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新生,怎樣記憶:《流麻溝十五號》電影放映暨座談會

教學工坊
2024-10-15
文/劉祐誠


圖1:與談側錄:曹欽榮先生。
圖1:與談側錄:曹欽榮先生。


本校教職員組成之「搵豆油────在地文史共學社」社團(下文簡稱「搵豆油」),在2024年秋天,他們將自己所欲關懷的視角向外延伸並關照在這個相對來說不容易成為討喜的議題:轉型正義。不同於在校園內的諸多教學現場,經常以嚴肅的學科討論探討這個議題,搵豆油從另一種途徑理解轉型正義。此次,他們選擇透過實際感受現場的走讀方式,以及成員間的定期討論及分享,藉此嘗試碰觸這個看似遙遠、晦澀的議題。

首先成員們先至台東的綠島人權園區參訪,接著邀請關渡國小童軍團、北藝大師生和關渡社區居民等民眾共同欣賞電影《流麻溝十五號》,並與該部電影原著書籍作者曹欽榮先生進行映後座談。藉由這樣的舉辦方式,搵豆油希望讓不同世代、相異社會背景的參與者,將這個讓人感覺遙遠、模糊的嚴肅轉型正義議題,變成讓參與的人願意理解,甚至主動找尋過往台灣曾經經歷過的歷史。


 
圖2:觀影後,觀眾感動落淚。
圖2:觀影後,觀眾感動落淚。


從影像這個介質構建的《流麻溝十五號》,相對於以文字、圖像記載的書籍內容,原本在書中出現的良心救國運動、綠島再叛亂案,或是在綠島人權園區出現有關女子分隊隊員每天到目前酬勤水庫附近取用民生用水等紀實內容,在流動的影像幫助下,這些內容以另一種方式鮮明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對於這段每每需要以沉痛的關懷角度,回顧的這段台灣政治事件歷史,許多台灣人面對白色恐怖時期的綠島監獄事件相關記憶,大家很容易提及綠島的別名:火燒島,接著便沒有後文。在2012年,當時曹欽榮預計以綠島事件五位女性政治受害者的口述歷史資料出版時,他便以位處於綠島的臺灣省保安司令部新生訓導處的地址:綠島公館村六鄰「流麻溝十五號」的地址作為書名,希望藉用這個民眾相對疏遠的名詞,能勾起大家生發主動地認識這段歷史的動力。同時,當這部紀實書籍轉變成影像作品時,導演周美玲沿用原著作品書名,應該也是想利用這種陌生化的特性,讓更多人踏入這看似熟悉又遙遠的台灣歷史。

 
圖3:曹欽榮先生與觀眾座談。
圖3:曹欽榮先生與觀眾座談。


將近兩小時時長的電影結束,儘管電影與原著書籍相比,由原本在書中記載的口述記憶關於監獄內的悶熱、黏膩空間,或是政治犯犯人們,因為高壓的身體及思想規訓,可能產生的相互不信任感等段落,電影作品大幅度地降低這些內容。可是電影中的各色角色人物,因為監獄的管理體系,需要迎合、揣測上級的政治好惡,或是滿足自己的個人私慾,許許多多的決定都看似荒誕,卻是在那個處境裡,最後做出最「合適」的選擇。這些不得不做出的諸多選擇,仍舊相當地挑戰活在安定生活觀眾的道德界線想像。當電影的工作人員名單畫面結束,影院的場燈再次亮起,影院並沒有像院線電影播放結束時的歡暢氛圍,反而有種大家共同保持沈默的空白默契,希望藉由接下來的演講者曹欽榮先生為大家轉換情緒。

 
圖4:曹欽榮先生與人權小尖兵留影。
圖4:曹欽榮先生與人權小尖兵留影。
 

面對這段經常牽動許多人政治意識的台灣歷史,曹欽榮向觀眾們提問:為何這麼苦痛的歷史,當它需要向不認識這段歷史的人們重述時,難道每個創作途徑,都需要用相同的創作態度,向他人展示嗎?電影中凸出的角色苦痛對待和偶爾出現的舞蹈律動美感,這種苦與美的結合,何嘗不是另一種引發眾人靠近這段歷史的方法?透過曹欽榮先生的爽朗反詰式提問,原本容易陷入死氣沉沉氛圍的映後座談,反而湧現許多成長背景相異的與會觀眾提問或觀影分享。當天一位住在關渡地區的退休教師,他相當激昂地分享,自己的家人曾經是山東流亡學生案的受難者之一,儘管該部影片並沒有直接提及該名家人的過往經歷,但是影片中的諸多畫面,卻容易為他勾連起曾經聽聞過的歷史事蹟。

 
圖5:曹欽榮先生與觀眾座談。
圖5:曹欽榮先生與觀眾座談。


另一方面,對這段歷史相當陌生的一位國中生,她則是向曹欽榮先生提問:影片的最後畫面,那些曾經被關押的政治犯,最後再相約一起回到綠島團聚是真實事件嗎?熟稔綠島事件諸多相關史料的曹欽榮,首先先快速地回應這位國中女學生過往的政治受難者,幾乎沒有出現過這樣的經歷。可是如同電影導演周美玲設計這樣的橋段放在電影作品的最後段落,它的出現固然有其導演的個人美學品味,觀眾對這樣的設計也會出現褒貶不一的評價反應。曹欽榮認為,這些綠島事件乃至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正是需要像這個段落一樣,縱使每個民眾會出現評價不一的反應,依然需要邀請大家,透過與家裡長輩的相處談話方式,藉此更靠近與大家現下生活有著相當巨大差異的過往台灣,這樣才有可能能真正地跟歷史事件相對話。

的確,台灣,將過往與現在的社會進行相比,它確實存在極大的差異,甚至現今的生活經驗,很難讓一般人體會那些規定思想和操弄恐懼的新生訓導處所安排的「新生」生活,甚至連自己是否已經有「新生」的意識,都只能仰賴當權者的好惡。或許拋開自己的政治意識既定印象,試著一步一步地理解這段極權政治行諸於人們的過往經驗,乃至以開放心態願意接受更多的台灣歷史敘事,由「轉型正義」號召的新生動力,才有可能實際地發生。


 
圖6:曹欽榮先生與關渡國小童軍團合影。
圖6:曹欽榮先生與關渡國小童軍團合影。


撰者
劉祐誠│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生。來自不住在台中高鐵附近的烏日。希望用自己所學到的各項有趣想法,努力分享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