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岱尔的世界,世界的克罗岱尔——《探索克罗岱尔〈缎子鞋〉之深谛》
悦读北艺
2020-07-10
撰文:罗仕龙(清华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法国剧作家克罗岱尔(Paul Claudel)的长篇巨着《缎子鞋》(Le Soulier de satin, 1928)名闻遐迩,实际读过剧本的中文读者或许不在多数——迄今只有中国大陆学者馀中先于2012年出版的中译本可供参阅,有机会看到现场演出的台湾观众恐怕更少。杨莉莉教授新作《探索克罗岱尔〈缎子鞋〉之深谛》,从剧作家的创作渊源与剧本主题谈起,析论法国导演巴侯(Jean-Louis Barrault)的首演版(1943),并以维德志(Antoine Vitez)执导的首部全本演出(1987)为本体,从而论及本剧其他全本制作演出,包括多位德国、瑞士、奥地利、法国中生代导演的舞台新诠。
全书不但详加剖析《缎子鞋》的文本结构、文字意象与思想题旨,更从剧场实作角度切入,仔细阐释各个版本的场面调度技巧、舞台空间运用、演员语言与身体表现,乃至整体制作体现的艺术思维。本书资料翔实,严谨有序,其论证方法层层叠叠,循序渐进,对有志于当代戏剧的研究生、后进学者来说,可以充分认识到剧场符号学、巴赫汀嘉年华观点以及佛洛伊德梦的解析等理论之运用以及论点之推衍,从中熟悉法国报刊剧评、演出档案资料来源的蒐找途径,可说是一本具有示范意义的戏剧研究着作。
此外,杨莉莉教授结合作家生平掌故、文本轨迹与导演诠释等多面向的资料,对《缎子鞋》剧中反复叩问的宗教、政治与爱情主题予以谆谆解说,故而本书也相当适合有意一窥克罗岱尔作品堂奥的读者。尤其书中附有丰富的演出照片、设计手稿等不易取得的图像资料,大大辅助读者对于这位法国戏剧名家的认识。
对一位普通的法国文学爱好者而言,一提起克罗岱尔不外乎有几个印象:作品充满诗意、浓厚的宗教情怀、晦涩难解却又馀韵无穷的用字遣词,以及不时出现的东方元素等。例如《第七天的休息》(Le Repos du septième jour)一剧融合天主教义与中国道家思想,借由一场地狱之旅反思上帝与人的关系。虽然克罗岱尔本人有坚定的天主教信仰,但剧本用意或许不见得是要宣扬宗教,而或许是从神学、哲学的角度,反复检视自己存在于人世的难题及其解方。
难在何处?解由何来?杨莉莉教授的《缎子鞋》研究先从克罗岱尔另一出剧作《正午的分界》(Partage de midi)谈起。彼时中年的克罗岱尔心有困顿,寻求宗教慰借未果,却于再度赴中国任职候补领事途中,意外与同船女子燃起爱情,进而引发一段跨越欧、亚两地,长达五年的不伦之恋。
其后,克罗岱尔将这段人生历程与体悟化为文字,写成《正午的分界》:正午既有时空象征,也有人生喻意。然而笃信天主教的克罗岱尔,并未因此真正释怀,内心为这段不伦之恋纠结二十年之久,终于在两人巴黎重逢时茅塞顿开,受囚的灵魂得到解脱的狂喜,进而在《正午的分界》基础之上,以宛如长河奔流的气势创作长篇剧作《缎子鞋》。杨莉莉教授以细腻别致的笔触,娓娓诉说作者如何结合人生与戏剧,通过书写完成内在救赎。「甚至罪孽」(Etiam peccata)——这是《缎子鞋》剧首拉丁文引言,甚至罪孽也能催化救赎,惟天主能「以曲划直」,一切都在其宏观擘画之内。
一如说书人般不愠不火,杨莉莉教授带领读者循序进入《缎子鞋》五彩斑斓却又血腥厮杀的西班牙大航海冒险时代,阐释该剧的「人世戏剧」(Theatrum Mundi)格局。克罗岱尔以古喻今,将个人生命史寄讬在广袤无涯的世界舞台上,纵横四海五洲,但求天地一方真理。杨莉莉教授则为读者描绘经纬,在克罗岱尔的书写汪洋之上定出锚点,不致于复杂浩瀚的《缎子鞋》之中迷失。
如果说《缎子鞋》回应了克罗岱尔在爱情海中的生命奇航,那么杨莉莉教授的着作正如正午晴空下舒展的航海图,为我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岛屿及碎裂的海岸线,让克罗岱尔看似细微、繁复,时而严肃沉重时而诙谐轻快的笔调,在我们眼前不再只是夺目刺眼无法迫视的光线,而更有了具体导向的阅读意义。
综观全书,可以见到杨莉莉教授的笔触悠游于文本与演出之间舞动。文本解读的佐证取自法语资料,具有诚恳且信实的底蕴。演出剖析方面,则立足于亲自观剧经验,言之入木三分。过去台湾关于欧陆戏剧的研究与介绍,多仰赖英语资料,以致常依附于英美学者眼光,不免流于诠释的再诠释。杨莉莉教授直接诉诸法、德语资料,率风气之先为中文读者开启全新视野,经过多年积累,终让维德志以降的欧陆当代导演、剧作家成为华语世界可谈论的对象。
笔者曾有幸看过杨莉莉教授书中所论奥力维尔.皮(Olivier Py)于2007年导演的版本,可惜当时无法完全领略箇中精微。透过《探索克罗岱尔〈缎子鞋〉之深谛》一书的多向交叉分析,等于是重新复习了法国二十世纪以降戏剧文学与剧场史的重要思潮与脉络。
难能可贵的是,全书虽以法国为论述主干,但多个章节论及邻近国家演出,并在行文间述及《缎子鞋》在英伦海峡对岸的接受,使得本书的思路与关怀扩及欧洲整体,而这正是克罗岱尔心心念念的世界共通人性之核心。或许本书的启发正是让我们无畏地将触角继续外延,以法国、德奥为出发点,期许未来望向其他地域与文化背景的《缎子鞋》制作。那是克罗岱尔的世界,也是世界的克罗岱尔。
作 者|杨莉莉
出版社|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20年2月出版
【书介】
《缎子鞋》(1928)是法国诗人、剧作家、外交官克罗岱尔的毕生代表作。剧情主轴铺展一段不可能的恋情,融历史、政治、神学、哲学、历险与神怪为一体,可谓廿世纪的「人世戏剧」,总演出时间长达12个小时,内容博大精深,气势雄浑恢宏,诗文瑰丽壮阔,声韵铿锵有力,编剧突破演出局限,大胆杂糅不同语调,从庄严肃穆到笑闹戏仿无一不备,完全违反法与文学严格的区分,不仅如此,滑稽古怪的第四幕还完全推翻前三幕的一切!剧作出版当年,法国文坛为之震惊,可见剧本走在时代之先,每回公演都是剧坛的盛事。全书首论克罗岱尔从《正午的分界》(1906)到《缎子鞋》的写作与搬演历程;其次采戏剧符号学方法解析安端.维德志导演版(1987)为主要内容;最后析论此剧在法国、德国、瑞士与奥地利的其他重要演出。书末附录剧本分景摘要。
【购书资讯】
北艺大艺大书店:台北市北投区学园路1号(本校出版品8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