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經驗,織成經驗——北藝大即興舞蹈地方走讀苗栗篇
文/舞蹈所 陳群翰
開課學期:111-2
課程名稱:即興
授課教師:林怡棻講師
開課單位:舞蹈學系七年一貫制(先修)
本學期(111-2)林怡棻老師的即興課程,安排了一次前往苗栗的即興舞蹈地方走讀。北藝大舞蹈七年一貫特殊的學制,學齡由高中一路到大學。像是為不同的食材調整適合的料理方式一樣,系上因應學生成長階段的不同,安排了不同階段的教學引導方式。這次的走讀由北藝大校友陳鵬文及黃心恬作為嚮導,帶領舞蹈系先修二年級的學生(高二年紀)由苗栗火車站周邊出發走訪,我有幸以助理的身份隨行。
鵬文與心恬首先為同學導覽苗栗火車站的車站建築,介紹從在地文史與旅客體感等出發的設計思維。苗栗火車站將許多與在地文化相關的元素轉化爲車站的景觀:花布的圖像在上空如如丘陵一般在綿延起伏、以在地木材構製而成的跨站廊道。運用通透的空間設計引導旅客之所見,暗藏苗栗地貌特徵的建築體與自然地景之間相互輝映。種種意象或被轉化為建築的體感經驗、或如出站後關於車站精神的三座雕塑作品一般,被獨立出來呈現。
圖1、苗栗火車站的體感設計引人回應
觀察學習舞蹈的學生,對環境的回饋都很直接,像是在介紹旅客入站坡道的鏡面天花板時,就會直接嘗試去觸摸或是舉腳之類的,嘗試跟空間互動的可能性。在他們坐下來聽講的時候,我其實好奇:他們會不會其實更想站起來實際走到一些地方去試一試那個空間的觸感,或是站在那個位置會看到什麼。可能也跟介紹的方式有關,這次從滿多方向在介紹建築的,與土地的關係、當地族群與歷史的關係、現下車站使用者的關係。這些被轉化到設計上化作旅客很直接的體感:視覺感受、溫度與溼度感受、空間感等等,讓人躍躍欲試。
出了車站後,鵬文與心恬帶領同學們走過鐵道綠廊與同心公園一帶。除了向同學介紹在同心公園中滿植的樟樹與在地歷史產業間的關聯,也邀請同學靜下心來一段時間感覺樟樹、與樟樹一同呼吸。在這段過道,兩位分享者在跟同學的相處關係上展現了不同的態度。雖然同樣在導覽與教學的活動架構下,在話語被給出的時候,感覺到兩位分享者與同學們建立連結的方式是非常不一樣的,也可以觀察到同學們會以不同的方式與心態在回應兩位分享者的話語及活動帶領。大致上,同學們對於活動的配合都還滿乖巧的。至於他們在兩位不同的對待方式下感受到了什麼、他們會如何看待這兩個人與這整個分享過程,在活動之後這仍然讓我十分好奇。
圖2、心恬向同學介紹老家藝文空間
過道之後,一行人來到了心恬與鵬文在地生根的老家生活藝文空間。心恬與鵬文介紹了老家生活藝文空間的緣起。經驗過藝術大學與藝文工作後,適逢故里老屋重新整建,鵬文也重新思考在自己心中重要的事物,於是起心動念回到苗栗一同重整老家、規劃營運與安排活動,成為在地連結的處所。鵬文也跟大家分享在咖啡廳收到了顧客的留信,因而更確立空間想在社區連結上想達成的願景。從「人」出發,順應時節、當地的思維貫徹空間的各個小小角落。在中午時段,兩位分享者也為同學們準備了以合時節的食材搭配成的節氣便當。為同學帶來色香味俱全的在地體驗。
圖3、心恬向同學分享經驗
午休片刻之後。先依著怡棻老師即興課的脈絡安排,由同學帶領經過自己重新設計的暖身遊戲。稍微討論遊戲設計對參與體驗的影響之後,進入下午的活動。心恬以陶土為體驗媒材。首先將同學分成兩組,讓同學在分陶土、排列、捏塑的過程中,觀察自己與他人在團體活動中展現出的不同心態與協作方式。
圖4、以陶土出發的團體活動
在心恬的段落讓我感觸很多。他藉由陶土,跟同學分享自己過往在學習階段遭遇的挫折感受:在整個教育的環境裡面,一定會隱隱約約有一個「成為什麼」的壓力。而這樣感受的累積,一路引導他疏離研究所的安排,轉而在社團與陶土相遇。活動之中,心恬利用陶土的性質很巧妙地點出:有時候定型、成為什麼,也同時代表失去了一些可能性。另一方面,如果尚未成為某個形狀也是不用太擔心。在同學們往後的年歲,必然漸漸進入帶有競爭與比較的環境。一次課程的分享,究竟在往後能在同學心中留下多少點滴呢?有很多時候我們也只能祈求命運善待。於是對於心恬能在這個階段與同學分享這些,當下突然十分的感謝。另外,其實這一段活動沒有讓大家動很多,但是在活動過程有讓大家有很多的觀察跟分享自己、分享彼此的觀察,我也聽到滿多來自同學很有趣的想法。
圖5、在老家特殊空間中即興舞蹈
當天,外頭的落雨間間隙隙。在這趟走讀的最後,鵬文先帶領同學呼吸靜心了一小段時間,爾後用三張椅子與幾段音樂,讓同學們嘗試了幾次即興舞蹈的實驗。回歸了即興課程的探索。
這次的安排把同學帶出校園,相對於固定的目標引導,我感覺更多是以開放的心態為同學安排體驗,讓學習發酵在各自的經驗之中。往後生命的成長猶未可知,但在回程的巴士上觀察同學們經過一天活動之後的好心情、許多細小的暖心舉動,這次小小的走讀經驗同學會如何帶往未來,相信十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