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连结--connection》5、6月份北艺大博班实验室系列讲座

跨域创新课程
2022-05-10

撰文/王微侬

「记忆与想像中的观点、自我与他者」、「狂人日记:欧洲当代击乐跨域理论与实际」、「我们与家的距离:当代艺术中的家、非家、离家与回家」、「从田野到识/视野:走路作为方法及其认识论意涵」与「乩身抑或魂身:电影的多义性作为一种方法」。北艺大博班实验室 TaipeiArts Doctoral Research Lab. (TAD Lab)110学年度第二学期的系列讲座,由文化资源学院博士生代表杜丽琴主策画,注挹其大型数据库建立之专业背景,订本学期讲座主题为《连结--connection》,赋予学人内聚和外展的生命力。
 

 

2022-1北艺大博班实验室系列讲座

No man is an island, 没有人是孤岛
Entire of itself. 全然只是自己
Each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仅是大陆的碎片
A part of the main…….全部的小部分
----By John Donne

16世纪英国诗人John Donne在他居住的大不列颠岛上,写下了普世的诗句,也是给21世纪人类或更未来的备忘录。回顾疫情这两年间,无论个人或是我们的岛屿,都在试图突破禁锢与孤独。无论是向过去、向未来、向外、向内、向上还是向下连结,许多人都在企图找到一个可以连结的对象,以证明自己的存在。
 

在学术的道路上研究者不可能也不希望是孤岛,在各种连结中找到为我们引路的人、事、物,可能是古典但具有跨越时空的普世价值,也可能是当代具有连结未来世代的力量。透过直线、虚线、点线、弧线、折线……与万事万物产生连结,于是,我们不再是孤岛,我们也窥见岛屿以外的世界……
 

从4月29日文资学院主办的第一场线上讲座「台湾美学研究知识论与方法论」开始,邀请国立云林科技大学教授兼人文学院院长李谒政委员,向线上八十多位与会者阐述美学的知识史,对于美的观念美感的诠释到美学意识,凝视台湾美学的可能性;并借由长期研究的书写成果,作为台湾美学研究方法论的批判与反思。
 

讲座主轴以审美意识主体的建立,进行台湾生活世界的揭露与其存在的美感诠释。 对于台湾审美意识的基本特性,在历史的进程当中和现实的存在感,建构了也反映了以下三个特性;错位的时空观、改宗的乌托邦和顾腹肚的身体感。希望由此来反思,被殖民过程的台湾如何建立起自为又自在的文化主体性。
 

接下来五、六月期间,更有五场精彩讲座,邀请各界好友周知参与。
 


 

「记忆与想像中的观点、自我与他者」

日期:2022年5月27日,星期五

时间:下午1:30-4:30

地点:北艺大基进讲堂(图书馆3F,入口位于图书馆正门前石阶左侧)

主讲人:林映彤(国立阳明交通大学心智哲学研究所副教授)

 

「狂人日记:欧洲当代击乐跨域理论与实际」

日期:2022年5月30日,星期一

时间:下午1:30-4:30

地点:北艺大基进讲堂(图书馆3F,入口位于图书馆正门前石阶左侧) /线上Webex会议室

主讲人:陈易(瑞士日内瓦高等音乐院最高独奏家文凭)、滕晴晴(法国里昂高等国立音乐学院艺术家文凭)

与谈人:吴思珊(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学系教授)

演讲摘要:

《狂人日记》这部跨域艺术作品表达出人的个性、权利与集体之间的矛盾关系,看似发疯的人究竟是真的疯子,还是其他貌似正常的人才是真正疯的人?我们的时代,盲从与是非,已在漫天飞舞的讯息中失去界线,意识形态风向中的反对意见第一时间被视为疯子,真理是否还存在?对错是否仍重要?

当代音乐展演者与后真相时代,一同见证了共同客观的真理标准消失,和事实及另类事实、知识、意见、信念和真理之间的迂回滑移;而艺术接受者,即被迅速的科技更新宠坏的观众,从积极能动的消费、鑑赏和批评,转而追求新颖的视听刺激。过往的表演模式满足不了今日的空虚;随着更多可能性被实践,艺术是否能用更多元、却依旧直击人心的方式传达意念?跨域经由作曲家与演奏家的视角,有何不同定义?跨域是否有理论可循?本场讲座将从当代欧洲打击乐跨域实况出发,穿越创作角色的差异化观点,探究以理想性艺术形式呈现的「音乐真相」是否存在。

讲者简介

陈易,多次受邀至法、荷、瑞、英、中等艺术节演出(跨域戏剧与电子音乐演出),常合作于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与作曲家,并举办大师班。拥有丰富比赛经验:2015年,TNUA关渡新声打击乐大赛第一名;2018年,ENKOR国际音乐大赛第二名;2021年,德国柏林国际音乐大赛第三名;2021年,上海国际打击乐大赛暨第六届IPEA国际打击乐比赛最佳诠释奖。毕业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瑞士日内瓦高等音乐院,音乐诠释文凭及最高独奏家文凭(博士)。

滕晴晴,旅法青年作曲家。作品涉及舞台戏剧音乐创作、迷幻电子音乐、 混合型电子音乐、声音装置、艺术影像创作等。在欧洲各大音乐节及剧场演出中,擅以多媒体结合电子音乐与戏剧,打破传统的音乐表现方式,运用声音、肢体与影像来叙述故事,使电子音乐更具表达性和戏剧性。法国里昂高等国立音乐学院的 François Roux 电子音乐作曲文凭,并跟随 Jean Geoffroy 学习获得艺术家文凭(博士)。现任庞毕度电子声学协调研究中心(Ircam)的青年作曲家 Cursus 项目成员。

 

「我们与家的距离:当代艺术中的家、非家、离家与回家」

日期:2022年6月6日,星期一

时间:下午1:30-4:30

地点:学生活动中心B304/线上Webex会议室

主讲人:魏竹君。纽约市立大学研究中心艺术史博士候选人。研究领域为当代艺术中反全球化、跨文化与后国族身份认同议题。曾任中央大学艺研所兼任讲师,目前为中原大学商业设计系兼任讲师。

演讲摘要: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不论是跨越国境或城乡迁移,自愿与非自愿性的移动已是当代生活的寻常经验。也因此「家」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艺术家将自身与「家」的关系,借由创作转译为关于国族认同、历史创伤、现代性经验与文化差异的寓言。此演讲将从台湾与国外之数个作品案例的相互参照中,探究在当代艺术中「家」的意象所呈现出的主要意涵。台湾本质是个开放的移民社会,新旧住民不断地延展了家园的文化记忆与疆界,然而政权的转移也造成了认同的断裂,更加凸显出「家」的多义、矛盾与流动。归属感并不总是等同于怀旧或返乡,时常是在创新中获得,「家」代表的可能是失落的过往,也可能是对未来的向往。

 

「从田野到识/视野:走路作为方法及其认识论意涵」

日期:2022年6月7日,星期二

时间:下午1:30-4:30

地点:学生活动中心B302

主讲人:林文玲(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演讲摘要:

走路在民族志田野当中,行之有年地被运用为「与报导人同行go-along」,或「边走边访谈the walking interview」的资料取得方式。通过走路进行资料的蒐集,在于体认到人们的生活体验、感知以及意义建构方式,常常是通过社会性以及个人社会位置的地方及空间实践及其过程而来。在此,地方被理解为一个特定的位置,一个过程或一个事件。走路如何生产出地方,以及走路连接身体、环境和地方的感官环境之方式,近年来颇受学界重视,并成为认识周遭、世界的重要取径。通过运动身体的生活体验,也让走路成为寓居于某一环境脚踏实地的方式。走路在「脚触地」以及「地触脚」反复往返的过程当中,是一种对地方产生反应的方式,也是回应地方呼唤的一种方式。

 

「乩身抑或魂身:电影的多义性作为一种方法」

日期:2022年6月10日,星期五

时间:下午1:30-4:30

地点:教学大楼C105

主讲人:史惟筑(国立中央大学法文系助理教授兼台湾电影研究中心主任)
 


 

每学期,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美术、戏剧、舞蹈、文化资源等五大学院博士班,透过TAD Lab开设博班讲堂,邀集各学门及艺术领域发动跨界思考的资深学者进行深度对谈,探讨崭新的思想方法论和创作伦理型,致力成为博士研究生未来思想力与实践力的孵化器。
 

欢迎追踪「北艺大博班实验室 TaipeiArts Doctoral Research Lab」脸书粉专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