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第九届关渡国际动画节《魔幻影格》
教学工坊
2019-12-10
撰文/陈彦蓉
2011年,史明辉教授创立了北艺大动画系,第一届关渡国际动画节也在同年开幕。至今,国际动画影展已带领观众走过了九届艺术之旅。动画节提供了国内动画创作者或对于动画充满热忱的观众一个观摩学习机会,除了能欣赏到来自各国的优秀作品之外,更邀请国际影展及学校的精选作品为观众开启多元视野。且每年都会邀请国际大师开设工作坊,提供系上学生与外界交流的实作机会。这次开设的两场工作坊分别为来自以色列的Rony Oren以及日本的山村浩二所带来的精彩课程。
Rony Oren是一位黏土动画师和艺术家,现在于以色列贝劄雷艺术设计学院影像动画学系(Bezalel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 Screen Based Arts Department )担任系主任 。他的黏土动画角色具有非常可爱的造型和灵活生动的性格,其概念始于他沉浸在黏土工作室之时,继而演变出一套自身表达黏土独特本质和技巧的方法,并透过如指导书系列、故事书、纸板书等各种书籍和如黏土包、餐垫等商品传达,同时借由国际广播短片动画片和全球工作坊进行推广。他在工作坊上提到黏土动画指导书系列之所以深受孩童喜爱,是因为孩童能跟着指导书中简单易懂的操作步骤去变化出各种可爱角色,从中也得到了莫大的成就感,让初学者对于动手做动画角色不再毫无头绪,更有信心的去尝试、摸索以及培养对黏土动画的兴趣。
在工作坊中老师示范了四种常用的黏土几何基本造型:球型(ball)、热狗型(hot dog)、松饼型(pancake)、萝卜型(carrot),运用这四种基本款就能组合、延伸变形出多样化的角色。老师在角色制作的示范过程中告诉我们,在使用黏土制作偶时为了让偶看起来完整漂亮,尽量使每个动作干净俐落,尽量一次到位,失败就重来,避免多次调整。但为何选择使用黏土这一媒材进行创作呢?Rony Oren表示因为黏土的可塑性高,制作上非常灵活,而且这种土不会有记忆点。但也因为黏土可塑性高、极容易变形,拍摄没多久偶就会变形到无法使用,因此同一个角色会捏出很多只偶供应替换。
之后,开始进入以分组方式进行黏土动画的拍摄。我们这组是先各自制作角色,再来讨论该如何将角色们运用到故事里。在拍摄的过程中角色不断的被我们挪动、调整成不同的动作及角度,但黏土真的太容易变形又没有多馀时间去重做新的角色进行替换,导致其中一个角色头部差点断掉,使我们不得不紧张加紧拍摄速度,好险还是成功地让角色撑完它的拍摄戏份。整个拍摄过程非常有趣,就算需要同个画面的多张重复影格也会按下快门一张张重新拍摄而非用复制影格的方式,这样更能展现出黏土容易变形的特性使重复拍摄的同个影像也产生些微的变化。拍摄完成后检视成果时发现因为时间匆促,画面的构图上应再多加思考整个背景与角色之间的空间配置,但针对角色们的动态表现却得到老师的讚赏。
第二个参与的是山村浩二的工作坊。之前在府中十五动画馆的实验动画展中看过山村浩二老师的改编自卡夫卡同名小说的动画作品—《乡村医生》。对于老师的作品风格印象非常深刻也很欣赏,因此很荣幸这次能够参与工作坊并看到更多老师的作品集。山村浩二是日本独立动画大师,在九零年代时转换动画风格,开始致力于制作给孩童观赏的动画影片。2002年他以【Mt. Head】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提名,这也成为他动画生涯的转捩点。之后,他又陆续创作【The Old Crocodile (2005)】、【Franz Kafka's A Country Doctor (2007)】、【Muybridge's Strings (2011)】许多优秀动画作品。山村浩二在国际上也担任许多影展的评审,举办放映会。获得了90多个奖项,其中包含四大动画影展的最大奖项──安锡国际动画影展、萨格雷布国际动画影展、加拿大渥太华国际动画影展、日本广岛国际动画影展。现在他不仅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的成员,同时也任教于东京艺术大学。
在工作坊中老师准备了不同的音效,按照我们填写的数字给出相对应号码的声音档案,我们在听完声音后绘制出搭配声音的动画。在想像力自由发散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规定,像是画面不能呈现该声音发出的原始物体本身。举例来说,听到车子呼啸而过的声音,在动画的表现上不能真的就画出一台车子行驶而过的画面,而是要试着去发想这段声音还能如何去运用?怎样的画面能使内容更加完整、情绪表达更鲜明、立体化?这项条件的限制反而让我去思考一些看似生活中就能听到的声音、音效,其实也能和看似毫无关联的画面相互媒合,创造一个新的语境表达。
每次在动画节中看完这么多杰出动画作品总是让我充满更多想像,激发持续创作的动能。将动画艺术作为不同议题的政治性探讨、具有独特性的叙事风格、多样媒材使用的美术设计......不论是哪个切入点都深深令我着迷。每当自己遇到瓶颈停滞不前时,影展的观摩学习总能刺激自己再去思考创作这件事,或许不一定能在第一时间归整出明确思维脉络,但那些细微的感触却能作为养分不断叠加,每次的成长累积都是令人悸动的收获感受。
2011年,史明辉教授创立了北艺大动画系,第一届关渡国际动画节也在同年开幕。至今,国际动画影展已带领观众走过了九届艺术之旅。动画节提供了国内动画创作者或对于动画充满热忱的观众一个观摩学习机会,除了能欣赏到来自各国的优秀作品之外,更邀请国际影展及学校的精选作品为观众开启多元视野。且每年都会邀请国际大师开设工作坊,提供系上学生与外界交流的实作机会。这次开设的两场工作坊分别为来自以色列的Rony Oren以及日本的山村浩二所带来的精彩课程。
Rony Oren是一位黏土动画师和艺术家,现在于以色列贝劄雷艺术设计学院影像动画学系(Bezalel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 Screen Based Arts Department )担任系主任 。他的黏土动画角色具有非常可爱的造型和灵活生动的性格,其概念始于他沉浸在黏土工作室之时,继而演变出一套自身表达黏土独特本质和技巧的方法,并透过如指导书系列、故事书、纸板书等各种书籍和如黏土包、餐垫等商品传达,同时借由国际广播短片动画片和全球工作坊进行推广。他在工作坊上提到黏土动画指导书系列之所以深受孩童喜爱,是因为孩童能跟着指导书中简单易懂的操作步骤去变化出各种可爱角色,从中也得到了莫大的成就感,让初学者对于动手做动画角色不再毫无头绪,更有信心的去尝试、摸索以及培养对黏土动画的兴趣。
在工作坊中老师示范了四种常用的黏土几何基本造型:球型(ball)、热狗型(hot dog)、松饼型(pancake)、萝卜型(carrot),运用这四种基本款就能组合、延伸变形出多样化的角色。老师在角色制作的示范过程中告诉我们,在使用黏土制作偶时为了让偶看起来完整漂亮,尽量使每个动作干净俐落,尽量一次到位,失败就重来,避免多次调整。但为何选择使用黏土这一媒材进行创作呢?Rony Oren表示因为黏土的可塑性高,制作上非常灵活,而且这种土不会有记忆点。但也因为黏土可塑性高、极容易变形,拍摄没多久偶就会变形到无法使用,因此同一个角色会捏出很多只偶供应替换。
之后,开始进入以分组方式进行黏土动画的拍摄。我们这组是先各自制作角色,再来讨论该如何将角色们运用到故事里。在拍摄的过程中角色不断的被我们挪动、调整成不同的动作及角度,但黏土真的太容易变形又没有多馀时间去重做新的角色进行替换,导致其中一个角色头部差点断掉,使我们不得不紧张加紧拍摄速度,好险还是成功地让角色撑完它的拍摄戏份。整个拍摄过程非常有趣,就算需要同个画面的多张重复影格也会按下快门一张张重新拍摄而非用复制影格的方式,这样更能展现出黏土容易变形的特性使重复拍摄的同个影像也产生些微的变化。拍摄完成后检视成果时发现因为时间匆促,画面的构图上应再多加思考整个背景与角色之间的空间配置,但针对角色们的动态表现却得到老师的讚赏。
图二、三:笔者在创作过程中制作的角色
在工作坊中老师准备了不同的音效,按照我们填写的数字给出相对应号码的声音档案,我们在听完声音后绘制出搭配声音的动画。在想像力自由发散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规定,像是画面不能呈现该声音发出的原始物体本身。举例来说,听到车子呼啸而过的声音,在动画的表现上不能真的就画出一台车子行驶而过的画面,而是要试着去发想这段声音还能如何去运用?怎样的画面能使内容更加完整、情绪表达更鲜明、立体化?这项条件的限制反而让我去思考一些看似生活中就能听到的声音、音效,其实也能和看似毫无关联的画面相互媒合,创造一个新的语境表达。
每次在动画节中看完这么多杰出动画作品总是让我充满更多想像,激发持续创作的动能。将动画艺术作为不同议题的政治性探讨、具有独特性的叙事风格、多样媒材使用的美术设计......不论是哪个切入点都深深令我着迷。每当自己遇到瓶颈停滞不前时,影展的观摩学习总能刺激自己再去思考创作这件事,或许不一定能在第一时间归整出明确思维脉络,但那些细微的感触却能作为养分不断叠加,每次的成长累积都是令人悸动的收获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