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 你们的海呢?「船,就是要划——人之岛上岛上的人」达悟拼板舟工作坊
教学工坊
2021-11-10
撰文/建筑与文化资产研究所 陈宥吟
「船,就是要划——之岛上岛上的人」达悟拼板舟工作坊,邀请来自兰屿的拼板舟工艺师张世凯(Syaman Misrako)与北艺大通识中心林建享老师进行分享与对谈,从拼板舟传统文化脉络开始,到世凯与父亲张马群(Syapan Misrako)制作的拼板舟历史与生命历程,来了解达悟族人、拼板舟和他们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同时,现场也展出世凯与父亲张马群制作的拼板舟,此艘拼板舟是从兰屿运送造舟材料至台湾后所制作完成,世凯说这是他与齐柏林的约定,他们结识于拍摄《看见台湾》时,当时约好未来要一起拍摄拼板舟环岛影片,而齐柏林于2017年逝世,世凯在今年(2021年)8月12日履行了当时的约定,从台东长滨出发,历时十八天以逆时钟的方式完成拼板舟环岛的壮阔之旅。
(游雅婷拍摄)
一艘拼板舟的制作,大约会需要五十至六十棵的树,且会根据船身不同位置所需,运用不同树种的树形与特性做使用,如船越上层所用的材料会越轻、树木的板根可依其树型用来作为船的龙骨(达悟族语:raheb,脚掌之意,表达悟族人踩在海洋上的脚)。达悟族人造舟时不会绘制设计图,过程中斧头就如笔,族人会用斧头于木材上做记号和判断树木质量,也因此当年轻族人在学习造舟时,完全是用眼睛观看学习,直到自己有信心拿起斧头下刀为止,才是真正成为一位造舟人。工作坊期间,世凯也透过他与家人造舟的影像分享取木与木料处理过程,过程中耆老们工作时会吟唱古调,世凯表示这都是在反应造船的过程,会越唱越享受。建享老师也提到,吟唱古调是一个调节,达悟族人会将视觉情境转化为歌词,借此将文化转译为生活中的日常。
番龙眼板根能依据其树型做成拼板舟的龙骨
(左:陈宥吟拍摄;右:游雅婷拍摄)
达悟族人将木料处理好成为船板带离树林,回到家族庭院到成为一艘拼板舟,在这过程里拼板舟成为了家族的一份子。族人会在船中午睡,从梦中去感受、了解船的想法,要做什么也都会告诉船。船最终要一直到船体真的破损致无法使用,或家中已有男孩长大成人到可再造新船后,才有可能将拼板舟拆解,且拆解后达悟族人会将其作为柴薪,将取于自然的资源做最完整的使用并让其回归自然。
达悟族人的生活有着一套自己与生态环境互动累积而成的族群文化观和自然知识系统。在招鱼季中,他们会用鸡召唤飞鱼,希望飞鱼能游进近海海域提供捕获,船团于海上、岸上皆会有人进行招鱼做相应的召唤,岸上的人会戴上头盔并佩戴黄金,世凯说祭仪里族人与飞鱼双方是保持着对等的关系,穿着正式是对从远方来的飞鱼给予最慎重地态度欢迎。而树木对他们来说,都是有自己的主人,家族祖先所种植之树木,由其子孙进行伐木,并且每个家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符号,他们会将符号划记于树木上,而每当取用树木的同时,会与树对话,这等同于和留下树木的祖父母们对话,达悟族人借此去感受祖父母为后代种树的心情、感谢此木成为船或家屋中的某个部分,并且也会种下新树,使自然资源永续。海在达悟族人心中是朋友,因此浪在他们看来,没有大、小浪的区别,因为是朋友,所以之间不会互相伤害,他们只需考虑今日是否适合出航,世凯认为,只要人与船、海心灵相通,就是可以出海。
达悟族人会在属于他们家族的树上做记号
(陈宥吟拍摄)
达悟族人之于拼板舟与海,是为了生活、家庭、让自己与子孙认识海,我们身在海洋国家,但我们是否遗忘了大海?又是多久才会去亲近海洋?透过世凯的分享,了解到达悟族人对于自然的尊敬与慎重,他们认真的去看待、感触自然以及自然提供给人们的所有事情。世凯也认为快不一定好,慢有慢的生活方式,现代机动船能迅速捕获拼板舟七天的捕获量,但两者之间又是谁能在未来留给子孙较多的渔获资源呢?当代达悟族人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隐晦地保留着那份依循自然的生活方式,期待生活于台湾本岛的我们也都能慢下脚步去亲近大海、感受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