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博物馆研究所移地教学—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参访心得
艺趣学
2019-09-27
撰文/博馆所硕二 陈家莉
在马来西亚,博物馆与国家建立(nation building)密切相关,博物馆试图投射过去共享的经验,与观光产业德关系更趋密切。2004 Department of Museum and Antiquities 博物馆是由政府设立的机构,以收藏、保护历史遗迹与国家文化为目的,博物馆作为使未来世代发展及强化国家认同的工具。国家建构的功能延续自殖民年代,依 Benedict Anderson,透过人口调查与地图,让殖民者想像其控制的领域。
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前身为雪兰莪博物馆(1899-1945),1945 年 3 月 10 日,在第二次世界战间期,雪兰莪博物馆的右侧遭到轰炸和摧毁。1959 年独立两年后,政府任命了一位建筑师 Ho Kok Hoe 先生,在雪兰莪博物馆遗址上设计拟建国家博物馆。它的建造始于 1962 年,并于 1963 年 8 月 31 日完工。外观建筑设计灵感来自马来皇家宫殿和马来建筑,设计融合了展览和活动空间的需求,跨越入口的大型马赛克壁画描绘了该国的历史和文化。建筑由 26 个柱支撑,这些柱经过修改以保留传统的马来宫殿特征,这个概念基于东翼的 13 个柱子和西翼的 13 个柱子的组合,因此反映了形成马来西亚的 13 个州。这座宫殿式的建筑物是以古典马来建筑艺术风格设计而建的,它是马来西亚最主要的博物馆之一,其别致的人口处引领参观者直探令人印象深刻的本地历史、文化、风俗、艺术、手工艺品、武器及钱币等珍贵收藏品,这里还展示出割胶、采矿...等经济活动示意图,以及马来西亚特有的动植物之样本。户外的静态展示品包括:旧款汽车、古董车及古代马来皇宫的复制等等。
展厅介绍:
1.Gallery A–早期历史
图片一:国家博物馆Gallery A 自然史演进专展
这个展间描绘了地球地壳形成的演变和马来西亚早期社区的起源,特别是透过发现旧石器时代的石器(20 万年前)来展示。展出的藏品包括各种类型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珠宝项目,如石圈,贝壳耳环和珠子,用作贸易项目。
2.Gallery B–马来王国
图片二:国家博物馆Gallery B 马来西亚历史文化展
此展间特别关注马来半岛和婆罗洲的马来王国,展示了马来文明的历史证据,运用大量的文物重点描写马六甲苏丹国,凸显当时马来王朝的鼎盛与强大。
3.Gallery C–殖民时期
图片三:国家博物馆Gallery C殖民时期的马来半岛专展入口
—以殖民式碉堡建筑的城门来迎接观众
突显了马来国家的历史,包括沙巴和沙捞越,当时它受到 1511 年葡萄牙人在马六甲开始的外国势力的控制。在此期间,该国的财富被垄断,当地人受到压迫,剥夺了他们的权利,从而提高了保护他们在自己家乡的权利的意识。
4.Gallery D–今日马来西亚
这个展间引导游客走过人民为坚持独立和建立新国家而坚定不移的艰难道路。 它说明了自 1957 年马来亚独立至 1963 年马来西亚成立至今的转型过程和
取得的成就。 现在,各种颜色和信仰的马来西亚人可以自由地实践和宣传他们的习俗,文化和宗教信仰,并且和平与和谐地生活。
走进这个由马来传统王室风格建造的建筑,一开始就被那挑高与对称设计的大厅给吸引,大厅的磁砖是当年巴基斯坦政府为了表达友好所送的蓝色花砖,而大厅地上正摆着为了庆祝印度屠妖节的装饰,此举似乎也诉说着在马来西亚不管你是任何族裔都是同等的受到国家重视的。
首先进入到 Gallery A,跟大多数的国家博物馆一样,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也是从自然史的演进作为开场,用物种化石的出现来堆叠文明的进程,展示了旧石器时期出土的打制石器碎片、贝壳,并以模型呈现当时留下来的壁画,但最吸引我注意的是,再展厅的正中间,展示了当时人们下葬的姿势,不管是常见的屈肢侧葬或是蜷曲方式的,并以出土陪葬品来判断当时人们已开始有了宗教观念;此区也展示了当时人们拿来做为建材黏着剂的松香出土物件,在马来半岛、沙巴与砂拉越均有考古遗留出土。人类在这个区域栖息的最古老证据可追溯到距今四万年前。这些旧石器时代猎人可能是塞芒人的祖先,这个矮黑人群体在马来半岛具有极深的渊源。在 Gallery A 可以看到马来地区的文明起源,从食衣住行都能够概略的了解,但在我自己个人的看展体验是认为在硬件方面的安排是有些需要调整的,例如:灯光太过昏暗很多展品的展柜内的灯是损坏的,整个展间黑漆漆,以至于很难真正看清楚物件。
来到 Gallery B,首先可以穿越一座木造门来到展厅,在预告着观众即将进入到不同的马来世界,在此区可以看到古地图、刀剑、金饰、银饰、各式各样的器皿、服饰;但由于物建的陈列方式与展版说明较不能看出马来历史的脉络,且在选件方面着重在马来文化,虽然也是有少许的土生华人物件,但在多元文化的马来西亚里,这样的比重是失衡的,也可看出国家把建构马来认同上是放在首要之处,只是对于像我这样的外国游客,对于马来西亚的历史认知容易产生混淆,只能了解到片面的马来西亚历史文化,而不是清楚的历史脉络演进。
Gallery C 是在描述被殖民时期的马来半岛,进入此区可以看到他们用一个殖民式碉堡建筑的城门来迎接观众,走进去就彷彿回到那样的时期,首先迎面而来的是欧洲人的盔甲、武器就像欧洲人当初是带着这样的见面礼来到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是一个拥有狭长海岸线(如马六甲海峡),并且接受全球贸易与外来文化影响的东南亚国家。过去,传自印度的印度教与佛教文化一直主导该国的早期区域史,其影响力于西元 7 世纪到 14 世纪之间扩大至苏门答腊、爪哇、马来半岛以及婆罗洲诸多地方,并在室利佛逝文明于苏门答腊岛的统治时期达到顶峰。1511 年,葡萄牙人佔据马六甲,成为在马来半岛和东南亚地区建立定居点的第一个欧洲殖民列强,而荷兰人也在 1641 年紧随其后。然而,当英国人在亚庇、古晋、槟城和新加坡初步建立军事基地之后,他们却成为最终能够确保其霸权横穿各个领地(包括当今大马)的外来殖民统治势力中的佼佼者。与此同时,在欧洲传教士的协助下,天主教和基督教得以向东南亚甚至东亚腹地(如澳门、香港和临近日本的台湾)广为传播。
此展区快速带过马来西亚先后被葡萄牙、荷兰与英国的殖民,也概略描述了此时期殖民经济带来的影响,8 世纪马来亚对欧洲的经济重要性快速成长。尤其英国与中国之间的茶贸易,增加对马来亚的高质量的锡的需求,锡用在茶叶箱的内衬,具防潮作用。马来亚的胡椒在欧洲也享有盛誉,而且在吉兰丹和彭亨有金矿,锡矿和金矿及其附属工业的发展,导致第一批外来移民湧入马来人的世界,一开始是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后来则是华人,华人定居在城镇并很快掌控经济活动。这建立往后 200 年马来亚社会的典型模式:乡居的马来人逐渐受到富裕的城镇移民社群所控制,就连苏丹也无法抵挡这些城镇移民的力量。
Gallery D 今日马来西亚,也就是整个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最后一个展区,也算是总结了前面 Gallery A、B、C 三个展厅,想要告诉观众马来西亚不管是在自己的文明或是在殖民时期所遭受的,都是成为建构现今马来西亚的一部分,在如此多样且复杂的族裔中该如何找到平衡与认同,此区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它从教育的角度来切入,国家运用教育来对于不同族裔建构一致的马来西亚认同,在此展区的前半段用史料说明教育政策的转变与文化政策的实施,由官方的力量来主导、统合国家认同;在展品呈现的方式,令我最有印象的是,在此展区的最后运用许多人形模特儿分别穿上不同族裔的传统服饰排排站好,做为整个博物馆展览的总结,也就是他们想说的,不管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什么事、经历多少个政权、住了多少族群,现在就是一体的,就是马来西亚。
全部参观完后,对于马来西亚历史的进程能有个概略的了解,但尤其对于Gallery B 的部份是很模糊甚至是有种被草草带过之感,此区仅展示当时马来当地政权鼎盛、物质生活富庶的一面,表现出马来文化的中心,它奠定今天马来文化的基础:马来土着文化与外来的印度、华人和伊斯兰元素的融合,艺术、音乐、舞蹈、衣着,及其宫廷人士的华丽衔头,成为所有马来人的标准;以及让我产生疑惑的是,现今马来西亚是个多元民族的社会,但在国家博物馆中,除了马来族群外,其他族群的面貌是模糊的,在 Gallery A、B、C 鲜少被提及的族群,到了Gallery D 就突然间出现了,然后最后强调我们都是马来西亚人,这点让我觉得有些讽刺;虽然能理解国家博物馆着重在大历史的范畴难以刻画各族群的风貌,但只着重马来文化的展示手法,无法让人充分理解为何马来西亚是今天的样子,这当然是因为国家政策的因素;在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的大厅,馆方会因为各族群节日与庆典,利用大厅的空间做个小小的展示,例如此次参访我所遇到的印度屠妖节,这样虽然是个不错的做法,但相较于常设展里的安排,根本杯水车薪,我认为虽然他们是试图在建构国家认同,但对于非马来族群而言,这样的认同真的是他们所认同的吗?
对于 Gallery C,此展间的设计规划运用情境式的设计,一走进会先穿过殖民式碉堡,这样的方式我认为是有助于观者从 Gallery B 金碧辉煌、琳瑯满目马来物件迅速抽离,进入到殖民时期的氛围,并搭配穿越此碉堡第一眼所看到的盔甲与大砲,让观者有种被震慑的效果;到太平洋战争日本佔领时期,他们设计了一座防空碉堡,可以进出,这些展示手法都让观者很好融入情境,是我认为蛮不错的体验;整体来说,我认为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是有很好的文物与物件蒐藏,但展览内容比重需要平衡,不然所谓的马来认同真的能够代表现今马来西亚全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