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寻常的游泳课 众志成城只为做好一件事

教学工坊
2019-11-12
撰文/新媒体艺术学系  谢竺勳
 
从日常的泳池,转换成虚幻梦境般的场景,如同做了一场大梦,灵魂跟随着目光漫游,馀味无穷。2018关渡光艺术节与以往的光艺术节不同,从原本在校园各个角落为期一个月的灯光装置展览到今年的现场表演,《游泳克》由北艺大新媒体艺术学系主办,并与音乐学系、剧场设计学系以及众多艺术家合作,于2018年1124、25日在北艺大游泳池售票演出。

从接到担任执行制作这个角色之后,开始紧锣密鼓地与工作夥伴们讨论各个环节的规划。首先,对于一个视觉艺术科系来说,做表演艺术剧场是一个蛮大的挑战。因为对于系上制度、学生思考模式、老师教学方式,剧场不是平常熟悉的模式,必须要跳脱出原本思维框架进行调适。以剧设系为例,平时会有严谨的剧场实习课程,在表演前则有剧场周,所有人都必须共同参与最后的布置与彩练,学生也会把制作视为学习核心而不是课程。但对于新媒系的学生来说,或许这只是一堂名为「跨域展演实务」的课程,心态上便有所不同,因此执行上当然会有些困难,只能透过不断地提醒与督促,尽量把幕后要求到接近专业剧场的水准。

《游泳克》不是剧场表演,是一场具有「实验性」的秀。工作模式上,一般剧场通常会有一个核心文本,以导演为中心并与其他设计人员一起讨论再进行整合。但这次特殊的演出性质,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文本与时间轴,艺术总监王俊杰老师与节目统筹周曼农老师必须不断地讨论各种元素的比例,历经多次碰撞、冲突最后统合,声音、雷射、装置、肢体表演等都经过不下百次的测试才能看到演出的可能性。各艺术家老师们也很难同时齐聚在游泳池里讨论,加上每个人对于画面的想像都不同,只能凭靠着经验与实验,把心目中对于虚幻的想像呈现出来。

                                                                                                            This is an image


学生方面,这次约有40位实习生加入工作团队,从完全不知道《游泳克》是怎样的一堂游泳课,到最后扮演整场表演的一个个小螺丝,中间经历很多讨论与磨合。这次实习分成肢体组、影像组、漂浮组、水底灯组、侧拍组以及机动组。除了侧拍组和机动组以外,其他组都由老师带领,从前期技术、测试、组装、排练直到演出的工作,学生们都实际参与执行每个环节,按部就班地学习如何达成完整演出的所有过程,与平常纸上谈兵的课程有很大的差异。另外,为了部分专业的考量,特别邀请剧设系林隆圭老师担任剧场技术统筹,以及灯光设计郭欣怡,协调技术细节以及安全上的问题,使这场演出更臻完美。在讨论过程中,难免会有新媒系与剧设系观念不同之处,对于剧场人来说这不是有组织架构的脚本,但彼此都必须退让一步,聆听不同领域对于「在一个泳池演出」的想法,从中寻求不同立场的平衡点。某一晚,我与隆圭老师在池边聊起灯光,以前大一就曾上过老师的舞台技术课程,那天在老师细腻的观察解说下,才慢慢去体会灯光与水碰撞产生的对话,很多细节的反射都是测试时没发现的,也不是每个观众都能观察得如此细微。赫然想起,老师不仅是技术设计专业,也曾经主修过灯光设计啊。

                                                                                                           This is an image


冰冷的游泳池加上新科技媒体的冷装置,整个泳池像是要被结冻的气氛,但音乐系两位女高音的加入,为整场演出带来生命的气息,也使表演的性质跳脱以往新媒体表演的数码科技感。如果将女高音视为演出中的装置,如同一个发声体,她们便不会与整场表演具有疏离感,而是传递灯光与水的介质。在沟通过程中,也讨论到女高音是否能在唱完时跳下水,这也是艺术总监想处理从日常转为诡谲的一个亮点,我不禁开玩笑地说:现在的女高音不只会唱歌也要会游泳呢!
 
整体来说,《游泳克》虽然不像以往可以在校园里陪伴我们上下学,但是集众人之力成就一场表演,就像能量大爆发,能看到新媒系未来的可能性。新媒系学生的投入也值得讚赏,水底灯组从完全不懂铁件结构,到最后完成泳池底稳固的灯光装置;肢体组不会游泳的学生,最后以体操呈现趣味的开场;影像组从零开始学习软件操作,最后成功串接佔据演出重要地位的所有影像内容。而老师们不辞辛劳地教导学生,历经长达5个月的马拉松式筹备期,只为了一起做好一件事。期待2019光艺术节,延续精神,蹦出新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