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回到原点的方法——戏剧学院2021春季公演《转大人》

教学工坊
2021-05-10

撰文/戏剧系  馀庭安


2021年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春季公演,由剧场艺术研究所潘品丰执导,演出当代美国剧作家乔丹・哈里森(Jordan Harrison)的剧作《转大人》(The Grown-up),于北艺大展演艺术中心戏剧厅演出。芝加哥剧院曾发表对乔丹・哈里森剧作的评论:「哈里森(Harrison)的戏剧作品像是经历一趟魔幻的惊奇旅程。迷人且扣人心弦,同时充满孩童般地纯真。」而此次《转大人》的戏剧演出,在情节架构大抵遵从原着的基础上,凸显此特点,更为观众带来新的诠释。

 
This is an image
《转大人》排练实况。10岁的KAI与爷爷奶奶对话。(摄影:赖睿骐)


难以重返的10岁

怎么去看待现在的自己、如何面临当下碰到的困境及抉择?当我们思考到这样的问题,常常会从「过去」去寻找答案。剧作家哈里森对于这个提问,以一篇剧本的篇幅来回应:如果有一个机会提前经历未来,你会想对现在的自己说些什么?在《转大人》中,哈里森投以逆向思考,反问人生若能提前经历未来所会发生的事情,我们将能怎样面对现在?然而,对应在一段宣传访谈影片里,导演潘品丰曾提到:『希望看到对于每一位观众来说在「转大人」的过程中,带给他们的会是什么?』、「我们如何看着别人的故事安慰自己;在过程中,如何用未来的自己,去祝福现在的自己?」

有趣的是,当理解到成长其实就是一条不可逆的道路,不论它从几岁开始,在如此沉重的命题下,导演和哈里森似乎拥有相似的默契。皆报以一个相对乐观的态度看待转大人这趟旅程的意义,即便它的过程注定是历尽艰辛。《转大人》将核心锁定于成长痛的过程及转化,聚焦在主角Kai经历过一段迷走的快转人生过后,在观众心里昇华的情感将会是什么。当这出戏的结尾,Anna突然地出现,对着哥哥说终于可以跟着她一起回到过去,心中不免产生怀疑,自己真的回得去吗?结束在这里,一反前半部时而逗趣、充满魔幻的童话风格。回到议题核心,引发观众思考存在的状态、审视长久以来面对生活的方式。

 
This is an image
《转大人》演出剧照。为青年时期的KAI和渔夫的对话场景。(摄影:牧童摄影)


非线性叙事呈现的记忆落差

一个人将近一辈子的时间跨度,在一天之内被跳转经历的感受会是什么?观众跟着Kai自10岁启程,借着从爷爷那里拿来的、能够穿越时空的水晶门把,游走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当中。观看时,我们看到Kai刚开始在穿越的当下,其实不会这么快去意识到自己已产生的变化。直到从日常的细节线索中,发现一样样事物的不对应,才开始对一切有所感知。引发Kai想回到「过去」的慾望,却发现继续使用门把,只会加剧他驶向未来的速度。每个阶段的他,都要再挣扎一遍——是否停留在此就好?促使他作出决定的每一层考量,对他来说都是很矛盾的心理过程。于我而言,像是将每个人生阶段的转变、所谓「转大人」的整体流程简化,做为整出戏主要的戏剧动作。

全剧采非线性叙事结构、与支线故事的交错,使这条非直线航行的人生旅途,变得如梦似幻,难以分辨什么幻象、什么是真实?在这错综的时间轴上,发生近八十年来,Kai将经历的几个人生重要事件:如结婚、获得终生成就奖、葬礼等场景。除了Kai的穿越旅程这条主线外,其中穿插着爷爷曾经说过渔夫的故事、和在某个记忆片段中,一位不起眼的小助理Rosie的呢喃。身处时空之旅中,Kai偶然发现这些种种竟然和他的人生有所重叠,这使他怀疑自己是否产生精神错乱。这同时探讨到的是记忆存在的特性。有时记得的不一定真实发生过,发生过的不一定都记得。从Kai到晚年时的精神状态失常可以见得,那时当他试图将生活碎片对应到那些所谓的人生重要事件时,本来在常人身上就有可能发生的状况,在其他剧里的旁观者的眼中,就形成了某种异常。观众时而跟着Kai的第一人称视角,经历他的经历、同样为他的困惑感到迷茫,时而透过其他角色跳脱,以旁观视角检视Kai的行动。观戏时像是在捡拾Kai的生命碎片那样,试图拼凑每个当下的他可能来自何方、即将去往哪个方向,以及现下的状态为何。


不同角色部门的运用

《转大人》中除了Kai(扮演者A,涂忠帆饰)和Anna(扮演者B,李咏诗饰)从头到尾分别由同一位扮演者饰演、贯穿全剧之外,其他如爷爷、奶奶、秘书Rosie、婚礼服务生、典礼主持人、牧师、渔夫、Mr.see等角色,都是Kai在不同阶段遇到的人们。不只是这些人物、包括其中一些场景、曾发生过的事件;有些或许是曾经真实出现在他的生命中,有些或许没有。剧中角色大致上按照哈里森在原着剧本里的安排,让扮演者C到F(分别由林思杰、陈珮欣、贺骏骐、官建蓁饰演)同时扮演多个角色。看似没有相干、出现在各个阶段的关键时刻,扮演Kai人生中遇到各式各样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各自代表着什么样的意义?那些和你产生交集,甚至对你造成一定影响的人,他们有没有一些共通性?像是出现在故事的开头的爷爷、穿插于故事中间的渔夫,每当Kai面临重大抉择时,都扮演如引导者的角色,皆对其往后的决定造成一定影响。而由于这些辅助角色出场的时间相较短、且呈现一人分饰多角的状况。看到这些角色不论在肢体上还是语言表达上,选择以风格化诠释,走向魔幻写实。纵然选择以滑稽的风格呈现,在观看演员诠释时却不会觉得过于刻板。可以看到这些材料,取自每个人物在日常的生活轨迹中,长期面对的是怎样的生活状态、当下面临到的困境是什么。


 
This is an image
《转大人》排练实况。老年时期的KAI与穿越时空来找他的妹妹ANNA。(摄影:牧童摄影)


如果再也无法回到原点:请记得保持初心

当Kai回到过去的渴望越迫切、脚步走得越远越快,对过去和未来的记忆就越模糊。迷失在成长的过程当中,10岁的他被迫提早长成现在的模样。可悲的是,在这个快转人生中,细节的省略让每一步踏起来的感觉变得飘忽,人生阶段的轮廓早已被淡化。或许到头来才发现,原来转变这件事,早在我们理解到自己成为怎样的人时,已然悄悄地发生。而「痛」的感觉,在迷失的路途上,成为Kai确认「存在」的唯一依循。就像是一张被重复蹂躏的白纸,每道折痕即使在被摊平过后,绝无可能全然地消失。演出里的一段台词:「人生的过程会有许多皱褶,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将它抚平,但那些无法抹灭的痕迹,则让我们更加多彩、独特。」则呼应哈里森所相信的永保初心,是给现在的自己最好的祝福。也是送给我们这个分裂的世代,最温柔的勉励。



-----------------------------------
照片由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粉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