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澎湖的人文与自然——文化资产的保存观察

教学工坊
2023-05-10

文/建文所二年级 许玉旻
 

随着国际海上花火节登场,澎湖多处文化资产在这个时节陆续修复完成,施国隆老师带着「文化资产法规与政策」课程的同学们拜访澎湖,由导游林大哥带领,也感谢澎湖文化局文化资产科陈科长协助规划行程。短短两天的时间,将澎湖的自然与历史人文收拢在行程表上,我们学习到不只是有形文资各自的价值,也是将教室里的文字叙述带到实地做连结,体会文化资产保存由下而上、由上而下的方方面面。
 

 

在现代日常中保留历史讯息

马公市是澎湖当今最繁荣的城区,没有大兴土木、高楼林立,而是让过去数个不同政权的痕迹保留下来,将澎湖丰厚的人文底蕴浓缩于咫尺,有形文化资产如何与现代生活共生,是此区文资保存的观察重点。不同于一般至澎湖观光的团客以游览车代步,我们用纯徒步的方式走进马公的现在与过去,从民宿所在的汉式聚落出发,行经老街抵达超过四百年历史的澎湖天后宫,接着走访数栋日本统治时期的公共建设,穿越顺承门后抵达笃行十村,最后在观音亭及第一宾馆结束第一天的旅程。景点串连成澎湖重要的观光动线,作为游憩资源之外,更兼容多元文化的内涵。
 

在地出身的导游林大哥分享,中央街一直都有人居住,但随着政权交替,店铺的使用族群与功能也会随之变换。他将我们的目光从建筑有趣的红砖与硓𥑮石墙壁,转移到街屋店前地板,发现每栋街屋门前都有一块不同颜色的地砖,上头说明过去该房屋的用途,不仅能以不改变整体景观的方式,静静的呈现老街百年来的故事,还可以成为导游信手拈来的解说小抄。陈科长则在老街的两座井跟我们分享管理维护的难处,县定古蹟的四眼井及施公祠斜对面巷内的万军井,开凿年代可追溯至十七世纪,但在现代人用水方式改变后,井的取水功能式微,如今有不加盖、加上护网、复盖玻璃三种井口的状态,这是斟酌旅客为了安全的陈情,及居民想以原貌保存,种种考量下不断尝试的做法。
 

 

图1、中央老街街屋壁体由红砖与硓𥑮石构成

图1、中央老街街屋壁体由红砖与硓𥑮石构成

 

图2、街屋店前以地砖说明过去房屋的用途

图2、街屋店前以地砖说明过去房屋的用途

 

图3、澎湖县定古蹟四眼井

图3、澎湖县定古蹟四眼井

 

图4、施公祠斜对面巷内的万军井

图4、施公祠斜对面巷内的万军井

 

然而,已经不为原用途使用的文化资产则面临活化再利用议题。与澎湖天后宫只有数步之遥的洪根深美术馆,在清代时属于澎湖巡检司用地,日治时期成为宪兵队营区,战后改组为马公港口指挥部,2015年园区陆续展开修復及再利用工程,至2020年底美术馆开馆。展演艺术科简科长谈到,目前美术馆的营运仍无法做到将观光人潮导流为入馆人次,因此,馆方除了深化洪根深美术馆的特色,也致力结合社区营造、办理市集活动、与文创业者合作,希望将澎湖的艺术家、历史建筑推广给所有人。另一方面,笃行十村保存日式军官宿舍群及国民政府军眷宿舍的生活空间,因建筑格局不符合现代人的居住习惯,眷户迁移后,部分眷舍再造为潘安邦纪念馆、张雨生故事馆,成功转身为观光客必访的打卡地点,活络消费、带动商家,赋予历史建筑新生命。
 

 

图5、澎湖厅宪兵队再利用为洪根深美术馆

图5、澎湖厅宪兵队再利用为洪根深美术馆

 

图6、笃行十村的日式宿舍与硓𥑮石围墙

图6、笃行十村的日式宿舍与硓𥑮石围墙

 

 

澎湖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

大约20年前文化部开始评选台湾世界遗产潜力点作业,澎湖在这18处里就佔了两个项目——「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区」、「澎湖石沪群」,体现了澎湖的自然地理资源和常民日常生活的空间实践,是专家学者与地方文史工作者一致认同并推荐的自然及文化遗产,这样的地景于全台湾来说弥足珍贵。
 

我们此次参访,就在大菓叶玄武岩及吉贝屿感受到地景的别致。林务局划定的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区,范围是指锭钩屿、鸡善屿、及小白沙屿等三个无人居住的岛屿,可以说因为开挖而被发现的大菓叶玄武岩,是本岛容易亲近的柱状玄武岩。吉贝屿推估拥有80口以上的石沪,是全县石沪密度最高的地区,我们在石沪完全裸露的时候踏上去近距离体会,然而俯仰之间,就收到要开始往回走的警讯,深深感受到潮汐变化的快速,二小时后离岛时海水已经全然复盖石沪,可见潮差之大。吉贝屿的候船室旁设有文物展示间,将石沪相关的史料、调查研究文献做静态展示,并放映与渔民访谈的纪录影音,他感慨道不仅渔业经营的大环境与先民已经相去甚远,利用潮间带捕鱼的石沪获益相对逊色,加上社会变迁使得年轻一辈向都市迁移,堆砌石沪的生态工法面临严重断层。施老师也提醒大家,「石沪修造技术」已提升法律保护位阶至国家级的重要文化资产保存技术及其保存者,是我们未来需要持续积极关注的保存议题。
 

 

图7、柱状玄武岩的纹理

图7、柱状玄武岩的纹理

 

图8、走在石沪上感受潮起潮落

图8、走在石沪上感受潮起潮落

 

除了水上世界的壮阔,澎湖水下领域也未必逊色。澎湖的水下考古量能是全台最密集,也是文资局将水下考古工作站设址于此的原因,目前历史建筑澎湖邮便局、马公水上警察官吏派出所再利用为水下文化资产的展示空间,呼应房屋过去与海的连结,活化这两栋位于港湾的閒置空间。两个场馆的展示手法主要都以多媒体科技为主,利用大量投影塑造水下探勘调查的环境,以互动装置模拟潜水员找寻水下目标物的过程,而文物部分以蔡宝生先生捐赠的潜水装备组为镇馆之宝、再辅以少量的出水遗物作为展品。有这样展示设计的规划,是因水下文化资产的推广教育难以采实地踏查的体验形式执行,保存方式也采「现地保存」为主,而发掘出水的文物也因为长期浸泡于海水中,未必适合成为展示的物件。参观完展览后,澎湖水下考古队队长在工作站解说目前工作状况,并让我们浏览正在研究的出水遗物,感受到水下文化资产工作涉及层层的专业能力,深深敬佩团队投入的心力。
 

 

图9、澎湖邮便局成为文资局水下考古工作站基地

图9、澎湖邮便局成为文资局水下考古工作站基地

 

图10、水上警察官吏派出所内的展示旧式潜水装备

图10、水上警察官吏派出所内的展示旧式潜水装备

 

图11、馆内透过多媒体互动作为主要的展示设计

图11、馆内透过多媒体互动作为主要的展示设计

 

图12、澎湖水下考古队队长解说相关设备

图12、澎湖水下考古队队长解说相关设备

 

最后,其实外出参访还有一个有趣的部分,就是每到用餐时间都是一场脑力激荡,吃饱饭閒话家常的餐桌化身讨论文资议题的圆桌,使我们在一日行程的断点都重新整理刚刚的田野经验,思考在每一个文化资产的背后是怎样的历史脉络而走到今天这一步,以及现在的决策想走向怎样的未来。话题不将文化资产保存议题侷限于台湾内,博班的同学也分享国际面对文化遗产人为及天然灾害风险管理的情形如何应对,尤其在澎湖我们也造访了数个军事遗构,如金龟头礮台、西屿弹药本库、西屿西台等,在在显示这里自古以来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无论是对文化资产损伤的修复,或是让台湾能争取到像世界遗产国际合作机制等方式,守护文化遗产都是作为文化学习者的我们需要持续学习并一起面对的议题。这段和文化局同仁、老师与同学的交流讨论收获各种观点的过程,可以发现每个人所关注的文化面向或许不同,但都认同要让文化资产与人连结,才是文化传承与保存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