夕祭典的圖樣」、「伊達政宗的頭盔」,社長的手放在頭上,熱情地比劃著彎月形的伊達政宗頭盔經典造型,身上深藍色的法披一樣整齊硬挺,與我們介紹著4種不同的印製圖案圖版。最終選擇3種圖案,搭配了青、紫、橘,3種顏色,圖案花色選定,穿上藍底,印有「永勘染工場」白字的法披及圍裙,我們在現今已少見的大型印刷台上開始印染作業。

固定白布,圖版邊緣倒入適量的染劑,調整均勻,雙手拿著木刮板兩端,腳步站穩,向前──刮動顏料,穩定、平均、不疾不徐,將染料均勻上色於圖版與白布上。接著重複一次,將染料倒入邊緣,刮過第一層染料,可見白布均勻上色,圖案顯現於白布上,乾淨、整齊、鮮豔。我們輪流嘗試,在顏色與圖版中從陌生到稍微熟捻,過程中社長一邊解釋著從前的工法與當代的轉化,一邊關注著我們的神情與交代職人們協助與注意細節。

完成印染作業,將長長的鮮豔布條綁在兩端木柱上,拿著木棍向上推,挑高的空間及閣樓反映了工作型態的需求。我們圍成一圈,與社長、職人們交流分享,社長介紹著色卡、木柱上的「愛染明王」守符,說著地方共同守護神的故事。我們詢問社長目前最想突破的事情是什麼,社長思考片刻,「傳統工藝的宣傳」社長一如見面之初,誠懇認真地說出這句話。當今,染工場主要生產祭典旗幟、門簾、半纏、法披、圍裙、手巾、毛巾。

不排斥使用當代染劑及科學定色方式,且與各式品牌進行合作聯名,學校、餐廳、企業等等也都是銷售及合作對象。「從神社和寺廟到企業、學校和餐館,我們利用我們的工藝來滿足廣泛的需求。」從官網中亦可看見,日本服飾品牌UNIQLO仙台店開幕時,即以1891年創立的永勘染工場作為購物滿額贈禮,成為企業與當地工藝結合行銷宣傳的案例。

傳統染布工藝,在時光流轉中轉化,生產出與當代需求結合的商品,工藝除了是一項文化內涵,也是一項得以信任的「技術」,從過去到未來,滿足廣泛的需求。

圖1、永勘染工場型染體驗(攝影:蕭丞億)
圖1、永勘染工場型染體驗(攝影:蕭丞億)


三、從建築裝飾到居家用品—田善銅工坊

在銅片上畫上大、中、小不同的花瓣型,利用其他留白處畫上葉片,接著,用剪刀剪下銅片,完成了銅質玫瑰花的基礎。工坊中職人帶著我們進行銅材質的認識,藉由雙手作一朵玫瑰花,來初步感受與認識銅工藝。

銅工藝與田善家族在東北地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伊達政宗時期,當時伊達政宗家族為了建造城郭、建築將原在大阪的田善家族祖先延攬至東北一帶,成為建築中銅工藝品、銅裝飾刀劍配件等金屬用具的工匠。之後隨著政治情勢穩定,民間需求出現,開始製作水壺、銅鍋、銅壺、浴壺等用品,而後靈活因應各個時代需求,如今主要業務為居家廚房、浴室裝璜及用品,不銹鋼水槽、即熱式瓦斯熱水器等廚房設備,及銅鍋、銅壺、以銅為材質的相關產品。

大家專注地進行銅片的切割,接著拿起剪下花瓣,在尾端打出2個小洞,拿起花瓣中最小的一片,穿入鐵線,成為花蕊,接著一片一片,由小至大,交錯排列,而其中要留意的部分是花瓣尾部需用鉗子夾緊並且收整平均,才能夠成就一朵比例和諧又美觀的玫瑰花。

透過玫瑰花的製作,感受銅工藝棕紅色澤散發的魅力,在田善銅工坊主理人田中善先生的分享與介紹中,提出了「職人商人」的概念,意味工匠除了創造工藝品之外,也需要懂得如何販售物品,從此可以了解,傳承與革新、因應當代生活調整,是這個工坊的目標之一。一面販售著浴廁、廚房設備、用品,另一面進行銅工藝的保存與商品開發,其中一個案例,銅鍋從傳統「鍋型」樣式轉化成「淺而方形」的樣式,實用上可快速均勻地加熱高湯,美觀上則因湯鍋較淺,可使用餐體驗、攝影時視覺豐富度增加,而除了販售,工坊也提出了「租用」的方式,與餐廳、商店配合,更跟隨當地農產品水芹的季節,而有淡旺季之分。

銅,是東北一帶建築、工藝發展的歷史見證,也是人們生活用品的原料,不管時間軸如何前拉、後移,銅工藝始終保持著以自身為主體,因應、轉化、彈性、柔軟、不失剛強的在其中散發魅力,銅工坊不僅傳承,也創新。帶回臺灣的那朵玫瑰花,不似生氣蓬勃的鮮豔著,而是滿溢工藝知識、傳承、轉型、活用,獨有、棕紅而溫暖韻味的一朵「永生花」。

圖2、田善銅工坊銅工藝體驗(攝影:蕭丞億)
圖2、田善銅工坊銅工藝體驗(攝影:蕭丞億)


四、在公園裡玩沙鑄鐵—田山鐵瓶工房 Tayama Studio

草皮青綠,植栽梳植,小樹看似正要奮力茁壯,小路乾淨微曲,幾棟木造黑屋頂平房散佈在公園中,木屋四周開有大面積落地窗,我們步入其中一間,公園中的田山鐵瓶工房 Tayama Studio。

室內明亮乾淨,陶器、金工、衣料,杯壺等生活用品和諧整齊排列,工坊入口處設置為選物店,再進入陳列品一旁的通道,一塊凹下的沙坑上有大大小小的器具,各式工具排列於牆上,聽著工房主理人田山先生的介紹,整個工房是近期才搬過來這個新地點,這一處,是職人們主要工作與鐵壺製作的地方。

「田山鐵壺工房」是日本東北盛岡知名「南部鐵器」產品的生產工房之一。現在的主理人田山貴宏(Takahiro Tayama)先生,說著從父親那一代學習鐵壺的製作,並且希望能夠讓大眾易於接近、體驗,將工房移置公園中的新地點,以新型態呈現工藝價值。在產品開發上,推出流線簡約的鐵壺造型,簡化原有鐵壺的精緻與厚實,價錢也較為可親,讓更多人能夠平易的接受與使用。

拿起舊木盒,內有各式造型相異的壺蓋頂珠,形狀、紋飾、樣式變化多端,圓、方、橢圓、線條、菱格紋、花苞狀等等,我們挑選出喜歡的樣式,在表層抹上油,將這個造型類似「跳棋」的鑄鐵模型包覆上土,開始進行翻模。包覆需紮實、不留空隙、完整服貼,田山先生在一旁協助我們修正,將我們製作的「粗胚」進行精修,成為一個符合標準的土模,接續拿起切刀,由土模正上方將土模一切為二,隨後須細緻的將鑄鐵模型與土模分開,如此步驟,即完成鑄鐵壺繁瑣程序中的其中一小步。

我們用雙手製作鐵壺組成的一部分,這一小部分,我們得以感受工房主理人田山先生在分享與講解時的真摯與堅定;這一小部分,我們得以窺見整個鑄鐵工藝在日本東北一代的質樸與溫度。

圖3、南部鐵器-田山鐵瓶工房 Tayama Studio工藝體驗(攝影:蕭丞億)
圖3、南部鐵器-田山鐵瓶工房 Tayama Studio工藝體驗(攝影:蕭丞億)


五、自然木紋肌理之美—藤木傳四郎商店

透過工藝品,感受到大自然的質樸與純粹。這是在步出藤木傳四郎商店後漫步在角館街道上,我心中浮現的感受。有「陸奧小京都」之稱,江戸時代盛極一時的角館,現為日本國家重要傳統建造物群之一。街道上當年的武士肅殺之氣已不存,建築中的戒備之氣卻仍在。當年的武家建築,轉變為今日的藤木傳四郎商店,櫻木商品陳列館,厚重、碩大的倉庫大門遙想當年的守衛戒備之用。透過第七代傳人三沢知子小姐的介紹,我們開始理解「櫻木樹皮」如何成為一種裝飾,在各時期中,走入人們的審美觀。

由三沢知子小姐沉穩的口氣說明,道出了藤木傳四郎商店的故事。商店創立於江戶時代1851年,早期以眼鏡盒、印章盒、菸斗產品為主,在昭和年間以後開始推出櫻木茶葉盒,1960年代成立工廠,如今主要銷售產品為茶葉罐、置物盒、盤皿、即以櫻木樹皮為裝飾的各類用品,主要以宮城、岩手縣所產,樹齡30年的櫻木為製作原料。當我們詢問櫻木樹的自然來源是否足夠?知子小姐悠悠的說出樹木產量沒問題,問題是切山櫻樹皮的植人非常缺少。

樹皮職人們雖無直接參與工藝品製作與設計,卻用他們的經驗與知識、智慧,默默的成就了這項質工藝品的底蘊與美感。採樹皮的時間7月中至9月中是最佳時間,超過這段期間,樹皮將不好與樹木分離,其他時間,水分過多將造成洞與小蟲。樹皮的生長非常容易受氣溫、風向的影響而改變,樹木年齡、分布不同顏色花紋也不同,靠近太平洋山區的山櫻木,因自然養份不佳,樹皮反而較為耐用。一棵樹樹皮可採收2/3來做使用,採收後需乾燥2年,才能進行接下來的定型、研磨、黏合等繁瑣的工藝品加工。

櫻木工藝品的原料,源自自然,由職人之眼與知識經驗,選出長於大地中的合適樹皮,成為櫻木工藝品的基礎。櫻木工藝品的呈現,除了核心圍繞著製作者的匠、職人,原料的提供者也構成了成就工藝品不可或缺的一環。工藝品中的各式角色彼此合作,成就生活中的工藝品,感受自然、充滿質樸與純粹。

圖4、藤木傳四郎商店樺細工工藝(攝影:蕭丞億)
圖4、藤木傳四郎商店樺細工工藝(攝影:蕭丞億)


六、結論:用雙手感受傳統工藝的文化傳承與遊憩體驗

用雙手,感受職人們的真摯與堅定;用雙手,感受傳統工藝的文化延續。傳統工坊將工藝傳承至今超過百年,染料、布、銅、鐵、木,各種材料在人類與環境的互動中,輾轉興替、延續再生,工藝可以是一門得以信任的「技術」,從過去到未來,滿足廣泛的需求;工藝可以是一朵永不凋零的玫瑰花,因應、轉化、彈性、柔軟、不失剛強的在生活中散發魅力;工藝也可以是一處公園中充滿質樸與溫度的遊樂場;工藝更可以是人們在生活中感受大自然的質樸與純粹的載體。時光流轉,在今日,傳統工坊除了是了解過去地方歷史與環境的時光隧道,也是遊憩體驗與工藝理解的最佳教室。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