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並不需要「吸」氣:2020聲音訓練、文本與表演工作坊
教學工坊
2020-10-10
撰稿/戲劇學系 黃致健
本篇為北藝大戲劇學系2020「聲音訓練、文本與表演工作坊」之參與回饋、反思,將以個人身體覺察與學習經歷進行書寫,輔以紀錄每日訓練流程。
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這麼嚴肅,當然也是我們常對於這樣的問題無限上綱的緣故,加之我這種問法總有誤導之嫌⋯⋯人生在世,什麼是最為重要的?
親情?夢想?愛情?還是過著安穩生活就好?
「呼吸」。是的,畢竟這是我們維繫生命的必要條件,若是嬰兒在出生時不會呼吸,那他可能在數分鐘內便會死去,更別說是要觸及夢想還是愛情了。呼吸幾乎可以說是人類或任何動物最基礎最簡單的本能了,簡單到我們連想都不須去想,就會呼吸,進而我們也時常忽略了它。
在表演上,有一種說法,說人與生俱來就是會表演的。我們在小時候就懂得用表演,去博取父母的關心,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只是當我們經過家庭、學校、社會的馴化後,我們便逐步喪失了既有的本能,更像個「人」。因此表演不應該是加法,而是減法,是找回本能,而非不斷用力地添加些什麼在身上。同樣地,從呼吸到發出聲音亦是,尤其我們都已同意它是如此簡單的本能——看看那些嬰兒如何哭叫、吵鬧便知。我們不需要刻意地去控制它,不需要去用力「吸」氣。反而應該是找回最自然放鬆和最具效率的呼吸方式,而良好的呼吸,正是發出聲音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成敗都來自它。
2020年的暑假,戲劇學系特邀來自瑞典的Harald Emgård,作為本次工作坊的講師,以他做為聲音教練、導演、表演指導等多重劇場工作經驗,讓北藝大的學生能夠接觸發展自歐洲的聲音表演訓練方式。
圖一 呼吸練習前的暖身,開展背部空間。(攝影:鄭文凱)
工作坊歷程重點摘要
每日的流程從喚醒覺察、交流開始,遊走在空間中,彼此丟接棍棒,聆聽與專注在當下,並同時覺察整個空間發生的事。接著會開始進行伸展與暖身,主要是為了打開身體中緊繃、僵硬的部分,並為後續的呼吸練習做前導,過程中需要無時無刻專注在深層但放鬆地吸氣與吐氣上。幾個主要的伸展像是背肌、側身、肩膀以及橫向與縱向的背部、脊椎伸展,接著是骨盆、下背部,最後則是下顎咬合肌,舌頭等。
做完上述的暖身後,會開始專注在呼吸練習(見下方詳述),並且加入彈唇、數字、語言、音高、共鳴位置等變化,然後再讓這些變化與不同狀態下的身體結合,包括走路、跑步、翻滾等⋯⋯。
第三部分我們會進行文本工作,工作坊前已完成基礎的劇本分析,Harald一步步帶領大家注意「標點符號」的應用(見下方詳述),再來回歸到呼吸和語言的工作。將近三個禮拜,我們都在工作語言與呼吸之間的關係,並在最後幾堂課才加入與夥伴間的語言丟接。整體上,工作步調是偏慢工出細活的,和以往一味講求速度與效率的模式截然不同,也能從中探尋更多可能性。
圖二 圖中站立者為Harald Emgård ,本次工作坊講師。 (攝影:鄭文凱)
關於吸氣這件事
以往在表演時,好像為了做到我們常聽到的腹式呼吸,吸氣都會為了吸到深層,而過度用力,儘管腹部是有鼓起,也感覺有氣息下沉,但實際上過度的控制呼吸,反而會造成更多無謂的緊繃。這也讓我明白自己以前為何在發聲上總是力不從心,找不到正確的方法去與自己的聲音工作;經歷了本次工作坊,我看見方向與目標了。儘管在一時半刻間無法到達理想狀況,但至少不會迷航了,因為基本的觀念正確了,剩下的就是不斷地練習與覺察每天的進展與不同。
Harald是這麼說的:「在吸氣時,必須讓氣自然地下沉到我們的恥骨、坐骨,而非用力去吸(suck) 的。」要達到如此的狀態,唯一的方法便是完全地放鬆(近似於太極中的鬆而不垮),從我們的腳底、腿部、骨盆,一路從脊椎延伸到頸椎,都必須如此。吸氣是一項全身性的運動,而不只是它表面上看來那樣單一。這一切描述看似複雜,好像需要不斷地去控制那樣。但實際上,我們的身體是很聰明的,只要我們能夠在練習中找回這樣的運作模式,並且推行至我們的日常生活,身體的肌肉慣性會自然幫助我們完成這浩大卻又簡單的工程。這也是我們每天需要花這麼多時間先與自己的身體工作,才開始進行呼吸練習的原因。
圖三 藉由丟接棍棒與小球,喚醒身體專注與覺察。(攝影:鄭文凱)
關於文本工作
在這次工作坊,我有得到技巧性與觀念上的收穫。在技巧的部分,如同前段所述,主要是關於「呼吸」更進一步的正確認知。而在觀念的獲取上,影響我最深的,是與文本工作的方式,以及呼吸如何和想法連結的表演。Harald出身瑞典,北歐的劇場傳統是以「文本」作為核心發展,他告訴我們,一切的線索都藏在台詞裡;也就是說無論是角色、想法、動機,都是可以從台詞中看見和尋找的(否則那就是一個爛劇本)。其中,標點符號正是我們可依循的線索之一,句號代表著句子完整的結束,更或者,是一個想法的結束、遞進或轉折。
正常生活裡,我們的想法是與吸氣緊密連結在一起的。當我在腦中產生了想法(可能是一句話,也可能是畫面或感受),接著我要將想法說出來時,自然需要先吸一口氣,才能將話語吐出。這是最自然的說話方式,因此Harald希望我們在句號處吸氣,讓想法被醞釀後才吐出,而非空口說白話。這樣的工作方式是我從未見過的,並且與台詞非常緊密連結,演員必須花費大量心力去跟文本工作,了解每一句台詞對角色而言的說話動機,以及他在聆聽時所產生的想法。
關於這個練習,Harold表示這是非常初期的練習,甚至是進到排練場前就該做的演員功課。練習的目的在於探索與發現的過程,而非為了結果,也不是要在練習時就急著想演出。可是我們總是顧著把台詞丟出來,又想把表演做好,急於把所有一切混雜在一起,想在排練時就完美無缺;往往過於躁進,根本無法有所突破。而這也帶領我們更深入地去瞭解,演員應當如何尊重文本,並且善用它,與它好好相處。
圖四 練習呼吸與文本的關係。劇本為《美國天使》。(攝影:鄭文凱)
也許,我們可以少用點力
總結這一個月的工作坊,我發現自己一直都是很用力的表演者,常常擔心不夠接近角色,好像需要再增添什麼樣態,才更接近角色,否則我就是在演我自己。同樣地,也擔心在諾大的劇場空間,我的表演無法被觀眾接收到,就會想在表情或動作上添加更多的張力,結果卻也不如預期。吸氣與發聲也是如此,擔心自己的聲音傳不到觀眾席,擔心它聽來不夠動人,便又催油門似的,想推到最後一排觀眾耳裡。
也許是時候讓自己更自在地、更本能地去表演了。不需要在台上時,還需催眠說服自己便是角色,而是在深層的意識中知曉:「我知道」,那就夠了。我不需要擔心情緒不夠有張力,反而應該是讓情緒跟著想法出現,想法與動作是精準的。當然了,更不需要擔心自己的聲音,好好地放鬆,讓氣息自然進到體內,然後投向觀眾。一旦忘卻這些擔憂與控制,身體自然會告訴自己應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