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教学工坊

文/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传统音乐学系 曹玮庭


身身为大一的我,进入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传统音乐学系,对于传统音乐如何与西方音乐及流行音乐进行融合感到十分好奇,在老师引荐下,我毫不犹豫地选修由魏心怡老师与吴政君老师共同授课的「传统音乐语境的流行应用」,踏上了一段充满挑战与惊喜的学习旅程,感受音乐国度中创作与即兴的魅力。

课程第一阶段,心怡老师引导从不同音乐风格认识开始,包括摇滚(rock’n’roll)、散拍乐(ragtime)、布吉乌基(boogie-woogie)、雷鬼(reggae)、蓝调(blues)、爵士(jazz)等。老师不仅深入浅出讲解音乐风格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时,结合乐曲欣赏、经典电影音乐片段、欧美地区将传统融合流行音乐的比赛与MV运用,传统音乐的流行语境,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悄悄渗透我们的四周,影响所处的情绪与记忆,同时,与流行语境的结合,让传统音乐更具当代意义,无形中建构我们的感知,赋予多重层次的价值与意义。

其中,老师介绍拉维·香卡(Ravi Shankar),一位享誉国际的印度西塔琴(sitar)演奏大师,不仅以精湛的演奏技巧和深厚音乐造诣闻名,更因致力于推广印度音乐至全球而备受瞩目,曾与许多国际音乐家合作,包括英国摇滚乐队披头四(The Beatles)的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影响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老师进一步介绍香卡的女儿诺拉·琼丝(Norah Jones),她的作品令我印象深刻,继承父亲对音乐的热情但风格却截然不同,成名曲《Come Away With Me》融合了爵士、乡村和民谣元素,通过慵懒而充满情感的嗓音,传递出温暖又略带哀伤的情绪,她的音乐不受单一风格局限,致力将不同音乐元素融合,营造出温暖且真挚的氛围。

进入课程的第二阶段,吴政君老师带领我们体验即兴创作的乐趣。老师从声腔、音符和节奏的即兴搭配教起,让我们尝试不同国家的风格,例如爵士、古巴音乐、拉丁音乐与非洲音乐等并加入肢体动作,体验音乐的律动感以及身体性流动,例如,红笔圈出的音符部分,提醒我们在强拍处加入踏脚动作,以强调重音。一场看似平常的音乐身体性,却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到陌生与吃力,看着彼此因肢体不协调的滑稽动作,不觉莞尔,另一方面,感受到配合着音乐的流动身体,需要更多感受与练习;慢慢地,经过老师的指导,让我们卸下拘谨,自由搭配节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与表述,我们对节奏与律动的敏感度逐渐提升,也为后续创作提供灵感。

圖1、吳政君老師講授節奏(攝影:魏心怡)
图1、吴政君老师讲授节奏(摄影:魏心怡)

   
课堂中魏心怡老师邀请多位讲师莅临协力,例如吕进荣、明马丁、李东熙老师等。吕进荣老师在课堂中分享录音的基本知识,让我们体会,录音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感知方式,经由聆听的各种可能,创造我们对周边声音的敏锐。韩国籍的李东熙老师则提及他的专辑《一种分析辣椒素的方法》,融入旅行中的见闻与离散族群的生命故事,音乐不只是旋律和节奏,更是一种讲述生命经历的媒介,他鼓励我们在创作时,注入自己的人生阅历,让音乐不仅止于动听,而是一种温度与深度的交会。

阿根廷籍明马丁老师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我了解台湾人普遍较为内向害羞,但如果选择学音乐却害怕表演,那么音乐的魅力就无法真正展现,你也不必来这一堂课」,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创作是没有正确答案,也不该受限于旁人眼光,当我开始放下「对、错」的二元执念,将创作视为音乐理解与表达媒介,渐渐地,我不再害怕即兴,并爱上了这种在旋律中找到自我的感觉。随着我们逐渐适应,同学之间的气氛也变得更加融洽,一开始的手足无措,到后来的相互鼓励与合作,每次的碰撞,都激起不同创作火花。

圖2、明馬丁老師與南管音樂即興(攝影:曹瑋庭)
图2、明马丁老师与南管音乐即兴(摄影:曹玮庭))

 圖3、課堂上音樂創作與實作(攝影:魏心怡)
图3、课堂上音乐创作与实作(摄影:魏心怡)


课程最后,成果发表以「创作」为主题,每位同学以各自擅长的乐器来合奏出属于我们共同完成的作品,不论西乐管乐器、传统南管、北管乐器、打击乐、琵琶、古琴、筝等乐器的搭配。练习过程中,老师播放不同曲风背景音乐的demo,并随机点名让我们即兴演奏旋律,起初,这对毫无经验的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总是脑袋空白、手足无措,甚至因为害怕失误而感到尴尬。老师看着我们慌乱的样子,不得不停下音乐,语重心长地说:「这堂课不是为了合奏而合奏,而是要透过创作去体会流行音乐的元素,这才是最重要的。」,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即兴创作并非天生就能做到,而是经过不断尝试与练习,逐步勾勒出节奏与旋律,并且在音乐的世界里,自在悠游。

圖四、成果發表會(提供:傳統音樂學系)
图4、成果发表会(提供:传统音乐学系)

圖五、成果發表會(提供:傳統音樂學系)
图5、成果发表会(提供:传统音乐学系)

圖六、授課師長與演出同學們(攝影:王世邦)
图6、授课师长与演出同学们(摄影:王世邦)


2024年12月24日成果发表会正式演出,重新编写并演绎《弄乐》、《阳关三叠》、《正月十五》、《酒狂》及《风入松》等南北管与古琴经典,融合电子音乐、嘻哈、R&B等流行元素,打造跨域跨界的崭新乐声。作品《弄乐》从北管弦谱〈春串〉汲取灵感,融入jazz funk律动,在传统与创新间展开对话;《阳关三叠》则以古琴深沉音色为基底,结合电子音乐营造跨时空声响;《正月十五》透过变声效果器与木吉他赋予现代语汇;由学姊改编传统名曲《酒狂》,则以bossa nova律动为基调,交织古琴与琵琶的音色;而北管曲牌《风入松》经吴政君老师改编,由MIT音乐学程卢欣慈填词与演唱Rap,展现活力与新意的世代诠释,我们的创作得到美好呈现,多元创作让整场表演丰富而震撼,不少观众赞叹不已。

成果发表后的庆功宴上,老师们让我们抒发课程感想,学姊的一席话让我深受感动:「在刚开始几次的排练都有一种为了排练的合奏,但今天正式演出,真的有种每个人用心去完成一场演出的成就感。」,当天在观看课程回顾短片的时候,整个学期经历的一幕幕又重新在脑中回忆,在这学期课程紧凑情况下,要在短时间内筹备出一场成果发表是一项大挑战,中间也一度一波三折,经历了临时换曲、重新整合,利用课余时间一次次的排练,都是为了让作品有更好的呈现,最后能有成果,不论在老师和我们每个人心中,已经划下很高分数。

在传统音乐与流行语境的结合中,两者比重与调和需谨慎衡量与思索的,创作过程中,外界一定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声音,有鼓励同时就会有抵制,在这样的环境下,「做自己」非常重要,保持对音乐创作的初心,勇于跳脱舒适圈,不让自己受限于框架中,持续注入对音乐的热情,如此一来,相信我传递出来的音乐,足以感动人心。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