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

文/施穎彬


在2024年2月21日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一館中舉行了一場不同尋常的新書發表會。此次盛會在「台北國際書展」的大學出版社聯盟展位上隆重舉行,以南管古樂的優雅旋律為背景,向往來的觀眾發出了入座的邀請。這次的焦點是一本關於南管音樂學習的教材《南管曲唱有聲行動教材》,由資深南管學者林珀姬教授執筆,並由其所指導的「台北市華聲南樂團」以傳統南管演奏的程序「起指」、「落曲」、「煞譜」來開啟新書發表會的序幕。

圖1、林珀姬教授(作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退休教授)所指導的「台北市華聲南樂團」以傳統南管演奏的程序為新書發表會揭開序幕。(攝影/黃冠傑)
圖1、林珀姬教授(作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退休教授)所指導的「台北市華聲南樂團」以傳統南管演奏的程序為新書發表會揭開序幕。(攝影/黃冠傑)


南管音樂為台灣一項重要的本土化傳統音樂形式,擁有深遠的歷史淵源和近300年間於台灣深植的文化意義。林珀姬教授在南管音樂領域耕耘多年,本次出版的新書集結了她在南管音樂教學上的豐富經驗與心得。從認識南管音樂,引領讀者們了解該樂種的「演奏形式」、「美學觀」、「樂器」、指譜曲的「音樂內容」,其中還特別加入了一些南管人常用的「行話」樂語單元,使讀者能更輕鬆地融入南管音樂的世界。對於一般人或許陌生的「工尺譜」記譜法,書中亦提供了對於音階、琵琶譜字、節奏等關係的詮釋與學習法則,讓讀者能更清楚明白的認識南管工尺譜以及開啟後續的自學之路。

圖2、林珀姬教授講解南管音樂的基本知識。(攝影/黃冠傑)
圖2、林珀姬教授講解南管音樂的基本知識。(攝影/黃冠傑)


接著以南管的入門曲開始,每首樂曲會在「曲詩內容」部分,解說與闡述該曲的淵源與詞句釋義(畢竟在南管曲「泉州話」的唱詞中,處處充滿了民間俚語與古語用法,以前的學習是以「館先生」的口傳心授,現在老師則是選擇以文字詮釋傳承給後輩子弟)。再以「樂曲導聆與習唱」把該曲需要注意的曲韻與音樂性做一提點,幫助讀者在習唱時理解聲情、結構特點、骨幹與加花音間的取捨,以及其他諸多的特殊用法等說明。其後的「曲詩」,則是將該曲的分句與尾韻做一清楚完整的編排,讓學員們可以跟著有聲資料的QR code,聆聽、學習與演唱。

其中的選曲更是由初階的入門曲編排至進階曲,讓讀者對南管音樂的風格與曲韻能有一初步的掌握,是一本南管的最佳學習工具書。《南管曲唱有聲行動教材》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個結合了現代科技的學習工具,旨在讓南管音樂的學習與傳承能透過文字的解說,與用手機就能掃到音檔的現代科技,把學習變得生動活潑,更容易被當代人接受而達成自主學習的目的。

在發表會上,林珀姬教授介紹了南管音樂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並著重說明了創作《南管曲唱有聲行動教材》的初衷和目標。她指出,傳統藝術的傳承面臨著許多挑戰,特別是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年輕一代對於傳統藝術的興趣和接觸機會逐漸減少。因此,她在建構這本書時,便想著要讓一般的讀者,能從「零」開始到「進階」的學習方式,利用現代科技和教學方法,將大眾的目光再次的拉回到傳統藝術領域上面。書中的五十見曲目有聲資料,有個人南管演唱會,也有這二十年來在教學上的錄音資料;其中錄音的對象除了林珀姬教授本人,也有其所傳習的華聲南樂團以及台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的師生。

而本次的新書發表會上,台北市「華聲南樂團」的精彩演出無疑為活動增添了一份特別的光芒。從悠揚的「起指」序曲,有著情感豐富的「落曲」轉折,再到最後的「煞譜」完美總結,每一個環節的轉換都巧妙地展示了南管音樂那獨一無二的魅力與深邃情感。透過現場演奏,與會者不僅有機會深刻體會到傳統南管音樂之美,更能親身感受到《南管曲唱有聲行動教材》所帶來的創新學習體驗。正如林珀姬教授所提,透過有聲教材的發行,目的是讓學習者能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下「反覆聆聽,猶如流行音樂的哼唱,不要有太多的壓力,唱出興趣後,再從工尺譜上來學習」。

圖3、華聲南樂團帶來現場演奏,希望觀眾駐足聆賞。(攝影/黃冠傑)
圖3、華聲南樂團帶來現場演奏,希望觀眾駐足聆賞。(攝影/黃冠傑)


在座談會中,林教授深入比較了東西方音樂的節奏韻律、語言與音樂依字行腔的關係、以及西樂強弱音與南管輕重音的不同表現方式,也向現場的觀眾闡釋了從工尺譜入門學習南管音樂的必要性。此外,華聲南樂團也在現場贈送錄製好的CD,為有學習興趣的觀眾提供了一套珍貴的資源。同時,團長鄭靜芬還介紹了華聲南樂團於每月一、三週的週日上午在台北孔廟,以及每週六下午在大稻埕「有記茶坊」二樓的定期演出,為想學習南管音樂的民眾提供了現場觀摩和體驗的絕佳機會。而座談會也在與觀眾的問答後,圓滿的結束本次的新書發表介紹與解說。

《南管曲唱有聲行動教材》


【書籍資訊】

《南管曲唱有聲行動教材》
作者│林珀姬
出版|2023年10月
定價|350元
購書由此去


撰者簡介
施穎彬|畢業於英國雪菲爾大學的民族音樂學博士班,待英國與在北藝大的大學加研所時間幾乎相同,在東西間的傳統異同性中深受感動,因而愛上關於「傳統」的一切討論。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