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风雨挑战的创作旅程─后花园实验场跨域展演
教学工坊
2024-12-15
文/新媒三 杨昀臻
「欢迎各位贵宾及师长莅临2024关渡光艺术节暨后花园实验场跨域展演《烧声》的开幕仪式。」随着这段开场词的语音落下,2024年关渡光艺术节暨后花园实验场《烧声》正式展开。然而这场艺术展演并未如预期的迎来属于他的闭幕致谢,因为台风突袭,只能转为线上影像呈现,匆忙结束。我在这次活动中分别担任艺术家、顾展人员及开幕主持的工作,这三个角色的交替让我在每一个身份中都有着不同的体悟与收获。每一个角色的转换,都是对创作过程与团队合作维度的全新理解,也让我更清楚地体会到,创作的过程和结果虽然并不完全依照计划进行,但是每一刻的投入和努力,都是不断塑造作品的生命力与韧性。
图一、开幕演出照片,作品《桨渭水》
图二、开幕演出照片,作品《听觉反向》
星辰撕开了每日的工作帷幕,工作室的灯点亮了破晓
时间回到活动的一年前,那时候是后花园的第一次提案,犹记所有创作者初次见面的大乐团教室,小组组成的方式很有趣,互相邀请彼此欣赏的人共同合作,开起话题,多数的人都是大学部、展出经验都不多,尽管略显单薄的cv和作品集,甚至我们不是同一个专业又或者不是同一个科系,大家仍然对彼此的创作感兴趣。回归第一次想创作的想法和初心,那一刻我们都只是对艺术创作有憧憬的小孩,对跨域展演有着多样又各自不同的想像,要完成一个大型的演出想当然有一定的难度!但也因为每个人对于自身专业的执着,才能让作品的细节一一被雕琢。
整个工作期程比想像中的长、也比想像中的快速。我很享受大家在对作品的讨论,「这个符号的意义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表演效果性那真的有必要存在吗?」、「表演者动线的意义是什么?」、「音乐要怎么介入装置?」等等,无数的争执与辩论,而我感受到我们的作品是活着的,一点一点地在往前走。
图三、事前彩排照片,作品《大都会——身为一个当代机器》
大风一次次地吹,我们也一次次地迎风而上
布展的过程对每一个工作小组都是考验,面对新场地的不熟悉、天公不作美、紧凑的工作期程都是挑战。所幸有我们风吹不熄的真挚和热忱,各个工作小组,包括所有艺术家、舞监、策展人等各司其职互相协助,星辰撕开了每日的工作帷幕,工作室的灯点亮了破晓。可惜现实总是割裂着努力,大风一次次地吹,我们也一次次地迎风而上。记得开幕当天因为风大,有几次装置和乐器被风吹动,在场的所有人员下意识反应的放下手边工作冲去保护作品跟帮忙处理,瞬间的集体性及团队向心力,让人非常感动。
图四、关渡光艺术节《烧声》布展中
今年关渡光艺术节及后花园实验场我们又重新回到了校园,这使得参与的观众族群比例上发生了很有趣的变化,和前两年在中港河码头观众比例游客较高不同,反而更聚焦在对光艺术及跨域展演有兴趣的民众,或是艺术领域的工作者及学生。在顾展的期间,有一位舞蹈工作者,提到了新媒体艺术在剧场内的介入与碰撞,他说和后花园实验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观众与艺术家甚至是策展工作人员的双向沟通,我觉得是非常珍贵甚至必要的。
匆匆落幕,却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回音
在这段跨越风雨与挑战的创作旅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创作所承载的力量。每一次的讨论与辩论,都是我们对作品的坚持,每一滴汗水和无数次的争执,都是对创作的执着。
当风吹起,时间紧迫,我们的脚步依旧不曾停歇,因为我们知道,这一切的付出,最终将凝聚成一场无声的共鸣。在这片由光与影交织的天地中,我们相遇、相知、相扶,创造出了这场《烧声》的表演。即使它匆匆落幕,却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回音,像是那隐隐约约的馀韵,持续在我们心中回荡。或许,这就是艺术最美的地方,它不仅改变了当下,更在每个人的心中,悄悄地播下了创作的养分,让未来的灵感与可能得以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