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 曹瑋庭
身為大一的我,進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對於傳統音樂如何與西方音樂及流行音樂進行融合感到十分好奇,在老師引薦下,我毫不猶豫地選修由魏心怡老師與吳政君老師共同授課的「傳統音樂語境的流行應用」,踏上了一段充滿挑戰與驚喜的學習旅程,感受音樂國度中創作與即興的魅力。
課程第一階段,心怡老師引導從不同音樂風格認識開始,包括搖滾(rock’n’roll)、散拍樂(ragtime)、布吉烏基(boogie-woogie)、雷鬼(reggae)、藍調(blues)、爵士(jazz)等。老師不僅深入淺出講解音樂風格的歷史文化背景,同時,結合樂曲欣賞、經典電影音樂片段、歐美地區將傳統融合流行音樂的比賽與MV運用,傳統音樂的流行語境,在我們的生活中成為不可忽視的存在,悄悄滲透我們的四周,影響所處的情緒與記憶,同時,與流行語境的結合,讓傳統音樂更具當代意義,無形中建構我們的感知,賦予多重層次的價值與意義。
其中,老師介紹拉维·香卡(Ravi Shankar),一位享譽國際的印度西塔琴(sitar)演奏大師,不僅以精湛的演奏技巧和深厚音樂造詣聞名,更因致力於推廣印度音樂至全球而備受矚目,曾與許多國際音樂家合作,包括英國搖滾樂隊披頭四(The Beatles)的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影響當代流行音樂的發展。老師進一步介紹香卡的女兒諾拉·瓊絲(Norah Jones),她的作品令我印象深刻,繼承父親對音樂的熱情但風格卻截然不同,成名曲《Come Away With Me》融合了爵士、鄉村和民謠元素,通過慵懶而充滿情感的嗓音,傳遞出溫暖又略帶哀傷的情緒,她的音樂不受單一風格局限,致力將不同音樂元素融合,營造出溫暖且真摯的氛圍。
進入課程的第二階段,吳政君老師帶領我們體驗即興創作的樂趣。老師從聲腔、音符和節奏的即興搭配教起,讓我們嘗試不同國家的風格,例如爵士、古巴音樂、拉丁音樂與非洲音樂等並加入肢體動作,體驗音樂的律動感以及身體性流動,例如,紅筆圈出的音符部分,提醒我們在強拍處加入踏腳動作,以強調重音。一場看似平常的音樂身體性,卻讓我們每一個人感到陌生與吃力,看著彼此因肢體不協調的滑稽動作,不覺莞爾,另一方面,感受到配合著音樂的流動身體,需要更多感受與練習;慢慢地,經過老師的指導,讓我們卸下拘謹,自由搭配節奏,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風格與表述,我們對節奏與律動的敏感度逐漸提升,也為後續創作提供靈感。
圖1、吳政君老師講授節奏(攝影:魏心怡)
課堂中魏心怡老師邀請多位講師蒞臨協力,例如呂進榮、明馬丁、李東熙老師等。呂進榮老師在課堂中分享錄音的基本知識,讓我們體會,錄音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對生活的感知方式,經由聆聽的各種可能,創造我們對周邊聲音的敏銳。韓國籍的李東熙老師則提及他的專輯《一種分析辣椒素的方法》,融入旅行中的見聞與離散族群的生命故事,音樂不只是旋律和節奏,更是一種講述生命經歷的媒介,他鼓勵我們在創作時,注入自己的人生閱歷,讓音樂不僅止於動聽,而是一種溫度與深度的交會。
阿根廷籍明馬丁老師的一句話深深觸動了我:「我了解臺灣人普遍較為內向害羞,但如果選擇學音樂卻害怕表演,那麼音樂的魅力就無法真正展現,你也不必來這一堂課」,這句話讓我意識到,創作是沒有正確答案,也不該受限於旁人眼光,當我開始放下「對、錯」的二元執念,將創作視為音樂理解與表達媒介,漸漸地,我不再害怕即興,並愛上了這種在旋律中找到自我的感覺。隨著我們逐漸適應,同學之間的氣氛也變得更加融洽,一開始的手足無措,到後來的相互鼓勵與合作,每次的碰撞,都激起不同創作火花。
圖2、明馬丁老師與南管音樂即興(攝影:曹瑋庭)
圖3、課堂上音樂創作與實作(攝影:魏心怡)
課程最後,成果發表以「創作」為主題,每位同學以各自擅長的樂器來合奏出屬於我們共同完成的作品,不論西樂管樂器、傳統南管、北管樂器、打擊樂、琵琶、古琴、箏等樂器的搭配。練習過程中,老師播放不同曲風背景音樂的demo,並隨機點名讓我們即興演奏旋律,起初,這對毫無經驗的我來說是巨大的挑戰,總是腦袋空白、手足無措,甚至因為害怕失誤而感到尷尬。老師看著我們慌亂的樣子,不得不停下音樂,語重心長地說:「這堂課不是為了合奏而合奏,而是要透過創作去體會流行音樂的元素,這才是最重要的。」,這句話讓我醍醐灌頂,即興創作並非天生就能做到,而是經過不斷嘗試與練習,逐步勾勒出節奏與旋律,並且在音樂的世界裡,自在悠遊。
圖四、成果發表會(提供:傳統音樂學系)
圖五、成果發表會(提供:傳統音樂學系)
圖六、授課師長與演出同學們(攝影:王世邦)
2024年12月24日成果發表會正式演出,重新編寫並演繹《弄樂》、《陽關三疊》、《正月十五》、《酒狂》及《風入松》等南北管與古琴經典,融合電子音樂、嘻哈、R&B等流行元素,打造跨域跨界的嶄新樂聲。作品《弄樂》從北管弦譜〈春串〉汲取靈感,融入jazz funk律動,在傳統與創新間展開對話;《陽關三疊》則以古琴深沉音色為基底,結合電子音樂營造跨時空聲響;《正月十五》透過變聲效果器與木吉他賦予現代語彙;由學姊改編傳統名曲《酒狂》,則以bossa nova律動為基調,交織古琴與琵琶的音色;而北管曲牌《風入松》經吳政君老師改編,由MIT音樂學程盧欣慈填詞與演唱Rap,展現活力與新意的世代詮釋,我們的創作得到美好呈現,多元創作讓整場表演豐富而震撼,不少觀眾讚嘆不已。
成果發表後的慶功宴上,老師們讓我們抒發課程感想,學姊的一席話讓我深受感動:「在剛開始幾次的排練都有一種為了排練的合奏,但今天正式演出,真的有種每個人用心去完成一場演出的成就感。」,當天在觀看課程回顧短片的時候,整個學期經歷的一幕幕又重新在腦中回憶,在這學期課程緊湊情況下,要在短時間內籌備出一場成果發表是一項大挑戰,中間也一度一波三折,經歷了臨時換曲、重新整合,利用課餘時間一次次的排練,都是為了讓作品有更好的呈現,最後能有成果,不論在老師和我們每個人心中,已經劃下很高分數。
在傳統音樂與流行語境的結合中,兩者比重與調和需謹慎衡量與思索的,創作過程中,外界一定會出現各式各樣的聲音,有鼓勵同時就會有抵制,在這樣的環境下,「做自己」非常重要,保持對音樂創作的初心,勇於跳脫舒適圈,不讓自己受限於框架中,持續注入對音樂的熱情,如此一來,相信我傳遞出來的音樂,足以感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