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定向风III 》排练侧写与心得

教学工坊
2019-09-27
撰文/舞贯七 黄亭榕
 

在北艺大求学的七年中,素闻晓雄老师擅于发现每个舞者身上的特质;虽然这对当代的创作者而言,几乎是项必备的能力之一,但因过去未曾有和老师一起工作的经验,所以并不清楚老师发展动作的方式与其他创作者究竟有何不同之处。然而经过了此次排练,我似乎开始慢慢了解,其独到与最大的挑战在于──当一位身兼研究、教育、创作等多重身份的艺术家,在面对一群学生舞者时,如何拿捏这些多面向的深浅度,并在创作时背负许多因着不同身份,而需扛起的不同责任,同时让这些责任于作品中被平衡且恰到好处的体现。
 
排练过程中,老师不断教导我们许多较符合科学的身体使用方法,并身体力行,以老道的经验和仍年轻的筋骨亲自示范;即便说了无数次,只要有学生尚未拿捏得当,就依然愿意再说一次、再做一次。例如双人舞动作的发展,他选择舍去高超的技巧,而以相对容易的方法呈现,他重复强调──就现阶段而言,比起高难度地表现,他更希望让我们先精准掌握最基本的原则和运用方法,如此对我们未来的舞蹈长路才具有最实质的帮助。「创作」本身是自由地,它得以无边无际、天马行空想像,同时更可以为了实现想像而花招尽出;然而「教育」(或说教学)却存在其必要的本质、条件──「教学是教师经由详细的计画和设计,运用适当的技术与方法,以指导、鼓励和激发学生自动学习.......的一种工作和活动。」(高广孚,1998),同时又要合乎「认知、价值、自愿性」(普遍),「目的、释明、觉知性」(专业)等教学规准,其层面相当广泛且严谨。若创作时要同时兼具这两方向,相较于其他,困难度往往便大幅提升;但晓雄老师于此却有着相当程度的视野与使命感,甚至带有些倔强的艺术家性格,并不选择向其中一方妥协,使得其作品同时拥有艺术和教育等多重价值、功能。简单来说,「无定向风III」的发展和结果,就像一位探险家在偌大的矿坑中努力看见每颗璞玉之所在,接着以系统的方法加以挖掘、打磨、抛光、雕琢,最后足以成为他心中所满意的模样;然而那些宝石也却都能各自璀璨,各自耀闪独特地芒光。
 
关于这支作品,起初的我们着实毫无头绪,诚如编舞家所言,这支作品的起源正来自于「不知道要做什么」。然而这种面对「未知」的开始,最后却也成为了我所感受到的,《 无定向风III 》所要表达的景色与情怀。
 
 
「此信你能否看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务必在雏菊尚未全部凋零之前/赶紧发怒,或者发笑/赶快从箱子里找出我那件薄杉子/赶快对镜梳你那又黑又柔的妩媚/然后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虽然在排练过程中,老师并没有给我们太多抽象的想像,更没有故事内容或情节安排,但洛夫的词句却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不去。〈因为风的缘故 〉是有着「诗魔」之称的已故诗人──洛夫先生写给其妻的第一首情诗;相对作品中也有着许多一(群)舞者静止伫立,或微幅摆动,而另一(群)舞者则含着有点意味深长的眼神舞动的片段。这又何尝不是一处长满芦苇的地带呢?我们用身体写着长长的,字迹潦草的信;时而清楚,时而暧昧,但心意却都如此坚定而明确,同时无论带有何种情绪,也必将决然前行,因为「爱」就是一种岁月如梭,而「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是啊!一切都因着风的缘故。
 
在另一大部分的动作发展过程中,老师的引导用词不外乎是「狂野」与「凶猛」了,尤以女舞者不停地奔跑、回旋,以及男舞者的反复位移、猛扑等动作最为显着。此时「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 大风歌》)的雄壮与大器,慢慢在我脑中成像。虽然并非其所隐含的天下之乱的意象,但每位舞者用尽气力舞动时,不仅止于像被巨风吹赶的流云翻腾汹湧,亦如当时群雄四起、争据八方时那般奋不顾身、倾注生命的模样,刚强而真实。
 
《 无定向风III 》是我最后一支在北艺大舞蹈系年度展参与的作品。看着它一路从不知去向,直至慢慢找到远方,最后能够回首来时的过程其实有点有趣。我相信这支作品带给每个人(包含观者、编舞家、舞者)的馀韵必然不尽相同,因为它自发展之初直到完成,本身就没有太多非得要传达「某个明确固定意涵」的意思;即便最后被留下的只有舞者们身体运动的轨迹,或来来去去在舞台上布局的画面,又甚至只有更纯粹的,关于某种「美与否」的直观感受,我认为对《 无定向风III 》而言都得以被成立,且弥足珍贵。最后,无论这支作品最后被真实呈现的样貌为何?也无论在这支作品中我们担任了什么样的角色?我想,更重要的是,我们似乎都在这一路懵懵懂懂的过程中又长大了一点;于是《 无定向风III 》也就产生了更为强壮,更无可抹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