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 王若涵
梳戴整齊、身著亮眼風衣外套的啟豐老師,掛著眼鏡嚴謹地坐在鏡頭前,談著自己與戲劇之間的深厚淵源。當採訪要進入到攝影的環節時,啟豐老師特地將整個團隊拉到戲劇系館,特別指著戲劇系中庭的一棵樹,詢問能否在這棵樹下合影。因為這棵樹便是當年他的恩師陳芳英教授親手種下的銀杏,不僅承載著戲劇系的歲月流逝,更是他重要的見證。
斜槓的戲劇人生與跨越兒時記憶的戲曲初心
作為北藝大戲劇學院的學長,啟豐老師回憶起自己的戲劇學習歷程說道:「1996年,我考入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系碩士班戲劇理論組。那是我正式進入戲劇學術領域的重要起點。」但也馬上笑著補充,其實早在童年時期,戲劇就已在他的心裡萌芽。「還記得小時候讀幼稚園,我放學最期待的事就是回家看(黃俊雄布袋戲)《雲州大儒俠》。等稍微大一點,就是和長輩一起看電視上的楊麗花歌仔戲。」談起這段經歷,啟豐老師眼中帶著笑意,電視媒體是他第一次接觸戲曲,同樣也是幼稚園的孩童時期,西方音樂的學習又讓他接觸到另一種藝術形式。「所以我才會說其實源頭拉很遠。」啟豐老師又笑了笑,隨即又說起了生命階段看似毫不相關的學習,講起來可能令人驚訝,大學時期的啟豐老師讀的是法律,碩士是戲劇理論,博士又是中文系,雖然每一個系所的訓練和要求看起來都截然不同,但這些生命經驗,回頭看,卻成為啟豐老師現在研究的養分。
大學時期的法律系環境,訓練了嚴謹的思辨與邏輯能力,分析問題講究條分縷析的思考方式,這些都引領著啟豐老師在戲劇研究的路途上能擁有強而有力的武器,能清晰地切入研究主題。到了中文系後,集結了法律系所訓練的析辯能力及戲劇研究所給予的學術養分,以「清代臺灣戲曲活動與發展」為研究方向,深根探索。法律系煉成了武器,戲劇系(理論)碩士班奠定了基礎,中文系的博士班則打開了啟豐老師對臺灣戲曲的歷史視野,成為他重要的學習歷程,也引領著童年時的那一份受到楊麗花歌仔戲吸引的悸動,最終成為了老師。
從實踐中引領學生思索戲曲與當代戲劇的意義
2005年啟豐老師進入北藝大戲劇學系,擔任專任教師,從此,人生又開始了另一段嶄新的教育旅程,而這一晃眼就是將近二十年的生涯。說起這趟旅程,啟豐老師說在擔任專任老師前,他已經在系上兼課。剛開始面對學生講課的時候,總是想要將自己所學到的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但逐漸地,他發現北藝大大學部同學的學習需求和他自己大學時期的經驗有著極大不同,「這對我來說,是另一個多元學習的開始。」啟豐老師一邊回憶一邊說:「我在大學時期的學習模式,更多是專注於知識吸收,老師講課精彩而紮實,學生主要任務就是消化和吸收。」然而,北藝大戲劇系的學生卻不盡然如此,更多注重在學生對於本身獨立思考的養成、創意培力以及藝術上的個人詮釋能力。當然也包含時代環境的不同,當年那個一回家就興奮地打開電視觀看《雲州大儒俠》的童年經驗,如今已代換成手機、串流平台大量的流行文化與資訊,歌仔戲甚至有可能不會出現在某些孩子的成長歷程中。面對如何引領這樣成長背景的學生去認識戲曲,是頗有挑戰度的,啟豐老師也開始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他談到,自己主講的「中國戲劇及劇場史」是所有學生的必修課,但因為課程內容對學生來說可能相對陌生,因此他改變了以往單純知識灌輸的方式。除了讓學生直接進到劇場看戲並撰寫看戲報告,同時也在課堂上討論他們所觀看的戲劇與當代之間的連結,透過觸發當代與歷史間的思考,去引逗學生產生更多的興趣。啟豐老師也分享另一門課程「戲曲名著選讀」,是以期中呈現取代考試,學生要親自工作並呈現元代或明代的劇本,讓這群對戲劇有興趣的學生,透過親自扮演或參與,去體驗戲曲的種種,也更能思考戲曲如何與當代對話。
成為學生的戲劇導遊,陪伴學生探索當代戲曲的未來
「我都不太想把自己當老師,我希望能跟同學當朋友。」述說這段話的啟豐老師,在教學的路上其實更把自己當導遊,不同於自己在大學時老師總是高高在上的學習經驗,他更希望以陪伴的方式去引領學生認識戲曲。當代戲曲重要的課題之一,是科技的發展影響了整個時代,學生無論是生活或是在戲劇學習上的體驗都離不開科技的運用,這和以往的教育或是戲曲學習,都有著很大的不同,他也會適時引導學生同時以批判及創新的角度去看待戲曲與藝術的結合。對啟豐老師而言,戲曲的未來充滿了可能性,而教育的價值在於啟發學生去探索這些可能性。啟豐老師挺直著腰桿,在採訪結束後從那棵已然茁壯成長的恩師大樹走進已坐滿學生的講台上,彷彿承襲了當年老師的風範,啟豐老師的教學理念與實踐,讓學生能在廣闊的藝術世界中探索自我,並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戲劇觀點。
TNUA影音知識庫>>專訪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