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剧场艺术创作研究所 王若涵
梳戴整齐、身着亮眼风衣外套的启丰老师,挂着眼镜严谨地坐在镜头前,谈着自己与戏剧之间的深厚渊源。当采访要进入到摄影的环节时,启丰老师特地将整个团队拉到戏剧系馆,特别指着戏剧系中庭的一棵树,询问能否在这棵树下合影。因为这棵树便是当年他的恩师陈芳英教授亲手种下的银杏,不仅承载着戏剧系的岁月流逝,更是他重要的见证。
斜杠的戏剧人生与跨越儿时记忆的戏曲初心
作为北艺大戏剧学院的学长,启丰老师回忆起自己的戏剧学习历程说道:「1996年,我考入国立艺术学院戏剧学系硕士班戏剧理论组。那是我正式进入戏剧学术领域的重要起点。」但也马上笑着补充,其实早在童年时期,戏剧就已在他的心里萌芽。 「还记得小时候读幼稚园,我放学最期待的事就是回家看(黄俊雄布袋戏)《云州大儒侠》。等稍微大一点,就是和长辈一起看电视上的杨丽花歌仔戏。」谈起这段经历,启丰老师眼中带着笑意,电视媒体是他第一次接触戏曲,同样也是幼稚园的孩童时期,西方音乐的学习又让他接触到另一种艺术形式。 「所以我才会说其实源头拉很远。」启丰老师又笑了笑,随即又说起了生命阶段看似毫不相关的学习,讲起来可能令人惊讶,大学时期的启丰老师读的是法律,硕士是戏剧理论,博士又是中文系,虽然每一个系所的训练和要求看起来都截然不同,但这些生命经验,回头看,却成为启丰老师现在研究的养分。
大学时期的法律系环境,训练了严谨的思辨与逻辑能力,分析问题讲究条分缕析的思考方式,这些都引领着启丰老师在戏剧研究的路途上能拥有强而有力的武器,能清晰地切入研究主题。到了中文系后,集结了法律系所训练的析辩能力及戏剧研究所给予的学术养分,以「清代台湾戏曲活动与发展」为研究方向,深根探索。法律系炼成了武器,戏剧系(理论)硕士班奠定了基础,中文系的博士班则打开了启丰老师对台湾戏曲的历史视野,成为他重要的学习历程,也引领着童年时的那一份受到杨丽花歌仔戏吸引的悸动,最终成为了老师。
从实践中引领学生思索戏曲与当代戏剧的意义
2005年启丰老师进入北艺大戏剧学系,担任专任教师,从此,人生又开始了另一段崭新的教育旅程,而这一晃眼就是将近二十年的生涯。说起这趟旅程,启丰老师说在担任专任老师前,他已经在系上兼课。刚开始面对学生讲课的时候,总是想要将自己所学到的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但逐渐地,他发现北艺大大学部同学的学习需求和他自己大学时期的经验有着极大不同,「这对我来说,是另一个多元学习的开始。」启丰老师一边回忆一边说:「我在大学时期的学习模式,更多是专注于知识吸收,老师讲课精彩而扎实,学生主要任务就是消化和吸收。」然而,北艺大戏剧系的学生却不尽然如此,更多注重在学生对于本身独立思考的养成、创意培力以及艺术上的个人诠释能力。当然也包含时代环境的不同,当年那个一回家就兴奋地打开电视观看《云州大儒侠》的童年经验,如今已代换成手机、串流平台大量的流行文化与资讯,歌仔戏甚至有可能不会出现在某些孩子的成长历程中。面对如何引领这样成长背景的学生去认识戏曲,是颇有挑战度的,启丰老师也开始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他谈到,自己主讲的「中国戏剧及剧场史」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但因为课程内容对学生来说可能相对陌生,因此他改变了以往单纯知识灌输的方式。除了让学生直接进到剧场看戏并撰写看戏报告,同时也在课堂上讨论他们所观看的戏剧与当代之间的连结,透过触发当代与历史间的思考,去引逗学生产生更多的兴趣。启丰老师也分享另一门课程「戏曲名著选读」,是以期中呈现取代考试,学生要亲自工作并呈现元代或明代的剧本,让这群对戏剧有兴趣的学生,透过亲自扮演或参与,去体验戏曲的种种,也更能思考戏曲如何与当代对话。
成为学生的戏剧导游,陪伴学生探索当代戏曲的未来
「我都不太想把自己当老师,我希望能跟同学当朋友。 」述说这段话的启丰老师,在教学的路上其实更把自己当导游,不同于自己在大学时老师总是高高在上的学习经验,他更希望以陪伴的方式去引领学生认识戏曲。当代戏曲重要的课题之一,是科技的发展影响了整个时代,学生无论是生活或是在戏剧学习上的体验都离不开科技的运用,这和以往的教育或是戏曲学习,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也会适时引导学生同时以批判及创新的角度去看待戏曲与艺术的结合。对启丰老师而言,戏曲的未来充满了可能性,而教育的价值在于启发学生去探索这些可能性。启丰老师挺直着腰杆,在采访结束后从那棵已然茁壮成长的恩师大树走进已坐满学生的讲台上,仿佛承袭了当年老师的风范,启丰老师的教学理念与实践,让学生能在广阔的艺术世界中探索自我,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戏剧观点。
TNUA影音知识库>>专访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