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
文/新媒系 陳郁晴

SCoT(Shared Campus of Taiwan)係由國立暨南大學、國立宜蘭大學、臺北市立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四校成立的共同結盟,在「跨領域」、「跨區域」、「跨校院」的基礎上,共同開展課程與教學活動。「永續遊學:校園共享與跨域實踐」這堂核心課程作為濫觴,內容圍繞著全球共同的「永續」議題,除了知識上的學習,也會輪流前往每個學校,更包含實地參訪四所校園及戶外場域,讓學生在體驗中深化對永續的理解。

分成六次的集中式授課中,首先由北藝大的于國華老師講解現況:目前地球正面臨全球暖化、極端氣候與生物多樣性損失,水資源短缺與糧食危機都會造成社會的動盪。

「永續不能單憑一個人的善念,而是需要全球性的行動」

政府以及國際之間,曾陸續擬定了《京都議定書》、SDGs等目標,那作為人民、作為學生,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做的呢?回顧日常生活,如飲食習慣、包裝、消費、交通,日常生活中的小改變皆能為地球帶來貢獻。

2020-2022年的新冠疫情改變了全球的生活模式,同時也讓「藝術永續」成為熱門話題。恰好十月初在北藝大校內舉辦「2024藝術永續國際論壇」,課程便安排大家一同前往聆聽。在演講子題「社會青年的永續實踐」中,講者分享各自關於藝術永續的實踐經驗。

袁浩程老師講述山峸製作設計推動劇場道具的永續供應鏈,精準計算成本加上重複利用,減少大型道具用過即丟的浪費。謝建國老師的「閃亮亮 戲劇服裝永續共生空間計劃」則是以服裝作為關注核心。此外還有二手樂器媒合平台——樂器銀行,樂器送到偏鄉或是需要它們的人手中,發揮更大的價值。

作為藝術科系的學生,不禁開始反思自己創作過程是否也無意識浪費不少木材、電子零件,甚至在展演結束後,也應審慎考慮如何處理作品。藝術與永續並非彼此獨立,而是可以相輔相成。透過永續的思維,藝術不僅延續其價值,更能帶來社會影響力。未來的創作中,我希望能更加關注資源的選擇與使用,讓作品不僅傳遞美感與思想,也能實現對環境的友善與責任。
 
圖1、2024藝術永續國際論壇(攝影:陳郁晴)
圖1、2024藝術永續國際論壇(攝影:陳郁晴)

北市大的課程中,藍嘉俊老師講述了「走路學」的概念,而後帶我們走出教室,親身踏進台北市區內的小巷弄——青田街。這趟走讀讓我們拋開網路的干擾,親身感受空間與歷史的連結:日式老建築經過整理,保留住歷史痕跡,也延續了生命;處處都是古物的錦安市場;或是抬頭細看才會發現的建築細節。這次的走讀,不僅讓我們感受到空間與歷史的連結,更啟發了在日常中重新發現城市之美的可能。
 
圖2    、青田街走讀(攝影:陳郁晴)
圖2    、青田街走讀(攝影:陳郁晴)
 
第四次課程由官淑蕙老師講述「農業淨零與永續旅遊」,永續旅遊的定義是「一種負責任的旅遊,兼顧環境保育以及當地居民權益」,旅遊目的是了解自然資源、文化,過程中不改變原有生態系統,且將所得回饋當地保育,為居民創造經濟利益。課程中,老師引用了日本福島的「造町運動」,成功地以多面向的活動推動社區營造。此外,官老師先介紹了周末即將前往的內城社區,除了瞭解歷史脈絡,也提示我們屆時需以「永續旅遊」的五個面向,觀察、檢視內城社區是如何規畫遊程。

緊接著周末即前往宜蘭。在宜蘭大學,黃聲遠建築師向我們分享永續建築的實踐案例。

「做建築常考慮的不是怎麼被看見,而是怎麼融入地景不被看見。」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不只是談建築設計、不只談形式與空間,談的是對住在這個地方的人的情感。許許多多的案例中,他的建築並不一味追求造型美感,而是會融入當地地形,甚至考量空間的使用者,這些建築實在是貼近生活的藝術。

 
 
圖3、宜蘭大學(城南校區)建築(攝影:陳郁晴)
圖3、宜蘭大學(城南校區)建築(攝影:陳郁晴)
 
最後抵達內城社區進行導覽體驗。鐵牛力阿卡是早期農業耕耘的機具,現已轉型成觀光用途,不但能協助在地農民就業,也能成為串聯地方文化的媒介。一路晃動的鐵牛車穿梭在田間小路,去看宜蘭的水源地。水也和印象中的埤塘不同,藍綠交織的水面與清澈水質令人動容,也激起了我們保護自然的意識。
 
圖4、宜蘭內城社區 鐵牛力阿卡(攝影:陳郁晴)
圖4、宜蘭內城社區 鐵牛力阿卡(攝影:陳郁晴)
 
第六次課程移動到南投,第一天於國立暨南大學進行戶外探索教育課程——中高空繩索實務操作,在低空的區域練習平衡與團隊完成任務,而在中高空的繩索區,則是考驗大家的膽量、專注度以及身體核心,經過這些遊戲與訓練,也讓大家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密。第二天前往日月潭月牙灣,進行水域運動特色課程——SUP實務操作。立槳(SUP)是一項在槳板上或坐或站,划水前進的運動,沒有太複雜的技巧,但想平穩的站立仍須拿出一些勇氣!身處視野廣闊的日月潭中,不禁讓心情也開闊了起來。

這兩天的戶外課程不僅僅是玩樂和體驗,更重要的是學習與團隊共同完成目標,以及體現挑戰逆境的精神。
 
圖5、暨南大學戶外探索教育中心(攝影:陳郁晴)
圖5、暨南大學戶外探索教育中心(攝影:陳郁晴)
 
在課程的尾聲,同學們要分組呈現提案報告,每個小組都會包含四所學校的成員。提案以永續為主題,參考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且不限報告形式,讓不同科系的組員各自發揮所長。例如《線食搶GO》的組別結合食農教育設計了一組桌遊,將料理拆解成食材,在遊玩賓果遊戲過程中,不但能訓練策略思考,也促進社交互動,是一項規劃完整且可行性高的提案。

藉由這學期的課程,師長淺顯易懂的教學讓我們對永續議題產生興趣,實地參訪時吸收實際執行經驗,進而思考自身能做出什麼行動。更難能可貴的是,與完全不是藝術領域的同學切磋學習,發現除了藝術,世界上還有很多很多事情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