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文/刘宸妤、叶宸佑、陈威廷

 

人工智慧艺术(AI艺术)的概念可追溯至1970年代,由艺术家Harold Cohen所编写的AARON。当时,Harold就已经提出对于生成式艺术是否为艺术的思考。之后,在约2015年左右,开始大量出现可将相片转换成特定艺术风格的应用程式,这使AI艺术逐渐走入大众视野。然而,AI艺术真正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的转折点发生在2022年,由游戏设计师Jason Allen使用AI生成艺术Midjourney创作的〈太空歌剧院(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其作品荣获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数位艺术首奖。至此,AI艺术正式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领域,并在艺术界激起热烈的讨论与探索。

身为艺术大学的学生,除了会想试图运用AI生成工具外,也会好奇当下社会对AI艺术的看法。为了深入探索,我们参加了由台北市政府资讯局主办的「2024台北生成艺术节」。

「2024台北生成艺术节」以竞赛的形式,让参与者亲身体验AI艺术的创作过程,进一步认识AI技术与文化艺术之间的融合与可能性。为了照顾无经验门槛的参赛者,官方特别设置了工作坊,来介绍AI工具以及其操作方法。此外,活动还免费提供三个在地AI生成工具供参赛者使用,包括讯连科技的MyEdit、玩美移动的YouCam线上图片编辑及联发科技的DaVinci。

工作坊除了产品使用介绍与讲解,还有使用AI的伦理面向,为大家介绍在使用方面有哪些的限制与以往发生过的案例。其中提及过去有个摄影比赛中,一个德国艺术家以AI生成的图获得首奖并拒绝领奖,也有AI生成比赛以实际摄影的红鹤照片得奖。这些案例揭示了AI生成图片已经达到可以混淆大家视听的程度。

本次的竞赛主题为「多元文化,台北意象」,要求作品必须融入原住民或客家文化元素,二者择一。然而,我们认为,既然主题是「多元文化」,这两个元素应该不仅并存,更需密切联系,以展现深层的文化交融。在期待看到大家拥有什么创新的想法和不同创作风格的同时,我们也感到忧心,如果创作者未能深入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忽视细节,可能会导致对文化的片面化呈现,甚至沦为表面化的应用,对多元文化精神造成误解或偏离。

我们三人虽然以个人身份参赛,但由于同属一门课程而结识,因此比赛期间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与分享,并在创作过程中互相协助。我们不仅会观察彼此的作品与指令,适时调整自己的操作策略,也在过程中学习和成长,让创作更为丰富和精致。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其他参赛者的情况:有不少白发苍苍捧着手机就来参赛的人,也有国小生蹦蹦跳跳到处走,总是很多人围在食物区抢食,情况一度混乱。会场舒适开阔,楼下还有各种市集活动,算是一个十分热闹的地点。活动的规划用心,在这个环境下也能更好的放松心情进行创作。

在比赛作品生成的过程中,我们很快注意到AI工具的大数据资料存在「文化局限性」。例如输入「原住民」时,其预设的理解多指向美洲原住民,而非台湾原住民族。若不投入大量心力进行调整并详加描述,很容易出现与台湾原住民族文化特征大相径庭的结果。但尽管花了大量的字词描述,创作过程中也仍然会在原住民族的服饰花纹样式以及头饰羽毛种类存在差异,致使最后生成出来的变得四不像。

谈到文化表征,「客家」与「原住民」往往让人立刻联想到许多固有的印象。然而,我们并不希望作品沦为对刻板印象的简单复制,因为这样只会使一切原地踏步。为了突破这一限制并避开泛滥的故事元素,一位同学选择将这种现象作为创作主题──我们在审视不同民族时,常常因为各种标签化的观点,以及其特殊地存在的可观性,使其如同商品一般陈列于橱窗任众人观赏。

由于课程内容与教材主要围绕 MidJourney 进行讨论,我们在比赛中选择使用这套熟悉的工具,而并未采用主办单位提供的AI工具。这样的选择让我们能以更熟悉的方式专注于创作,并更有效率地实现构想。令人意外的是,在比赛接近尾声时,我们竟然达到了 MidJourney 付费方案的生成图像上限。在短短几个小时内,产出了接近千张的图像,就为了更贴近我们的创作构想。

在超过两个多小时的专注快速竞赛中,能深刻感受到自身经验和速度的大幅跃进,不仅更流畅地掌握了AI工具的操作,还学会如何细致调整与打磨细节,这是平日练习中难以体验的时刻。同时,这次竞赛也带来了文化层面的反思——对于刻板印象的抗拒和对多元文化环境的期望,而这依然是许多人在创作中难以完全摆脱的枷锁。不少作品忽略了细节或陷入表面化的表达,令人感到遗憾。

此外,这场比赛也引发对「美感教育」的深思。许多作品在色彩搭配上显得混乱,故事表达或文化诠释层面存在明显缺陷,这些问题反映了创作者在艺术素养上或多或少的不足。然而,当这些作品获得评审青睐时,也让人不禁思考——究竟是创作者未能跳脱既有标签,还是评审本身对标签的认同,使得创作者只能试图向其靠拢?画面以外,在得奖作品的创作理念上也略显粗糙。比起有内涵值得反思讨论的议题,这些更偏向于对国家的认同及骄傲,并以此掳获评审的认可,这终归也是整府所举办的比赛,但也让人思考艺术比赛的评审标准以政府的角度评分是否合理?

总体来说,这场比赛是有它的存在意义,而且整体规划算是清晰完整,大部分的人也有不同的想法,能够对未来抱持着无限开阔的想像。直到现在,这个比赛的群组仍然热络的说着跟AI相关话题及讨论,活跃程度十分高。我们这群艺术大学学生在此其实更像是来观摩社会现况,理解艺术教育要走向的位置,关于AI的各种思考和权益归属等等。而在文化传承部分,期望有更多样来自多元口中的故事会产生,有更多不同的人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图1、活动现场盛况


图2、正在产图的参赛者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