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一张照片
艺趣学
2019-12-10
计画执行者:曾律绮
计画时间:2019.07.23-2019.08.06
计画地点:泰国清迈
《她的一张照片》寻找的是清迈女性的故事,她们拥有不同身份、职业和年龄,透过分享照片背后的故事,了解清迈城市中的发展脉络、人文和生活方式。
「为什么选择女性?」联合国发展目标中的「两性平权」成长幅度最低,全球仍有许多国家的女性在职场、生活中受到欺压。希望透过这个计划,听见清迈女性的心声,了解泰国女性对自身价值的理解,同时也唤起他们对自身故事的想法。
抵达清迈机场,天色早已转黑,天气意外凉爽。原本以为清迈的夜晚不像台北,到处充满绚丽的街灯与不灭的招牌。没想到清迈市区的热闹程度完全不输台北,清迈大学旁的街道许多开到凌晨的咖啡厅相邻而开,主要是让学生们在晚餐后依然能享受非比寻常的清迈夜生活。
第二天,雨天。下雨天总是会打坏出门的兴致,但烟雨朦胧的清迈却有种淡淡的浪漫。不论往左、往右,都能看见群山环绕的城市,艺术文化聚落Baan Kang Wat也不放过大自然的养分,让来到清迈漫游的人,感受大自然与艺术人文的亲密关系。我一直都相信艺术是反映生活,而生活是种艺术的表现方式,两者十分密切,却也藏着某种暧昧的关系。
在市区漫步的第三天,我们穿越了无数条小巷,来到一家清迈知名的咖啡厅-Graph Caf’e。店内不大,只容得下三张小木桌和咖啡机吧台,店员只有两位。我点了一杯咖啡后,静静地观察咖啡师的动作时,其中一位店员突然问:「Where are you from?」一句「你从哪里来」打开了异国话题,我主动的说明来清迈的原因,并邀请了咖啡师参与艺术漫游计划(她的一张照片)她慢慢地拿出手机,在相簿中挑了一张她很想分享的照片。「在清迈,躺在路上睡觉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她说。咖啡师Now认为摄影如一面镜子,除了反射自我,也反映了自己遗失的物件。这正是我所期盼的漫游,漫无目的地探索、发掘属于下一个城市的故事,再把这个故事,说给下一个漫游者听。
在咖啡师参与之前,其实有被一位开传统面店的妈妈拒绝,原因不是因为对方太忙,也不是因为害羞,而是因为语言不通,才拒绝我的邀请。
被拒绝不代表失败,被拒绝反而让我更积极地寻找下一位参与者,不论是散步、吃饭或是去便利商店,我变得越来越注意身旁的人,思考着哪一个人能够成为计划的参与者。就连走访一间古老佛寺Wat Chedi Luaug也没让我松懈,在佛寺旁我看见一个布条写着「Chat with monk.Free」当我好奇的走向前看时,一位坐在布条旁的大叔看着我说:「Come!Come!」原来这位大伯是清迈僧侣的英文老师,他希望年轻松僧侣们除了在学校学英文以外,也与外国人用英文对话,分享僧侣的日常和修行的内容。僧侣和我们普通人一样,要上课、要考试、要把学到的知识,实质的在生活中发挥,假设知识、艺术等学术的理论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实现,那就只是「空谈」罢了。刚好透过漫游的计划,让我把日常所学的知识发挥出来,让「想」和「做」同时执行。
漫游的第五天,我决定前往清迈大学寻找参与者的踪迹。早在去年,因缘之下认识了一位清迈大学设计系的交换学生,我答应她有一天要去造访她的城市,这也是我选择清迈的原因之一。清迈大学的腹地很大,许多主要干道都会直通大学,我第一个来拜访的就是美术系。虽然系上的环境空间与北艺完全不同,但环境、氛围与学生的气质完全就是美术系的特质──空灵与慵懒。美术系的人大多和清迈人一样,过着「慢活」的人生,有时放空、有时创作,即使生存在这讲求效率的社会下,慢活才是最舒适的生活方式。慢活是种生活态度,是种面对社会残酷现实面的心境,甚至是种不让外在环境影响的自我沉静方式。
下面这张图是参与者Mo提供的照片,她是美术系大二的学生。「这个活动凝聚了所有大一新生的向心力,联系清迈大学和系上同学的感情,让我们成为一家人。」原来感情的联系一直需要媒介,看到他们如此珍惜彼此的感情,使我怀念起台湾的朋友和家人们,有的因为时间而渐行渐远,有的则是一直有保持联络,感情属于彼此的,需要双方特别经营和保存,这是Mo提醒我的事。
「看到这样的风景,感觉相当放松,我想清迈的人都喜欢慢生活。」另一位美术系同学Phat说。Phat是一位美术系的同学,虽然她英文没有说得很流利,但是她和我们分享了即将要毕业的心情:「其实进入美术系,父母没有很支持,但因为自己的兴趣,我选择了这个科系。未来的路我还不晓得要怎么走,我想当个自由工作者,接接案子和持续创作吧!」
原来泰国根本不是我们想像中落后的国家,就以清迈这个第二大城市来说,年轻女性早已有自我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及权力。她们甚至了解自己所面对的现实处境是与内心的理想抱负是并存的。这使我开始思考现代年轻人的自我意识、理想提高与职业转型的关系,现在大学生不想再为老板工作,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的人数高涨,于是出现了创业潮,但创业往往不尽理想,许多人纷纷退出。大家开始重视生活品质、开始缩短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开始创造自我实现,这或许是这个世代的精神,不再用传统社会的角度去定义自己。
老实说,我渐渐着迷于清迈,除了慢活的人生,这里充满了各种提倡环保、全素(Vegan)和有机(Organic)的商店和餐厅。Farm Story House是Graph Caf’e的咖啡师Now推荐的一家有机餐厅,老板一家人把一间小小的店分成两个隔间,一间是户外小餐厅,没有过度装饰的空间,但有着细心美味的食材。和老板聊了许多关于咖啡产业的话题,他也十分亲切地请我喝了几杯清迈自产的豆子。待在清迈的这几天,我总共找了四位参与者,分别是一位咖啡师、两位学生和一位护士。四张照片各有它的故事,而最后一位护士Ploy她说:「虽然照片中的地方不是真的日本的寺庙,但是最深刻的是和家人一起享受当下的快乐。」原来「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一起。」这句话是真的!这再次证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需要透过媒介去联系和维持的,可能是借由一个地方、一部电影、一些话题,很可惜的是,现代人太过于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忘了该和身边的朋友、家人产生感情的维系,我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例子。
漫游的生活很随兴、自然,像是个带不走的记忆,漫游往往会被当下的情境所感动,经过约两周的漫游计划,让我重新定义了「旅行」的价值和意义。高中时,旅行主要是增进自己的「视野」和「经验」;大学时,旅行主要是在异地创造「关系」和未来的「可能性」,出社会后,旅行的意义或许会再改变,旅行有可能变成「日常」、变成「修行」,变成一种顺应当时年纪和生活的角色。不论是步调快的城市或是步调慢的城市,他们都拥有一种独特,清迈很像一座「养老城」,曼谷反而像座「不眠城」,随着城市的速度和风情,改变了内心的情绪和温度。老实说,在曼谷的日子不像在漫游,每分每秒都像在战斗,和店员讲话讲求效率,连吃饭的速度也变快了,常常被这「往前」的力量推进的心浮气躁,由于天气炎热,每天只想躲进百货公司里吹冷气,总觉得自己被冷气绑架,逃不了天气更残酷的现实。
不过漫游本来就不会跟着理想同行。在等待回程的飞机时,内心依旧感到舍不得,我知道这趟漫游,只看见了百分之五的泰国,我巴不得跳机,在泰国流浪一整年。两个礼拜的时间根本不足以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来泰国之前,我更不晓得这里的政治处境是多么的险恶,我问了自己:「生活在台湾快二十二年的我,够不够了解这块土地的故事是甚么?」答案是:根本不够。我们每天苦读着教科书,为的是学历、为的是成绩、为的是在长大后获得一份高薪稳定的收入,看似为了追求一个「好生活」在打拼,但「好生活」究竟是什么?
回到台湾,虽然是回到了「家」,但我想要把在泰国生活的方式带回台湾,让自己更用心的了解属于这块土地的独特性。我们无法把其他国家的美带回台湾,但我们可以收集在国外学习的生活理念和文化风情带,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改变他人之前,改变自己最重要。这一趟漫游需要感谢的人很多,最要感谢的是教育部青年署和台北艺术大学给我这个机会,也感谢身边不断支持、鼓励我的父母和朋友们,让漫游的精神永远不息。
精彩成果>>北艺大影音网「108年洲际漂移─艺术实践的城市镜像」
计画时间:2019.07.23-2019.08.06
计画地点:泰国清迈
《她的一张照片》寻找的是清迈女性的故事,她们拥有不同身份、职业和年龄,透过分享照片背后的故事,了解清迈城市中的发展脉络、人文和生活方式。
「为什么选择女性?」联合国发展目标中的「两性平权」成长幅度最低,全球仍有许多国家的女性在职场、生活中受到欺压。希望透过这个计划,听见清迈女性的心声,了解泰国女性对自身价值的理解,同时也唤起他们对自身故事的想法。
抵达清迈机场,天色早已转黑,天气意外凉爽。原本以为清迈的夜晚不像台北,到处充满绚丽的街灯与不灭的招牌。没想到清迈市区的热闹程度完全不输台北,清迈大学旁的街道许多开到凌晨的咖啡厅相邻而开,主要是让学生们在晚餐后依然能享受非比寻常的清迈夜生活。
第二天,雨天。下雨天总是会打坏出门的兴致,但烟雨朦胧的清迈却有种淡淡的浪漫。不论往左、往右,都能看见群山环绕的城市,艺术文化聚落Baan Kang Wat也不放过大自然的养分,让来到清迈漫游的人,感受大自然与艺术人文的亲密关系。我一直都相信艺术是反映生活,而生活是种艺术的表现方式,两者十分密切,却也藏着某种暧昧的关系。
在市区漫步的第三天,我们穿越了无数条小巷,来到一家清迈知名的咖啡厅-Graph Caf’e。店内不大,只容得下三张小木桌和咖啡机吧台,店员只有两位。我点了一杯咖啡后,静静地观察咖啡师的动作时,其中一位店员突然问:「Where are you from?」一句「你从哪里来」打开了异国话题,我主动的说明来清迈的原因,并邀请了咖啡师参与艺术漫游计划(她的一张照片)她慢慢地拿出手机,在相簿中挑了一张她很想分享的照片。「在清迈,躺在路上睡觉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她说。咖啡师Now认为摄影如一面镜子,除了反射自我,也反映了自己遗失的物件。这正是我所期盼的漫游,漫无目的地探索、发掘属于下一个城市的故事,再把这个故事,说给下一个漫游者听。
在咖啡师参与之前,其实有被一位开传统面店的妈妈拒绝,原因不是因为对方太忙,也不是因为害羞,而是因为语言不通,才拒绝我的邀请。
被拒绝不代表失败,被拒绝反而让我更积极地寻找下一位参与者,不论是散步、吃饭或是去便利商店,我变得越来越注意身旁的人,思考着哪一个人能够成为计划的参与者。就连走访一间古老佛寺Wat Chedi Luaug也没让我松懈,在佛寺旁我看见一个布条写着「Chat with monk.Free」当我好奇的走向前看时,一位坐在布条旁的大叔看着我说:「Come!Come!」原来这位大伯是清迈僧侣的英文老师,他希望年轻松僧侣们除了在学校学英文以外,也与外国人用英文对话,分享僧侣的日常和修行的内容。僧侣和我们普通人一样,要上课、要考试、要把学到的知识,实质的在生活中发挥,假设知识、艺术等学术的理论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实现,那就只是「空谈」罢了。刚好透过漫游的计划,让我把日常所学的知识发挥出来,让「想」和「做」同时执行。
漫游的第五天,我决定前往清迈大学寻找参与者的踪迹。早在去年,因缘之下认识了一位清迈大学设计系的交换学生,我答应她有一天要去造访她的城市,这也是我选择清迈的原因之一。清迈大学的腹地很大,许多主要干道都会直通大学,我第一个来拜访的就是美术系。虽然系上的环境空间与北艺完全不同,但环境、氛围与学生的气质完全就是美术系的特质──空灵与慵懒。美术系的人大多和清迈人一样,过着「慢活」的人生,有时放空、有时创作,即使生存在这讲求效率的社会下,慢活才是最舒适的生活方式。慢活是种生活态度,是种面对社会残酷现实面的心境,甚至是种不让外在环境影响的自我沉静方式。
下面这张图是参与者Mo提供的照片,她是美术系大二的学生。「这个活动凝聚了所有大一新生的向心力,联系清迈大学和系上同学的感情,让我们成为一家人。」原来感情的联系一直需要媒介,看到他们如此珍惜彼此的感情,使我怀念起台湾的朋友和家人们,有的因为时间而渐行渐远,有的则是一直有保持联络,感情属于彼此的,需要双方特别经营和保存,这是Mo提醒我的事。
「看到这样的风景,感觉相当放松,我想清迈的人都喜欢慢生活。」另一位美术系同学Phat说。Phat是一位美术系的同学,虽然她英文没有说得很流利,但是她和我们分享了即将要毕业的心情:「其实进入美术系,父母没有很支持,但因为自己的兴趣,我选择了这个科系。未来的路我还不晓得要怎么走,我想当个自由工作者,接接案子和持续创作吧!」
原来泰国根本不是我们想像中落后的国家,就以清迈这个第二大城市来说,年轻女性早已有自我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及权力。她们甚至了解自己所面对的现实处境是与内心的理想抱负是并存的。这使我开始思考现代年轻人的自我意识、理想提高与职业转型的关系,现在大学生不想再为老板工作,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的人数高涨,于是出现了创业潮,但创业往往不尽理想,许多人纷纷退出。大家开始重视生活品质、开始缩短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开始创造自我实现,这或许是这个世代的精神,不再用传统社会的角度去定义自己。
老实说,我渐渐着迷于清迈,除了慢活的人生,这里充满了各种提倡环保、全素(Vegan)和有机(Organic)的商店和餐厅。Farm Story House是Graph Caf’e的咖啡师Now推荐的一家有机餐厅,老板一家人把一间小小的店分成两个隔间,一间是户外小餐厅,没有过度装饰的空间,但有着细心美味的食材。和老板聊了许多关于咖啡产业的话题,他也十分亲切地请我喝了几杯清迈自产的豆子。待在清迈的这几天,我总共找了四位参与者,分别是一位咖啡师、两位学生和一位护士。四张照片各有它的故事,而最后一位护士Ploy她说:「虽然照片中的地方不是真的日本的寺庙,但是最深刻的是和家人一起享受当下的快乐。」原来「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一起。」这句话是真的!这再次证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需要透过媒介去联系和维持的,可能是借由一个地方、一部电影、一些话题,很可惜的是,现代人太过于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忘了该和身边的朋友、家人产生感情的维系,我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例子。
漫游的生活很随兴、自然,像是个带不走的记忆,漫游往往会被当下的情境所感动,经过约两周的漫游计划,让我重新定义了「旅行」的价值和意义。高中时,旅行主要是增进自己的「视野」和「经验」;大学时,旅行主要是在异地创造「关系」和未来的「可能性」,出社会后,旅行的意义或许会再改变,旅行有可能变成「日常」、变成「修行」,变成一种顺应当时年纪和生活的角色。不论是步调快的城市或是步调慢的城市,他们都拥有一种独特,清迈很像一座「养老城」,曼谷反而像座「不眠城」,随着城市的速度和风情,改变了内心的情绪和温度。老实说,在曼谷的日子不像在漫游,每分每秒都像在战斗,和店员讲话讲求效率,连吃饭的速度也变快了,常常被这「往前」的力量推进的心浮气躁,由于天气炎热,每天只想躲进百货公司里吹冷气,总觉得自己被冷气绑架,逃不了天气更残酷的现实。
不过漫游本来就不会跟着理想同行。在等待回程的飞机时,内心依旧感到舍不得,我知道这趟漫游,只看见了百分之五的泰国,我巴不得跳机,在泰国流浪一整年。两个礼拜的时间根本不足以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来泰国之前,我更不晓得这里的政治处境是多么的险恶,我问了自己:「生活在台湾快二十二年的我,够不够了解这块土地的故事是甚么?」答案是:根本不够。我们每天苦读着教科书,为的是学历、为的是成绩、为的是在长大后获得一份高薪稳定的收入,看似为了追求一个「好生活」在打拼,但「好生活」究竟是什么?
回到台湾,虽然是回到了「家」,但我想要把在泰国生活的方式带回台湾,让自己更用心的了解属于这块土地的独特性。我们无法把其他国家的美带回台湾,但我们可以收集在国外学习的生活理念和文化风情带,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改变他人之前,改变自己最重要。这一趟漫游需要感谢的人很多,最要感谢的是教育部青年署和台北艺术大学给我这个机会,也感谢身边不断支持、鼓励我的父母和朋友们,让漫游的精神永远不息。
精彩成果>>北艺大影音网「108年洲际漂移─艺术实践的城市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