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悦读北艺

文/谢名棻

时/地:2025年2月5日,台北国际书展
引 言:于善禄
主 讲:梁廷毓
与 谈:王圣闳



本书是一本思索鬼魅、影像与视觉论述的文集,汇集了作者于晚近历史转型正义、非人转向趋势中的超自然鬼魅与汉人、原住民互动之历史和记忆的创作与研究实践过程当中,所陆续发表系列思辨性书写。讲座邀请关注在地艺术理论生产与扩延的学者王圣闳进行相关课题的对话与交流。


幽灵与鬼魅之间:当代艺术中的叙事转向

作者回顾过去十年来于艺术学院的教育经验与自身创作,试图探讨2000年至2010年间台湾当代艺术中,透过爬梳地方历史、找寻被遗忘的边缘生命,并赋予其重新叙事动力的「幽灵学的转向」。然而,作者也指出这种将被排除者比拟为「幽灵」的隐喻性手法,可能忽略了台湾民间社会中真实存在的超自然鬼魅。因此,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如何协调和协商隐喻性的幽灵与真实的鬼魅之间的关系,并从艺术实践的角度,透过视觉思维重新面对被排除的影像、档案与生命。


圖1、作者梁廷毓(右)闡述自身研究的起源與核心關切。(攝影/陳琨銓)
图1、作者梁廷毓(右)阐述自身研究的起源与核心关切。 (摄影/陈琨铨)


影像、档案、感知:重思鬼魅的艺术实践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透过殖民时期关于死者的摄影,以及带有浓厚死亡意味的摄影时,寻找凝视的破口或裂缝,重新看到那些原本已被客体化、对象化、物件化、封存的生命;第二章聚焦在承载鬼魅亡灵以及超自然现象的媒介或载体,以及台湾民间社会对档案的想像,是一种类档案或另类档案的东西,探讨这些是否可能产生一种重新拾回历史的重要媒介;第三章探讨光学的问题跟鬼魅或幽灵关系,从感知的角度切入,延伸讨论民间所讨论的巫者、萨满,及「阴阳眼」,并探讨我们的视觉观看方式是否能借鉴这种将鬼魂生态化的眼界,看到超自然鬼魅跟隐喻性幽灵共存的一种生态。


「魂」的现身与辨识:艺术性研究的挑战

与谈人王圣闳认为梁廷毓的研究,属于艺术性研究(Artistic Research)的范畴,在学术审查体制中面临独特的挑战,例如:创作思考与理论写作难以分割。并指出,本书对于台湾当代艺术近十多年来的「田野热」与「档案热」下的转化进行了深入的推进。王圣闳指出许多当代艺术家借用「魂」的议题来指涉历史中的压迫结构与破碎生命,「魂」往往成为一种叙事动力的隐喻。然而,廷毓的书试图回应与变革此现象,探讨的并非仅是人的问题,也触及了真正的鬼魅与灵异问题。


圖2、與談人王聖閎(左)侃侃回應對作者研究的觀察與延伸見解。(攝影/陳琨銓)王聖閎將書中探討的「魂」的問題歸納為「魂的現身」與「魂的辨識」兩個面向。他認為,過去的藝術創作較常關注如何給予「魂」現身的條件,而梁廷毓的著作則更著重於後者,反思既有的辨識系統,包括學術體制如何將「魂」對象化、客體化。此外,任何不被既有社會系統辨識或無法被知識系統收編的事物都可被視為「鬼魂」,而作者在研究族群交界地帶難以被辨認的犧牲者時,正是著力於探討當分類系統失效時,如何重新提取敘事。
图2、与谈人王圣闳(左)侃侃回应对作者研究的观察与延伸见解。 (摄影/陈琨铨)

王圣闳将书中探讨的「魂」的问题归纳为「魂的现身」与「魂的辨识」两个面向。他认为,过去的艺术创作较常关注如何给予「魂」现身的条件,而梁廷毓的著作则更着重于后者,反思既有的辨识系统,包括学术体制如何将「魂」对象化、客体化。此外,任何不被既有社会系统辨识或无法被知识系统收编的事物都可被视为「鬼魂」,而作者在研究族群交界地带难以被辨认的牺牲者时,正是著力于探讨当分类系统失效时,如何重新提取叙事。


从幽灵到透明人:艺术创作者与另类视觉的共构

最后,王圣闳提出,后续延伸发展方向或许可以从幽灵学的视角转向艺术创作者自身,关注那些在当代课程体制下不被系统辨识的「透明人」。他认为应该为这些看似「不事生产」的生命姿态进行变革;梁廷毓则分享自身经验,他虽无灵异体质,但藉由「亡魂之眼」的朋友来协助生态化历史现场,意识到人与非人的共存。这也说明了其著作探讨的视觉思维方式,或许能作为一种理解超自然与隐喻性幽灵共存的路径。


圖3、出版中心于善祿主任(右)擔任本場講座主持人,會後與作者、與談人於北藝大展櫃前合影。(攝影/陳琨銓)
图3、出版中心于善禄主任(右)担任本场讲座主持人,会后与作者、与谈人于北艺大展柜前合影。 (摄影/陈琨铨)


【书籍资讯】

《亡魂之眼:鬼魅、影像的视觉思辨与论述形构》
作者|梁廷毓
出版|2025年1月
定价|450元
购书由此去(另开视窗)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