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并不需要「吸」气:2020声音训练、文本与表演工作坊
教学工坊
2020-10-10
撰稿/戏剧学系 黄致健
本篇为北艺大戏剧学系2020「声音训练、文本与表演工作坊」之参与回馈、反思,将以个人身体觉察与学习经历进行书写,辅以纪录每日训练流程。
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这么严肃,当然也是我们常对于这样的问题无限上纲的缘故,加之我这种问法总有误导之嫌⋯⋯人生在世,什么是最为重要的?
亲情?梦想?爱情?还是过着安稳生活就好?
「呼吸」。是的,毕竟这是我们维系生命的必要条件,若是婴儿在出生时不会呼吸,那他可能在数分钟内便会死去,更别说是要触及梦想还是爱情了。呼吸几乎可以说是人类或任何动物最基础最简单的本能了,简单到我们连想都不须去想,就会呼吸,进而我们也时常忽略了它。
在表演上,有一种说法,说人与生俱来就是会表演的。我们在小时候就懂得用表演,去博取父母的关心,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只是当我们经过家庭、学校、社会的驯化后,我们便逐步丧失了既有的本能,更像个「人」。因此表演不应该是加法,而是减法,是找回本能,而非不断用力地添加些什么在身上。同样地,从呼吸到发出声音亦是,尤其我们都已同意它是如此简单的本能——看看那些婴儿如何哭叫、吵闹便知。我们不需要刻意地去控制它,不需要去用力「吸」气。反而应该是找回最自然放松和最具效率的呼吸方式,而良好的呼吸,正是发出声音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成败都来自它。
2020年的暑假,戏剧学系特邀来自瑞典的Harald Emgård,作为本次工作坊的讲师,以他做为声音教练、导演、表演指导等多重剧场工作经验,让北艺大的学生能够接触发展自欧洲的声音表演训练方式。
图一 呼吸练习前的暖身,开展背部空间。(摄影:郑文凯)
工作坊历程重点摘要
每日的流程从唤醒觉察、交流开始,游走在空间中,彼此丢接棍棒,聆听与专注在当下,并同时觉察整个空间发生的事。接着会开始进行伸展与暖身,主要是为了打开身体中紧绷、僵硬的部分,并为后续的呼吸练习做前导,过程中需要无时无刻专注在深层但放松地吸气与吐气上。几个主要的伸展像是背肌、侧身、肩膀以及横向与纵向的背部、脊椎伸展,接着是骨盆、下背部,最后则是下颚咬合肌,舌头等。
做完上述的暖身后,会开始专注在呼吸练习(见下方详述),并且加入弹唇、数字、语言、音高、共鸣位置等变化,然后再让这些变化与不同状态下的身体结合,包括走路、跑步、翻滚等⋯⋯。
第三部分我们会进行文本工作,工作坊前已完成基础的剧本分析,Harald一步步带领大家注意「标点符号」的应用(见下方详述),再来回归到呼吸和语言的工作。将近三个礼拜,我们都在工作语言与呼吸之间的关系,并在最后几堂课才加入与夥伴间的语言丢接。整体上,工作步调是偏慢工出细活的,和以往一味讲求速度与效率的模式截然不同,也能从中探寻更多可能性。
图二 图中站立者为Harald Emgård ,本次工作坊讲师。 (摄影:郑文凯)
关于吸气这件事
以往在表演时,好像为了做到我们常听到的腹式呼吸,吸气都会为了吸到深层,而过度用力,尽管腹部是有鼓起,也感觉有气息下沉,但实际上过度的控制呼吸,反而会造成更多无谓的紧绷。这也让我明白自己以前为何在发声上总是力不从心,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去与自己的声音工作;经历了本次工作坊,我看见方向与目标了。尽管在一时半刻间无法到达理想状况,但至少不会迷航了,因为基本的观念正确了,剩下的就是不断地练习与觉察每天的进展与不同。
Harald是这么说的:「在吸气时,必须让气自然地下沉到我们的耻骨、坐骨,而非用力去吸(suck) 的。」要达到如此的状态,唯一的方法便是完全地放松(近似于太极中的松而不垮),从我们的脚底、腿部、骨盆,一路从脊椎延伸到颈椎,都必须如此。吸气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而不只是它表面上看来那样单一。这一切描述看似复杂,好像需要不断地去控制那样。但实际上,我们的身体是很聪明的,只要我们能够在练习中找回这样的运作模式,并且推行至我们的日常生活,身体的肌肉惯性会自然帮助我们完成这浩大却又简单的工程。这也是我们每天需要花这么多时间先与自己的身体工作,才开始进行呼吸练习的原因。
图三 借由丢接棍棒与小球,唤醒身体专注与觉察。(摄影:郑文凯)
关于文本工作
在这次工作坊,我有得到技巧性与观念上的收获。在技巧的部分,如同前段所述,主要是关于「呼吸」更进一步的正确认知。而在观念的获取上,影响我最深的,是与文本工作的方式,以及呼吸如何和想法连结的表演。Harald出身瑞典,北欧的剧场传统是以「文本」作为核心发展,他告诉我们,一切的线索都藏在台词里;也就是说无论是角色、想法、动机,都是可以从台词中看见和寻找的(否则那就是一个烂剧本)。其中,标点符号正是我们可依循的线索之一,句号代表着句子完整的结束,更或者,是一个想法的结束、递进或转折。
正常生活里,我们的想法是与吸气紧密连结在一起的。当我在脑中产生了想法(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画面或感受),接着我要将想法说出来时,自然需要先吸一口气,才能将话语吐出。这是最自然的说话方式,因此Harald希望我们在句号处吸气,让想法被酝酿后才吐出,而非空口说白话。这样的工作方式是我从未见过的,并且与台词非常紧密连结,演员必须花费大量心力去跟文本工作,了解每一句台词对角色而言的说话动机,以及他在聆听时所产生的想法。
关于这个练习,Harold表示这是非常初期的练习,甚至是进到排练场前就该做的演员功课。练习的目的在于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而非为了结果,也不是要在练习时就急着想演出。可是我们总是顾着把台词丢出来,又想把表演做好,急于把所有一切混杂在一起,想在排练时就完美无缺;往往过于躁进,根本无法有所突破。而这也带领我们更深入地去了解,演员应当如何尊重文本,并且善用它,与它好好相处。
图四 练习呼吸与文本的关系。剧本为《美国天使》。(摄影:郑文凯)
也许,我们可以少用点力
总结这一个月的工作坊,我发现自己一直都是很用力的表演者,常常担心不够接近角色,好像需要再增添什么样态,才更接近角色,否则我就是在演我自己。同样地,也担心在诺大的剧场空间,我的表演无法被观众接收到,就会想在表情或动作上添加更多的张力,结果却也不如预期。吸气与发声也是如此,担心自己的声音传不到观众席,担心它听来不够动人,便又催油门似的,想推到最后一排观众耳里。
也许是时候让自己更自在地、更本能地去表演了。不需要在台上时,还需催眠说服自己便是角色,而是在深层的意识中知晓:「我知道」,那就够了。我不需要担心情绪不够有张力,反而应该是让情绪跟着想法出现,想法与动作是精准的。当然了,更不需要担心自己的声音,好好地放松,让气息自然进到体内,然后投向观众。一旦忘却这些担忧与控制,身体自然会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