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音乐工作坊实纪

教学工坊
2019-09-27
撰文/传音系 刘士闻



从泰国音乐的层次美学、乐器与材质取径、Saw Sam Sai历史发展到器乐演奏的身体性,一连五场精彩的泰国音乐专题工作坊,让我们对泰国传统音乐的了解向前迈进一大步。

课程设计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慢慢的引导大家深入了解泰国传统音乐。乐器依照制作材质、共鸣、发声方法……等分为体鸣、膜鸣、弦鸣与气鸣乐器,其乐器多使用木材、竹子、动物皮革……等当地材料加以加工制作,乐器音色会受到材质(软木、硬木)、型制大小影响,出现各个个性鲜明的独特音色,进而在乐团中各自担任不一样之角色。以「Khrueng Sai」(絃乐合奏)的絃乐器与北管乐文场乐器比较:「Saw Duang」 (高音二絃胡琴)如同北管文场乐器中的「吊鬼仔」、「Saw U」(低音二絃胡琴)像「和絃」,论音高、音色或乐器在乐曲所中担任的角色都非常相似;乐器方面「Ching」(碰铃)相当于北管的叩仔,负责制乐节。因以前学过二胡的的关系,比起其他类乐器(膜鸣、体鸣类),对于絃乐器会更加敏感,所以本次工作坊选择学习「Saw Duang」。

当课程进行至学习新曲目、操作乐器时,樊夏老师(Chawarote Valyamedhi)立刻向各位讲解记谱法、如何读谱以及数字与音高之关系,随后用口传心授、土法炼钢式的方法带着我们一句一句唱诵,以利同学们将旋律熟记,之后才开始实际乐器操作。老师有耐心的将每样乐器示范弹、拉、吹奏给我们看,建立听觉与视觉记忆后,再更仔细的逐一讲解示范演奏方法、该乐器在乐曲中的规则(如Saw Duang于乐曲中的重拍或每个小节中的最后一音,需要推弓结束)及如何使用指法……等细节,让学生所接收到的所有资讯在次整合,使工作坊成果展呈现的曲目更有「泰」味。

「向下紮根,向上发展」,如同大树一般。非常开心能参加传音系特别为学生规划的世界音乐相关课程,就这样搭上了顺风车,省下昂贵的机票钱在最熟悉的系馆学习,同时能呼应政府所推行的「新南向政策」。每次除了学习新知识,开拓视野之外也开始思考「他们如何看待传统音乐」与「传统技艺之保存方式」。每位外宾对于自己国家的传统音乐(艺术)都是给予最高的尊重及保有谦虚之心,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传统是经时代的改变却被世人保存、流传的重要共同连结,它可能与民俗宗教、仪式、娱乐甚至是皇室贵族有着密切关联,它能够成为经典(传统)必定有不可灭之历史亦是当时大环境的文化与人民之共同记忆。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大家默默地将过时、不被注意的传统技艺甚至文化淡忘,但现今你我口中所提的「文明社会」、「多元文化」,这些不就是由最根本的经典、传统、技艺……等的文化基础慢慢铺叠而成吗?因此可以借由停、看、听来观察他人来学习,以下是某次课外加练的深刻记忆。因Khrueng Sai为合乐,所以每位成员需互相培养默契;老师于课后额外拨时间集合大家一起练团。11/22晚上六点半,我走到音乐二馆M2303门口,看到樊夏老师正在帮每位同学的乐器调音,因为他知道有些同学无法自己完成调音工作,所以提前来完成音准校对,眼前的景象给我冲击,于是开始反思对于人、师长、音乐与文化的尊重与包容。这些日子他陪着我们无数次的反复练习、愿意放慢脚步等我们并一起前进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工作坊当中与我们亦师亦友老师,樊夏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