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看板人物

文/剧场艺术创作研究所 王若涵

大屯山系两排巨大的绿树一路沿着北艺大的校园环绕整个山头,与大多数在台北的学校不一样的是,北艺大居高临下的视野仿佛是一处远离城市喧嚣的精神空间。对戴嘉明老师而言,正是在这片充满可能性的艺术环境中,引领着学生、包含他自己探索创作与自我思考的路径。

111學年度優良教師 新媒系戴嘉明教授專訪

 

每一次的误打误撞都重新撞出了想走的路

在那个资讯还并不如现在那么流通的年代,每一次的误解,都打开了一种可能性,原本一心想着规划未来,打算考「工业工程」成为一位工程师的嘉明老师,因为报纸上的误解在1984年选填大学志愿时,误将「工业工程」与「工业设计」混为一谈而进入工业设计系就读。满怀着工程师梦的他踏入教室才惊觉,设计课程竟然是与炭笔、石膏像素描为伍,嘉明老师笑说,当时他感觉震惊的不只他一个,显然也有许多同学此刻才惊觉「工业设计学」并非他们预期的工程专业。四年后,原本的四十位同学仅有二十四人完成学业。 「我也不知道我怎么留下来的,可能是因为我画得还不错,老师把我的作品贴在楼梯间,那时候就很受到鼓励,好像就是这样的鼓励让我继续坚持下去。」误会或许是一场意外,但留下来终归是喜欢下的选择,那些被鼓励后内心的感动也延续着,成为嘉明老师走向教师一职时延续的教学核心。

 

赴美求学打开了不局限的动画可能

大学毕业、服完兵役后,嘉明老师赴美进修电脑动画,那是1992年,因为台湾还没有相关教学,因此毅然决然的决定前往美国攻读研究所。在研究所期间,嘉明老师在指导教授的带领下,开始接触艺术史,那些欧洲经典动画与艺术史积累的厚度打开了他的眼界。嘉明老师说当时的教授从不急着让学生追求当时最流行的动画技术,而是从艺术观点切入,去重新认识动画的本质与可能性。这样的学习历程,也使得他对动画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商业制作与好莱坞,而是看见了动画作为一种艺术表达与思想实验的潜力。 「好像那时候才了解什么叫做动画,真正看见了很多实验的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也成为了他的养分,带着这些可能性回到台湾,带来更多重新定义的可能。

 

从业界转进教学现场:从设计到艺术,重新定义动画

回到台湾后,嘉明老师曾在科技业任职担任3D动画展示的设计师,但不到两年便因工作内容无法满足创作渴望而决定转换跑道。恰好翻开报纸看见实践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在征求动画教师,他便毅然决定投身教育。

嘉明老师笑说:「那时候教学很拼,两小时课程我可以准备四到八小时,只为了让学生觉得值得,对得起他们父母缴的学费。」回忆起实践大学十年教学生涯,不仅传授动画,也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期望他们毕业即能顺利就业,走入业界。想起这些学生他笑说,虽然后来在北艺任教,但当年他在实践带出的学生有些后来在业界发光发热,也成为了彼此人生中重要的朋友。

与实践大学较不同的是,北艺大的教学较偏向艺术创作层面,几位过去在实践成绩平平的学生,进入北艺大的科技艺术研究所后却表现出色,频频获奖,这激起嘉明老师的好奇与反思:「我想搞清楚这里到底怎么教的,他们怎么能让学生在艺术上发光发热?」

在实践大学任教了十年,教学核心上比较以市场主流为重,后来受到王俊杰教授的邀请,决定顺应这个转折到北艺大任教。看着这间充满绿树的校园,嘉明老师对于教学上产生了不一样的思考。

于是在2010年,他正式加入北艺大,展开一场教育理念的转变。 「在这里,与其说是教动画,不如说是陪学生思考。」他开始重新定义动画,不再局限于影片形式,而是将其视为结合装置、表演甚至互动的多元媒体艺术。

 

没什么教的教育,反而让学生发光

在北艺大新媒体艺术学系,嘉明老师开始以培养具有思辨力的创作者为教学核心,「Who I am?What I want?」成为现在学生心智成熟上很重要必须反思的一环。

他回想过去自己的教学方法,从「给学生正确答案」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答案」。这样的改变不仅让他在教学上更自在,也在创作上获得更深层的满足。 「现在我做的东西更快乐,因为我终于可以好好思考我是怎样的人、我到底想要什么。」而且他也发现,当你不给学生答案,有时才真正能让学生建构好自己的思考路径,真正的发光。不断地去重新定义可能性,是新媒体中很重要的理念。也才能真的让艺术能不断地发展更多的可能性。

在北艺大的教学过程中,他也强调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性,透过与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 Festival)的合作,每年选送学生作品参展,拓展学生视野。 「我们希望学生不只是学习,更是实践艺术。很多作品来自学生课堂,经过展出、观众回馈,才知道自己创作的力道。」

谈到创作与教育过程中的挫折,嘉明老师也真诚的展露了脆弱的一面「比赛没得奖也会难过,申请案没通过也会失落。」他分享自己面对挫折的方式:透过宗教信仰获得安慰,并与最亲密的家人分享,「说出来,让情绪释放,是一种治愈的过程。」

111學年度優良教師 新媒系戴嘉明教授專訪

 

成为每一位英雄的引路人,让学生走自己的英雄路

访谈最后,嘉明老师引用神话学者Joseph Campbell「英雄旅程」的概念,认为每位创作者都是走在一条被召唤的冒险之路上。

「你会遇到挑战、迷失、质疑自我,但这些都是必要的磨练。当你走过这段旅程,你将成为一个可以面对世界的成熟创作者。」他鼓励学生将学习视为一段自我锻炼的过程,不必担心未来的专业会否消失,只要成为有思考力、有行动力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

从工业设计的误会出发,走过动画创作的精进,再到艺术思考的深耕,嘉明老师的故事正如他所说,是一段又一段的英雄旅程。他以自身经历启发学生,也持续在创作与教育中寻找新的可能性,成为动画、科技与艺术交会点上一位诚实而温柔的引路人。

▸ TNUA影音知识库>>专访影片(点击另开视窗)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