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艺大MIT学程携手礁溪长老教会 「响。祷」零时距共演

教学工坊
2024-01-10
文  / 邱芃华 许悦恩

「响。祷」为「MIT米特铁人计画」中之一,由台北艺术大学音乐与影像跨域学士学位学程(以下称MIT学程),于2023年11月27日晚间在礁溪长老教会进行一场零时距的跨域共演—「响。祷」。此次活动由MIT学程与礁溪长老教会共同策划,并由MIT学程林姿莹主任带领学程师生共同完成。

「响。祷」,为一探索空间、音乐、信仰的三位一体,所望之事与未见之事的并置、一场结合零时距声音科技的音乐游走。
本次演出一共使用礁溪教会的7个空间:祷告塔—大厅—主会堂外侧—主会堂—主日学教室(化身为音效室)—读经室—副堂
透过沈浸式体验让观众穿梭于礁溪长老教会这座美丽圣殿;演出一共分为七个音乐展演设计段落,分别是:
  1. 侧耳・微声 〈古老颂歌风格诗篇〉
  2. 方舟・窄门 〈启程的信息〉
  3. 万物・奇响 〈创世奇响〉
  4. 井水・着根 〈就是这地〉
  5. 基石・云彩 〈礁溪教会—上帝的教会〉、〈云彩〉
  6. 石心・旷野 〈寰宇群祷〉
  7. 天梯・召唤 〈风的组曲〉
 
 
图1(摄影:李尚谦)
图1(摄影:李尚谦)

由林姿莹老师在塔型的祷告室吹奏庄严的葛利果圣歌,在中音长笛沈稳的音色与空间的残响中,号召观众进入上帝的教会; 再由小提琴(黄渝沁老师)穿越窄门演奏,象征着圣经中通往天国的窄门,引领着观众的耳朵聆听下一段〈创世奇响〉的声音,此段落融合击乐、弦乐、管乐与电声,创造世界万物的丰富奇想,〈就是这地〉与礁溪教会圣歌队合作,演唱三种语言(英文、台语、中文)的就是这地,凸显了礁溪教会所乘载的历史,最后由海浪鼓引导至下个段落。在此次的演出中完全没有工作人员的引导或是告示,仅透过声响去带领观众穿梭于多样的各场域之间,以零时距的科技解构视觉与听觉的界线,也如同风筝的牵引之线,指向对心灵故乡的企盼。
 
图2(摄影:李尚谦)
图2(摄影:李尚谦)

跟随着海浪鼓的方向,观众们步上阶梯,前往位于二楼的礼拜主会堂,在等待长老引领进门的过程中,观众也获得了来自教会小朋友的心意ー教会旧址的石头彩绘作品,怀着期待的心进入到最主要的场地主会堂。
 
图3(摄影:李尚谦)
图3(摄影:李尚谦)

主会堂由MIT学程孙绍庭老师设计零时距共演科技,除了主会堂以外,同时连结祷告室、读经室、副堂、主日学教室,进行四地的共演,以非常接近零的延迟让音乐家能够在不同的空间进行合奏,两地的音乐家都能互相清楚、及时的听到与看到对方,再透过高分辨率的音响回放,听起来就好像是与另外一位音乐家真实在身边演奏一样。另外也设计了四声道的多声道系统,让音效与主祷文在空间中游走,飞翔在观众们的心中,体验丰富的感官刺激。
 
图4(摄影:黄昱嘉)
图4(摄影:黄昱嘉)

第五部分由吴灿亮长老带观众进入主会堂,并由礁溪教会圣歌队演唱潘欣怡老师创作的〈礁溪教会—上帝的教会〉、〈云彩〉两首作品,搭配视觉投影播放礁溪教会建堂的历史影像与吴灿兴长老拍摄的龟山岛照片,晨曦的色彩夺目且梦幻,就像上帝是全宇宙最伟大的艺术家一样。
 
图5(摄影:李尚谦)
图5(摄影:李尚谦)

〈寰宇群祷〉收集了全球基督徒的主祷文录音,横跨五大洲、超过二十多种语言,集结许多弟兄姊妹的意念,传递这份真挚的祈祷;录制完成后由陈凯馨同学进行混音后制,再由孙绍庭老师进行多声道声响设计,让现场的观众感受到主祷文是由四面八方传至此地。另外,也透过高阶技术串连主日学教室以及读经室,主日学教室是将同学用不同媒材所创造出的音效传递至主会堂,并用多声道的收音技术还原真实声响;也透过即时摄影将画面传送至主会堂大型投影幕,令观众身历其境,更邀请吴灿亮长老从观众人群中移动至读经室,展现真实的移动与游走。
 
图6(摄影:李尚谦)
图6(摄影:李尚谦)

最后一个段落为〈风的组曲〉,由林姿莹主任创作并演出,邀请礁溪在地小提琴演奏家黄渝沁老师、钢琴合作锺涵雯老师以及北艺大MIT学生共演,加入击乐与音效丰富乐曲。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三首乐曲〈影子的华尔滋〉演奏时,钢琴、长笛以及击乐于主堂连接副堂制造出长笛与小提琴的美妙对话,并由舞者随着音乐让光影舞动,在乐剧的抛接之间,跨越时间与距离的边界,共享艺术之美。

在参与此次演出的过程,让笔者最印象深刻的技术为传统的残响收音,是在一个具有独特声音反响的空间中去收集残响,将录制的内容透过喇叭在这个独立的空间播放,再用麦克风录制自然的残响。虽然是一个传统的残响收音技术,但对于现今的我们很难去想像真实的发生,因为现今的音乐人大多使用算法的残响效果器或是捕捉真实空间声音反射的效果器,只要下载至电脑就能有非常好的效果也非常容易使用,甚至有些音乐人会选择硬件的效果器,不过,要能够得到一个传统的残响收音,所需要的空间与成本也高得多,并不是每天经常在发生的事情。
 
图7(摄影:李尚谦)
图7(摄影:李尚谦)

这次在礁溪长老教会的场勘中,孙绍庭老师便发觉了祷告塔的特色,透过这样的方式,将声音与建筑透过艺术展演结合,也将音乐家的声音透过跨距的技术传送至主会堂观众耳里。这座祷告塔为一个方形高塔、清水模的质地配上挖空的洞,在白天时透出透亮的光影,也造成非常好的声音反馈,在塔底发出声音后,便会渐渐地飘至空中,并在过程中透过墙壁、角度与孔洞反射,逐渐发散至消失于空间之中,是一个很特别的教堂空间。这特殊的场域促成音乐家与空间的对话,同时也使祷告塔别具意义,形成一个跨越视觉、声音、建筑三方的艺术声响装置。

在本次「响。祷」的演出中,除了技术上有新颖的零时差跨距科技,在演出上也有别传统音乐会,采「沈浸式」的体验让观众穿梭在礁溪长老教会的建筑中。在参与这次演出的过程,同样让人最印象深刻的是在大厅演出的〈古老颂歌风格诗篇〉、〈启程的信息〉以及〈创世奇响〉,〈古老颂歌风格诗篇〉由姿莹主任在塔型的祷告室中吹奏中音长笛,演奏庄重的葛利果圣歌,透过即时收音的技术将声音捕捉并传送至大厅的主喇叭,让观众有一种听到却找不到演奏者的好奇心,激起大家对整场演出的期待感。 

 
图8(摄影:黄昱嘉)
 
 
图8(摄影:黄昱嘉)

〈启程的信息〉由响亮的号角声揭开了本次演出的序幕,之后小提琴演奏家从教会的侧门演奏着优雅却带点不和谐的旋律缓缓走向观众,把观众的注意力拉回大厅,配合上现场所设计的灯光,让人不知不觉沈浸其中。〈创世奇响〉紧接在〈启程的信息〉后,〈创世奇响〉还加入了来自MIT学程的学生担任乐手;当小提琴演奏家走到舞台正中央后,现场加入电声设计以及自由即兴。这段是在描述创世纪前的各种混沌,灯光也在此时呈现比较黑暗、让人恐惧的设计,音乐因为加入了合成器所制造出的电声、其他器乐也在此时演奏一些奇特的声音,让观众更加进入这场演出。这次的演出带给观众一个全新的体验,除了有传统的室内乐、合唱团演出外,也配合了许多灯光设计、场地布置,以及结合了零时距的影像传输、即时收音并传送至不同场域。 
 
图9(摄影:黄昱嘉)
图9(摄影:黄昱嘉)

「响。祷」不仅仅只是一场与礁溪长老教会的合作演出,也是探索空间、音乐与信仰的三位一体。
 
图10(摄影:黄昱嘉)
图10(摄影:黄昱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