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社交动脑的肢体课:舞动、游戏与社会互动

跨域创新课程
2024-07-10
文/MIT三年级同学 陈凯馨

「舞动、游戏与社会互动」是这学期修习的一门导入英雄之旅概念执行的通识课。一开始看到课程名称的时候着实很难想像该怎么把这三个名词兜在一起,随着课程进行,在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合作思考中,我似乎可以体会箇中连结、享受三个核心交织带给我的乐趣及思辨。我认为这堂课带我们不断由内而外、由个人到团体探讨身体的运用和互动,包括自身身体的点线面思考、到自己、双人、小组、全体这种丢出去与反馈的行为,在这堂课中都有非常完整、渐进式的体验。

 
 图1、在移地教学中,我们采用团体防护的攀岩形式,每个在地面的同学都为绳子出一份力,一同守护向上攀岩的同学。( 摄影:王筑匀老师)
图1、在移地教学中,我们采用团体防护的攀岩形式,
每个在地面的同学都为绳子出一份力,一同守护向上攀岩的同学。( 摄影:王筑筠老师)


在课程中,我们先赋予身体各个部位新的意义。我们都在做一些打破习惯的事,或做一些平常不会出现的使用方式,像是用身体做出数字、用头跟着别人的手等等。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考虑高度、跟空间的关系,例如在地板的数字、高姿势的数字等。除了用游戏包装身体的探索外,我们也学习用舞蹈的方式让身体当作媒介,去表达绝对的意义,例如数字、日常的行为等,并互相观看对方的创作,确保观众有接收到我们想传达的讯息,也观摩彼此的创意。下一步我们找夥伴组队,变成双人或小团体的共创,并加入一些额外的指定队形或动作,搭配不同氛围的音乐,和在空间中定点的走位,使作品更像具有意义的舞蹈。在过程中为避免失焦及让我们更快上手,老师选择了日常具体的题材、以及关键字字卡让我们选择,使舞者和观众的语言更统一,经过这几周的课程也让我对编舞有循序渐进的学习及另一层了解。
 
图2、在移地教学中,我们学习透过游戏观察队友的动态并调整自身、透过感受与沟通达成合作。( 摄影:王筑匀老师)
图2、在移地教学中,我们学习透过游戏观察队友的动态并调整自身、透过感受与沟通达成合作。( 摄影:王筑筠老师)

游戏更是课程重要的核心,几乎每个课程活动都用游戏包装,我们也要学习自己设计游戏。一直到自己思考游戏的规则才知道这真的是一门大学问,其实要考虑很多心理和逻辑层面的东西,包括好不好玩(有没有办法激起好奇心、胜负欲等动机)、怎样算结束(有输赢吗?)、有没有漏洞可钻(规则完整度)、有没有人很閒、规则会不会太复杂听不懂、适合在怎样的空间、需要的道具等等,都是在设计游戏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到后期我们甚至还加入了主题,来改编及进化上一个设计的游戏,主题包括信任、包容等等,也要玩家去寻找对应的主题。通常设计的游戏试玩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或是聪明的同学也会自动找到bug。这些试验、修正和游玩的当下对我们是宝贵且舒压的。
 
 图3、在最后一堂课,我们用学习曲线及雷达图总结这一学期所学,也与学习夥伴讨论彼此在学习上的异同。 ( 摄影:陈凯馨)
图3、在最后一堂课,我们用学习曲线及雷达图总结这一学期所学,也与学习夥伴讨论彼此在学习上的异同。 ( 摄影:陈凯馨)

从学期初到学期末,我们用许多不同的方式在探索自己的身心,包括撰写学习周记,记录自己课内课外及社会上的事。我们也透过尝试不同的场地、包括B401、科艺馆广场、艺大书店前面、八里校外教学等等不同环境,充分的尝试身体界线的碰撞和自身身体的能力。在每周两小时的动脑体育课中有动也有静,我们会讨论、分析每个游戏的优缺点,也会审视自己的学习曲线和成长面向。而每堂课少不了的是躺在地板上冥想、放松,感谢老师、感谢同学、身体和自己,陪着我们经历这趟在舞蹈及游戏中探索互动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