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经验,织成经验——北艺大即兴舞蹈地方走读苗栗篇

跨域创新课程
2023-07-10

文/舞蹈所 陈群翰

开课学期:111-2
课程名称:即兴
授课教师:林怡棻讲师
开课单位:舞蹈学系七年一贯制(先修)


 

本学期(111-2)林怡棻老师的即兴课程,安排了一次前往苗栗的即兴舞蹈地方走读。北艺大舞蹈七年一贯特殊的学制,学龄由高中一路到大学。像是为不同的食材调整适合的料理方式一样,系上因应学生成长阶段的不同,安排了不同阶段的教学引导方式。这次的走读由北艺大校友陈鹏文及黄心恬作为向导,带领舞蹈系先修二年级的学生(高二年纪)由苗栗火车站周边出发走访,我有幸以助理的身份随行。
 

鹏文与心恬首先为同学导览苗栗火车站的车站建筑,介绍从在地文史与旅客体感等出发的设计思维。苗栗火车站将许多与在地文化相关的元素转化为车站的景观:花布的图像在上空如如丘陵一般在绵延起伏、以在地木材构制而成的跨站廊道。运用通透的空间设计引导旅客之所见,暗藏苗栗地貌特征的建筑体与自然地景之间相互辉映。种种意象或被转化为建筑的体感经验、或如出站后关于车站精神的三座雕塑作品一般,被独立出来呈现。
 

 

图1、苗栗火车站的体感设计引人回应

图1、苗栗火车站的体感设计引人回应

 

观察学习舞蹈的学生,对环境的回馈都很直接,像是在介绍旅客入站坡道的镜面天花板时,就会直接尝试去触摸或是举脚之类的,尝试跟空间互动的可能性。在他们坐下来听讲的时候,我其实好奇:他们会不会其实更想站起来实际走到一些地方去试一试那个空间的触感,或是站在那个位置会看到什么。可能也跟介绍的方式有关,这次从满多方向在介绍建筑的,与土地的关系、当地族群与历史的关系、现下车站使用者的关系。这些被转化到设计上化作旅客很直接的体感:视觉感受、温度与溼度感受、空间感等等,让人跃跃欲试。
 

出了车站后,鹏文与心恬带领同学们走过铁道绿廊与同心公园一带。除了向同学介绍在同心公园中满植的樟树与在地历史产业间的关联,也邀请同学静下心来一段时间感觉樟树、与樟树一同呼吸。在这段过道,两位分享者在跟同学的相处关系上展现了不同的态度。虽然同样在导览与教学的活动架构下,在话语被给出的时候,感觉到两位分享者与同学们建立连结的方式是非常不一样的,也可以观察到同学们会以不同的方式与心态在回应两位分享者的话语及活动带领。大致上,同学们对于活动的配合都还满乖巧的。至于他们在两位不同的对待方式下感受到了什么、他们会如何看待这两个人与这整个分享过程,在活动之后这仍然让我十分好奇。
 

 

图2、心恬向同学介绍老家艺文空间

图2、心恬向同学介绍老家艺文空间

 

过道之后,一行人来到了心恬与鹏文在地生根的老家生活艺文空间。心恬与鹏文介绍了老家生活艺文空间的缘起。经验过艺术大学与艺文工作后,适逢故里老屋重新整建,鹏文也重新思考在自己心中重要的事物,于是起心动念回到苗栗一同重整老家、规划营运与安排活动,成为在地连结的处所。鹏文也跟大家分享在咖啡厅收到了顾客的留信,因而更确立空间想在社区连结上想达成的愿景。从「人」出发,顺应时节、当地的思维贯彻空间的各个小小角落。在中午时段,两位分享者也为同学们准备了以合时节的食材搭配成的节气便当。为同学带来色香味俱全的在地体验。
 

 

图3、心恬向同学分享经验

图3、心恬向同学分享经验

 

午休片刻之后。先依着怡棻老师即兴课的脉络安排,由同学带领经过自己重新设计的暖身游戏。稍微讨论游戏设计对参与体验的影响之后,进入下午的活动。心恬以陶土为体验媒材。首先将同学分成两组,让同学在分陶土、排列、捏塑的过程中,观察自己与他人在团体活动中展现出的不同心态与协作方式。
 

 

图4、以陶土出发的团体活动

图4、以陶土出发的团体活动

 

在心恬的段落让我感触很多。他借由陶土,跟同学分享自己过往在学习阶段遭遇的挫折感受:在整个教育的环境里面,一定会隐隐约约有一个「成为什么」的压力。而这样感受的累积,一路引导他疏离研究所的安排,转而在社团与陶土相遇。活动之中,心恬利用陶土的性质很巧妙地点出:有时候定型、成为什么,也同时代表失去了一些可能性。另一方面,如果尚未成为某个形状也是不用太担心。在同学们往后的年岁,必然渐渐进入带有竞争与比较的环境。一次课程的分享,究竟在往后能在同学心中留下多少点滴呢?有很多时候我们也只能祈求命运善待。于是对于心恬能在这个阶段与同学分享这些,当下突然十分的感谢。另外,其实这一段活动没有让大家动很多,但是在活动过程有让大家有很多的观察跟分享自己、分享彼此的观察,我也听到满多来自同学很有趣的想法。
 

 

图5、在老家特殊空间中即兴舞蹈

图5、在老家特殊空间中即兴舞蹈

 

当天,外头的落雨间间隙隙。在这趟走读的最后,鹏文先带领同学呼吸静心了一小段时间,尔后用三张椅子与几段音乐,让同学们尝试了几次即兴舞蹈的实验。回归了即兴课程的探索。
 

这次的安排把同学带出校园,相对于固定的目标引导,我感觉更多是以开放的心态为同学安排体验,让学习发酵在各自的经验之中。往后生命的成长犹未可知,但在回程的巴士上观察同学们经过一天活动之后的好心情、许多细小的暖心举动,这次小小的走读经验同学会如何带往未来,相信十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