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新生,怎样记忆:《流麻沟十五号》电影放映暨座谈会

教学工坊
2024-10-15
文/刘祐诚


图1:与谈侧录:曹钦荣先生。
图1:与谈侧录:曹钦荣先生。


本校教职员组成之「揾豆油────在地文史共学社」社团(下文简称「揾豆油」),在2024年秋天,他们将自己所欲关怀的视角向外延伸并关照在这个相对来说不容易成为讨喜的议题:转型正义。不同于在校园内的诸多教学现场,经常以严肃的学科讨论探讨这个议题,揾豆油从另一种途径理解转型正义。此次,他们选择透过实际感受现场的走读方式,以及成员间的定期讨论及分享,借此尝试碰触这个看似遥远、晦涩的议题。

首先成员们先至台东的绿岛人权园区参访,接着邀请关渡国小童军团、北艺大师生和关渡社区居民等民众共同欣赏电影《流麻沟十五号》,并与该部电影原着书籍作者曹钦荣先生进行映后座谈。借由这样的举办方式,揾豆油希望让不同世代、相异社会背景的参与者,将这个让人感觉遥远、模糊的严肃转型正义议题,变成让参与的人愿意理解,甚至主动找寻过往台湾曾经经历过的历史。


 
图2:观影后,观众感动落泪。
图2:观影后,观众感动落泪。


从影像这个介质构建的《流麻沟十五号》,相对于以文字、图像记载的书籍内容,原本在书中出现的良心救国运动、绿岛再叛乱案,或是在绿岛人权园区出现有关女子分队队员每天到目前酬勤水库附近取用民生用水等纪实内容,在流动的影像帮助下,这些内容以另一种方式鲜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对于这段每每需要以沉痛的关怀角度,回顾的这段台湾政治事件历史,许多台湾人面对白色恐怖时期的绿岛监狱事件相关记忆,大家很容易提及绿岛的别名:火烧岛,接着便没有后文。在2012年,当时曹钦荣预计以绿岛事件五位女性政治受害者的口述历史资料出版时,他便以位处于绿岛的台湾省保安司令部新生训导处的地址:绿岛公馆村六邻「流麻沟十五号」的地址作为书名,希望借用这个民众相对疏远的名词,能勾起大家生发主动地认识这段历史的动力。同时,当这部纪实书籍转变成影像作品时,导演周美玲沿用原着作品书名,应该也是想利用这种陌生化的特性,让更多人踏入这看似熟悉又遥远的台湾历史。

 
图3:曹钦荣先生与观众座谈。
图3:曹钦荣先生与观众座谈。


将近两小时时长的电影结束,尽管电影与原着书籍相比,由原本在书中记载的口述记忆关于监狱内的闷热、黏腻空间,或是政治犯犯人们,因为高压的身体及思想规训,可能产生的相互不信任感等段落,电影作品大幅度地降低这些内容。可是电影中的各色角色人物,因为监狱的管理体系,需要迎合、揣测上级的政治好恶,或是满足自己的个人私慾,许许多多的决定都看似荒诞,却是在那个处境里,最后做出最「合适」的选择。这些不得不做出的诸多选择,仍旧相当地挑战活在安定生活观众的道德界线想像。当电影的工作人员名单画面结束,影院的场灯再次亮起,影院并没有像院线电影播放结束时的欢畅氛围,反而有种大家共同保持沈默的空白默契,希望借由接下来的演讲者曹钦荣先生为大家转换情绪。

 
图4:曹钦荣先生与人权小尖兵留影。
图4:曹钦荣先生与人权小尖兵留影。
 

面对这段经常牵动许多人政治意识的台湾历史,曹钦荣向观众们提问:为何这么苦痛的历史,当它需要向不认识这段历史的人们重述时,难道每个创作途径,都需要用相同的创作态度,向他人展示吗?电影中凸出的角色苦痛对待和偶尔出现的舞蹈律动美感,这种苦与美的结合,何尝不是另一种引发众人靠近这段历史的方法?透过曹钦荣先生的爽朗反诘式提问,原本容易陷入死气沉沉氛围的映后座谈,反而湧现许多成长背景相异的与会观众提问或观影分享。当天一位住在关渡地区的退休教师,他相当激昂地分享,自己的家人曾经是山东流亡学生案的受难者之一,尽管该部影片并没有直接提及该名家人的过往经历,但是影片中的诸多画面,却容易为他勾连起曾经听闻过的历史事蹟。

 
图5:曹钦荣先生与观众座谈。
图5:曹钦荣先生与观众座谈。


另一方面,对这段历史相当陌生的一位国中生,她则是向曹钦荣先生提问:影片的最后画面,那些曾经被关押的政治犯,最后再相约一起回到绿岛团聚是真实事件吗?熟稔绿岛事件诸多相关史料的曹钦荣,首先先快速地回应这位国中女学生过往的政治受难者,几乎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经历。可是如同电影导演周美玲设计这样的桥段放在电影作品的最后段落,它的出现固然有其导演的个人美学品味,观众对这样的设计也会出现褒贬不一的评价反应。曹钦荣认为,这些绿岛事件乃至台湾白色恐怖时期的历史,正是需要像这个段落一样,纵使每个民众会出现评价不一的反应,依然需要邀请大家,透过与家里长辈的相处谈话方式,借此更靠近与大家现下生活有着相当巨大差异的过往台湾,这样才有可能能真正地跟历史事件相对话。

的确,台湾,将过往与现在的社会进行相比,它确实存在极大的差异,甚至现今的生活经验,很难让一般人体会那些规定思想和操弄恐惧的新生训导处所安排的「新生」生活,甚至连自己是否已经有「新生」的意识,都只能仰赖当权者的好恶。或许抛开自己的政治意识既定印象,试着一步一步地理解这段极权政治行诸于人们的过往经验,乃至以开放心态愿意接受更多的台湾历史叙事,由「转型正义」号召的新生动力,才有可能实际地发生。


 
图6:曹钦荣先生与关渡国小童军团合影。
图6:曹钦荣先生与关渡国小童军团合影。


撰者
刘祐诚│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博士生。来自不住在台中高铁附近的乌日。希望用自己所学到的各项有趣想法,努力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