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看板人物

文/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 王若涵

大屯山系兩排巨大的綠樹一路沿著北藝大的校園環繞整個山頭,與大多數在台北的學校不一樣的是,北藝大居高臨下的視野彷彿是一處遠離城市喧囂的精神空間。對戴嘉明老師而言,正是在這片充滿可能性的藝術環境中,引領著學生、包含他自己探索創作與自我思考的路徑。

111學年度優良教師 新媒系戴嘉明教授專訪

 

每一次的誤打誤撞都重新撞出了想走的路

在那個資訊還並不如現在那麼流通的年代,每一次的誤解,都打開了一種可能性,原本一心想著規劃未來,打算考「工業工程」成為一位工程師的嘉明老師,因為報紙上的誤解在1984年選填大學志願時,誤將「工業工程」與「工業設計」混為一談而進入工業設計系就讀。滿懷著工程師夢的他踏入教室才驚覺,設計課程竟然是與炭筆、石膏像素描為伍,嘉明老師笑說,當時他感覺震驚的不只他一個,顯然也有許多同學此刻才驚覺「工業設計學」並非他們預期的工程專業。四年後,原本的四十位同學僅有二十四人完成學業。「我也不知道我怎麼留下來的,可能是因為我畫得還不錯,老師把我的作品貼在樓梯間,那時候就很受到鼓勵,好像就是這樣的鼓勵讓我繼續堅持下去。」誤會或許是一場意外,但留下來終歸是喜歡下的選擇,那些被鼓勵後內心的感動也延續著,成為嘉明老師走向教師一職時延續的教學核心。

 

赴美求學打開了不侷限的動畫可能

大學畢業、服完兵役後,嘉明老師赴美進修電腦動畫,那是1992年,因為台灣還沒有相關教學,因此毅然決然的決定前往美國攻讀研究所。在研究所期間,嘉明老師在指導教授的帶領下,開始接觸藝術史,那些歐洲經典動畫與藝術史積累的厚度打開了他的眼界。嘉明老師說當時的教授從不急著讓學生追求當時最流行的動畫技術,而是從藝術觀點切入,去重新認識動畫的本質與可能性。這樣的學習歷程,也使得他對動畫的理解不再侷限於商業製作與好萊塢,而是看見了動畫作為一種藝術表達與思想實驗的潛力。「好像那時候才瞭解什麼叫做動畫,真正看見了很多實驗的可能性!」而這些可能性也成為了他的養分,帶著這些可能性回到台灣,帶來更多重新定義的可能。

 

從業界轉進教學現場:從設計到藝術,重新定義動畫

回到台灣後,嘉明老師曾在科技業任職擔任3D動畫展示的設計師,但不到兩年便因工作內容無法滿足創作渴望而決定轉換跑道。恰好翻開報紙看見實踐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在徵求動畫教師,他便毅然決定投身教育。

嘉明老師笑說:「那時候教學很拼,兩小時課程我可以準備四到八小時,只為了讓學生覺得值得,對得起他們父母繳的學費。」回憶起實踐大學十年教學生涯,不僅傳授動畫,也鼓勵學生參加各類比賽,期望他們畢業即能順利就業,走入業界。想起這些學生他笑說,雖然後來在北藝任教,但當年他在實踐帶出的學生有些後來在業界發光發熱,也成為了彼此人生中重要的朋友。

與實踐大學較不同的是,北藝大的教學較偏向藝術創作層面,幾位過去在實踐成績平平的學生,進入北藝大的科技藝術研究所後卻表現出色,頻頻獲獎,這激起嘉明老師的好奇與反思:「我想搞清楚這裡到底怎麼教的,他們怎麼能讓學生在藝術上發光發熱?」

在實踐大學任教了十年,教學核心上比較以市場主流為重,後來受到王俊傑教授的邀請,決定順應這個轉折到北藝大任教。看著這間充滿綠樹的校園,嘉明老師對於教學上產生了不一樣的思考。

於是在2010年,他正式加入北藝大,展開一場教育理念的轉變。「在這裡,與其說是教動畫,不如說是陪學生思考。」他開始重新定義動畫,不再侷限於影片形式,而是將其視為結合裝置、表演甚至互動的多元媒體藝術。

 

沒什麼教的教育,反而讓學生發光

在北藝大新媒體藝術學系,嘉明老師開始以培養具有思辨力的創作者為教學核心,「Who I am?What I want?」成為現在學生心智成熟上很重要必須反思的一環。

他回想過去自己的教學方法,從「給學生正確答案」的教學模式,轉變為「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答案」。這樣的改變不僅讓他在教學上更自在,也在創作上獲得更深層的滿足。「現在我做的東西更快樂,因為我終於可以好好思考我是怎樣的人、我到底想要什麼。」而且他也發現,當你不給學生答案,有時才真正能讓學生建構好自己的思考路徑,真正的發光。不斷地去重新定義可能性,是新媒體中很重要的理念。也才能真的讓藝術能不斷地發展更多的可能性。

在北藝大的教學過程中,他也強調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性,透過與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的合作,每年選送學生作品參展,拓展學生視野。「我們希望學生不只是學習,更是實踐藝術。很多作品來自學生課堂,經過展出、觀眾回饋,才知道自己創作的力道。」

談到創作與教育過程中的挫折,嘉明老師也真誠的展露了脆弱的一面「比賽沒得獎也會難過,申請案沒通過也會失落。」他分享自己面對挫折的方式:透過宗教信仰獲得安慰,並與最親密的家人分享,「說出來,讓情緒釋放,是一種治癒的過程。」

111學年度優良教師 新媒系戴嘉明教授專訪

 

成為每一位英雄的引路人,讓學生走自己的英雄路

訪談最後,嘉明老師引用神話學者Joseph Campbell「英雄旅程」的概念,認為每位創作者都是走在一條被召喚的冒險之路上。

「你會遇到挑戰、迷失、質疑自我,但這些都是必要的磨練。當你走過這段旅程,你將成為一個可以面對世界的成熟創作者。」他鼓勵學生將學習視為一段自我鍛鍊的過程,不必擔心未來的專業會否消失,只要成為有思考力、有行動力的人,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價值。

從工業設計的誤會出發,走過動畫創作的精進,再到藝術思考的深耕,嘉明老師的故事正如他所說,是一段又一段的英雄旅程。他以自身經歷啟發學生,也持續在創作與教育中尋找新的可能性,成為動畫、科技與藝術交會點上一位誠實而溫柔的引路人。

▸ TNUA影音知識庫>>專訪影片(點擊另開視窗)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