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文/许悦恩、简昕蕊

 

延续2023年「响。祷—This is the Land」以音乐为轴的跨域共演,以零时距声音科技为特色,结合空间、音乐与信仰,2024年北艺大音乐与影像跨域学士学位学程(以下简称MIT学程)再次与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礁溪教会(以下简称礁溪教会)合作,携手进行「飨。祷II— Voyage of Seeds」跨域艺术展演,并于2024年12月2日晚间于礁溪教会举办,结合音乐、灯光、舞蹈以及装置艺术,让观众在教会场域中,体验以音乐引领的沉浸式艺术演出。

由计画主持人MIT学程林姿莹主任担任策展人,邀请北艺大跨域艺术家,在地艺术家、社区居民及礁溪教会合作伙伴们共同策划,相较于去年本次加入更多艺术创作者及地区的民众合力制作。如: 邀请北艺大新媒体艺术学系林书瑜老师、美术学系涂维政老师及版画家林仁信老师、艺术家王毓淞、舞蹈学系杨美蓉老师、MIT学程吴政君老师、吕绍淳老师,礁溪教会圣歌队、多位在地艺术家如:圣歌队指挥吴明芬老师、顾问侯志钦老师、小提琴家黄渝沁老师、歌者吴玲仪老师等加入,学程众多师长们,共同带领学生们完成本次演出。

圖1、饗。禱II 文宣
图1、飨。祷II 文宣

「飨。祷II— Voyage of Seeds」,尝试以音乐、艺术、舞蹈的共同创作回应礁溪教会的建筑与神学跨域视角,众多艺术创作家们及在地居民,齐心为本次演出量身打造各个空间的场景设计;以音乐为轴,伴随跨域艺术的探索步伐,如信心的种子、如似锦的繁花、如丰盛的筵席,一场结合跨域创作的沉浸式艺术游走。

本次演出共分为七个段落,依序使用教会的七个空间:祷告塔、大门外阶梯门廊、地下室停车场、水池池畔、一楼大厅、二楼主会堂外侧长廊、主会堂等。观众们随着音乐及舞者们的带领,穿梭在美丽的建筑空间,七个段落分别是:I 晨星・预言《古老风格颂歌》、II 方舟・召唤 《光之召唤》、III 幽谷・筵席《未知的幽谷》、IV 织梦・得人 《船歌—就是这地》、V 迷宫・印象 《回声记忆—奇异点》、VI 慕义・如露 《风筝计划—寰宇祷告》、《巴哈 清唱剧 何等的爱BWV64》、VII 唤醒・远扬《祈祷者的诗篇组曲》等。

展演始于第一段的 I 晨星・预言《古老风格颂歌》,由林姿莹主任在高耸的祷告塔以口风琴吹奏古老风格的颂歌,独特且具有高度辨识性的音色,透过高塔别具一格的残响,如会前的祈祷;观众们聆听时,亦同时欣赏门廊北艺大新媒系林书瑜老师的装置艺术作品〈我在这里为你祈祷〉,作品名称源自蒲公英的花语,以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创作灵感,运用生活中常见的废弃回收伞架及多种LED、光纤、微控制器所制作,灯光随着乐音变化,让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也唤起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圖2、北藝大新媒系林書瑜老師與作品〈我在這裡為你祈禱〉
图2、北艺大新媒系林书瑜老师与作品〈我在这里为你祈祷〉。 (摄影:李尚谦)

第二段的II 方舟・召唤 《光之召唤》,由身处2楼高塔阶梯的号角手谢享家老师、1楼平台的吴欣颖老师,以及B1地下停车场的MIT学程林主佑同学,三方于三个不同空间轮奏着高亢、壮烈音色的号角,象征着召集观众进入教会和旅程开始。而在地小提琴演奏家黄渝沁老师,则以擅长的即兴演奏方式回应着上一段的古老风格颂歌。

圖3、合作藝術家吳欣穎老師演奏號角和黃渝沁老師演奏小提琴
图3、合作艺术家吴欣颖老师演奏号角和黄渝沁老师演奏小提琴。 (摄影:李尚谦)

第三段落为III 幽谷・筵席《未知的幽谷》,观众首次转往地下室观展,此跨域段落包含场景设计、音乐及舞蹈,由策展人与礁溪教会合作伙伴们讨论后,商定以《诗篇》第23章做为主创核心概念,除呼应圣经中大卫多次遭受敌人追赶,但最终都可以安然度过,有着神同在「穿越幽谷,也不怕遭害」的应许,也希望作品能反映在地文化的内化精神。因此策展人邀请艺术家王毓淞老师担任场景设计,以其擅长的布料媒材,延伸其「杂梦三两」布面作品系列概念,对应圣经内容以「杆、杖」为骨架进行悬挂设计,将礁溪教会地下停车场巧妙转化为一个沉浸式微型展演空间,带领观众走进未知风景,同时更以布质材料放大150年前随宣教士马偕牧师从加拿大飘洋过海至台湾的八种蔬果种子。这也是教会的停车场首次有不同的用途,布展过程中在地伙伴们都感到别具巧思。音乐部分由林姿莹主任带领MIT Xtyle乐团,演出简昕蕊同学的原创曲目《未知的幽谷》,并由周筱茜同学进行音场技术的设计和执行。舞者们则由舞蹈系杨美蓉老师带领,从手碟的独奏揭开序章,逐步踏入「死荫的幽谷」,伴随着合成器与大提琴低沉的旋律,仿佛置身幽暗的谷底,在黑暗不安中寻索;中段转入吉他的悠扬旋律,带领观众行至「青草地」,最后轻快的音符象征灵魂的苏醒与安息,中音长笛的柔和旋律于最后出现,为整段旅程注入平和与温暖,最终再度回归手碟的沉静如同「可安歇的水边」,也为下个段落预备。值得一提的是,全场演出的灯光均为巨业灯光音响公司吴立雅小姐负责设计执行,其家族亦为礁溪教会的会友,是从去年就一起执行的在地合作伙伴,今年再度合作更加有默契。

圖4、MIT Xtyle樂團演出幽谷・筵席《未知的幽谷》段落
图4、MIT Xtyle乐团演出幽谷・筵席《未知的幽谷》段落。 (摄影:李尚谦)

第四段落IV 织梦・得人 《船歌—就是这地》的装置艺术〈渔网编梦〉源自美术系涂维政老师于2024年担任计画主持人策划的龟山岛文化运动穿越祭中,由年轻艺术家们以回收渔网再创的作品。查找文史资料时,得知马偕牧师的大弟子严清华的母亲陈氏是龟山岛人,马偕在回忆录《福尔摩沙纪事》(From Far Formosa)中曾写道:「当台湾已听到福音后,我们的视线就开始朝着东边和北边水平线那一端的一些孤寂小岛渴慕的望着。……我们常谈到龟山岛,因为阿华的母亲是那里出生的。」最后马偕不畏风浪多次尝试带学生们冒险航行最后成功登岛。因此策展人林姿莹邀请涂维政老师偕艺术家王毓淞将〈渔网编梦〉作品呈现于此篇章,象征坚定信仰与福音传播的使命,如同圣经中提及的「得人如得鱼」。音乐部分,邀请IMPACT校友手风琴家黄婕老师加入演出,在手风琴独奏「斯凯岛船歌」的乐音中,将观众引领至水边,紧接着小提琴旋律与来自美国的交换生舞者Shanti,进行一段独舞,舞者姿态优美,音乐与布景、灯光完美契合,并由礁溪教会圣歌队,与MIT三位男歌者同学,以英语、华语、台语三种语言,演唱马偕亲手写的歌曲〈就是这地—This is the Land〉。​


圖5、IMPACT校友手風琴家黃婕老師於織夢・得人 《船歌—就是這地》段落演出 
图5、IMPACT校友手风琴家黄婕老师于织梦・得人 《船歌—就是这地》段落演出。 (摄影:李尚谦)

第五段落V 迷宫・印象 《回声记忆—奇异点》的表演场域为一楼大厅,跨域元素包含了以版画、音乐和舞蹈。策展人林姿莹邀请出生于宜兰的美术系版画老师—林仁信老师,以其作品〈印。象 Eye〉的悬吊,透过邀请约50位北艺大师生、礁溪教会伙伴,宜兰专业艺术家、及社区居民共同参与拓印教堂周边的建筑墙面、地面……的肌理痕迹,转化成图像或意象,最后以悬吊方式展出,并让乐手们和舞者们可以穿梭其间,一楼大厅为开放空间,演出和彩排时有风吹过,搭配灯光十分美丽。音乐部分则由MIT学程吕绍淳老师授权「回声记忆」与「奇异点」的两首电音创作曲,并指导简昕蕊同学进行音乐编辑 ,而现场的音乐和舞蹈的跨域呈现,在音乐方面由宜兰在地专业手鼓演奏家冉文娟老师以海浪鼓作为拉开演出的序幕,演奏家林姿莹老师随着音乐走入以长笛回应,舞者们则由舞蹈系杨美蓉老师指导,交错穿梭于布幔之间,音乐与艺术装置结合灯光效果带给观众视觉与听觉的震撼演出,最后由三位号角手林主佑同学、吴欣颖老师和谢享家老师以急促的号角短音作为演出结尾,在舞者引导下观众再度启程。

圖6、迷宮・印象 《回聲記憶—奇異點》段落中,舞者穿梭於版畫家林仁信老師的作品〈印。象 Eye〉間
图6、迷宫・印象 《回声记忆—奇异点》段落中,舞者穿梭于版画家林仁信老师的作品〈印。象 Eye〉间。 (摄影:李尚谦)

第六部分VI慕义・如露的执行场域为二楼主堂外的两侧长廊,声音艺术上采用了即时空间声场捕捉与再造技术,进行跨场域的声场即时再现,所展示的《风筝计画—寰宇祷告》为策展人从去年开始即与礁溪教会伙伴们,合作收集的来自世界各地基督徒的主祷文录音,横跨多国语言的音档,由陈凯馨同学进行多声道混音后制及声道喇叭设计,再透过孙绍庭老师设计的独一无二的八声道环绕声音装置,使其以特别的声响及广阔的音场覆盖,让现场观众除了能感受到主祷文从四面八方汇集,并能在主祷文中听到透过即时空间、音场转换后的《巴哈 清唱剧 何等的爱BWV64》由在地钢琴家吴蕙雯老师在主堂内现场钢琴演奏,整体呈现以融合多声道环绕的「唱祈」与回归传统录音技术的「回响室」技术,在舞者们带领观众进入主堂的行进中,若留意还可于长廊捡拾到透明的小瓶子,内有马偕博士当年带来台湾的八种蔬果种子,由主日学老师与孩童们共同制作。

第七段落VII唤醒・远扬《祈祷者的诗篇组曲》,当观众从长廊中进入主会堂后,先前出现在八声道环绕声音装置中的巴哈钢琴曲,马上转变为观众可以直接聆听的现场音场,于号角声后,由在地音乐家吴明芬老师指挥礁溪教会圣歌队演唱诗歌〈请唤醒我祷告〉,紧接着由MIT学程曾羽萱同学自弹自唱创作曲〈Fairy Tells〉,优美的旋律配合着光影变化,舞者利孟洁同学以曼妙舞姿由虚入实的进入观众眼前,随后礁溪教会的圣歌队长吴玲仪老师及小提琴家黄渝沁老师,也用诗歌〈有人在为你祈祷〉回应。

圖7、北藝大MIT學程曾羽萱同學彈唱創作曲〈Fairy Tells〉,並與舞蹈系舞者利孟潔同學搭配
图7、北艺大MIT学程曾羽萱同学弹唱创作曲〈Fairy Tells〉,并与舞蹈系舞者利孟洁同学搭配。 (摄影:李尚谦)

而由MIT 歌者们演唱的〈跟随祢的脚步〉则是策展人林姿莹老师带领陈凯馨、邱迦勒两位同学组成的小诗歌创作团队,透过与在地合作伙伴于诗歌创作活动中的分享和共创所成就的一首全新曲目,邀请MIT歌者们共同以合唱方式,以长笛和钢琴伴奏进行演出,将信仰中的寻求、依靠与希望娓娓道来。这首歌有着温暖动人的旋律和深刻意境的歌词,勾勒出人们在困境中找到方向、在破碎中重拾力量的旅程。

圖8、MIT 歌者們演唱〈跟隨祢的腳步〉
图8、MIT 歌者们演唱〈跟随祢的脚步〉。 (摄影:李尚谦)

压轴乐曲〈种子的启航〉由林姿莹老师创作,以爱尔兰风格的舞曲作结,邀请打击乐手吴政君老师、冉雯娟老师,手风琴手黄婕老师和礁溪在地小提琴演奏家黄瑜沁老师与MIT Xtyle乐团的同学们共演,旋律轻快明亮不断加快,加上舞蹈系杨美蓉老师亲自与舞者们一起加入共舞,音乐与舞蹈交融,让所有观众沉浸于在欢快的气氛中。

圖9、〈種子的啟航〉音樂與舞蹈跨域演出
图9、〈种子的启航〉音乐与舞蹈跨域演出。 (摄影:李尚谦)

「飨。祷II— Voyage of Seeds」是以音乐为轴加上舞蹈、装置艺术的跨域演出,尝试以音乐、艺术、舞蹈、结合现代声场科技,并与礁溪教会的建筑空间互相呼应,此次演出的技术层面,让笔者最印象深刻的为八声道环绕声音装置,除播放各国语言的主祷文录音外,还加上主会堂内即时钢琴演奏的巴哈清唱剧;以即时空间声场补捉再造技术 (Volumetric Reconstruction Audio Technology ,缩写:VART),利用塔型祷告室的挑高音场进行即时声场捕捉回送,将钢琴所演奏的圣咏传送至祷告塔中,再透过即时空间、音场转换的方式,混合进八声道的主祷文音轨,运用祷告塔独特的残响,使钢琴能够幽幽地藏在寰宇祷告之中,为其增添一抹色彩,仿佛声音本身也成为祈祷的一部分,观众们身历沉浸式音乐、舞蹈与空间的交融演出当中,感受声音在空间中的流动,也回应教会建筑空间与神学的的神圣意涵和跨域视角,超越艺术形式、语言、文化和宗教的界限,让参与者们都能感受艺术、空间与心灵的紧密关联,享受沉浸式跨域艺术的丰盛筵席。

圖10、演出後全體大合照
图10、演出后全体大合照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