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回到原點的方法——戲劇學院2021春季公演《轉大人》
教學工坊
2021-05-10
撰文/戲劇系 余庭安
2021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春季公演,由劇場藝術研究所潘品丰執導,演出當代美國劇作家喬丹・哈里森(Jordan Harrison)的劇作《轉大人》(The Grown-up),於北藝大展演藝術中心戲劇廳演出。芝加哥劇院曾發表對喬丹・哈里森劇作的評論:「哈里森(Harrison)的戲劇作品像是經歷一趟魔幻的驚奇旅程。迷人且扣人心弦,同時充滿孩童般地純真。」而此次《轉大人》的戲劇演出,在情節架構大抵遵從原著的基礎上,凸顯此特點,更為觀眾帶來新的詮釋。
《轉大人》排練實況。10歲的KAI與爺爺奶奶對話。(攝影:賴睿騏)
難以重返的10歲
怎麼去看待現在的自己、如何面臨當下碰到的困境及抉擇?當我們思考到這樣的問題,常常會從「過去」去尋找答案。劇作家哈里森對於這個提問,以一篇劇本的篇幅來回應:如果有一個機會提前經歷未來,你會想對現在的自己說些什麼?在《轉大人》中,哈里森投以逆向思考,反問人生若能提前經歷未來所會發生的事情,我們將能怎樣面對現在?然而,對應在一段宣傳訪談影片裡,導演潘品丰曾提到:『希望看到對於每一位觀眾來說在「轉大人」的過程中,帶給他們的會是什麼?』、「我們如何看著別人的故事安慰自己;在過程中,如何用未來的自己,去祝福現在的自己?」
有趣的是,當理解到成長其實就是一條不可逆的道路,不論它從幾歲開始,在如此沉重的命題下,導演和哈里森似乎擁有相似的默契。皆報以一個相對樂觀的態度看待轉大人這趟旅程的意義,即便它的過程注定是歷盡艱辛。《轉大人》將核心鎖定於成長痛的過程及轉化,聚焦在主角Kai經歷過一段迷走的快轉人生過後,在觀眾心裡昇華的情感將會是什麼。當這齣戲的結尾,Anna突然地出現,對著哥哥說終於可以跟著她一起回到過去,心中不免產生懷疑,自己真的回得去嗎?結束在這裡,一反前半部時而逗趣、充滿魔幻的童話風格。回到議題核心,引發觀眾思考存在的狀態、審視長久以來面對生活的方式。
《轉大人》演出劇照。為青年時期的KAI和漁夫的對話場景。(攝影:牧童攝影)
非線性敘事呈現的記憶落差
一個人將近一輩子的時間跨度,在一天之內被跳轉經歷的感受會是什麼?觀眾跟著Kai自10歲啟程,藉著從爺爺那裡拿來的、能夠穿越時空的水晶門把,遊走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當中。觀看時,我們看到Kai剛開始在穿越的當下,其實不會這麼快去意識到自己已產生的變化。直到從日常的細節線索中,發現一樣樣事物的不對應,才開始對一切有所感知。引發Kai想回到「過去」的慾望,卻發現繼續使用門把,只會加劇他駛向未來的速度。每個階段的他,都要再掙扎一遍——是否停留在此就好?促使他作出決定的每一層考量,對他來說都是很矛盾的心理過程。於我而言,像是將每個人生階段的轉變、所謂「轉大人」的整體流程簡化,做為整齣戲主要的戲劇動作。
全劇採非線性敘事結構、與支線故事的交錯,使這條非直線航行的人生旅途,變得如夢似幻,難以分辨什麼幻象、什麼是真實?在這錯綜的時間軸上,發生近八十年來,Kai將經歷的幾個人生重要事件:如結婚、獲得終生成就獎、葬禮等場景。除了Kai的穿越旅程這條主線外,其中穿插著爺爺曾經說過漁夫的故事、和在某個記憶片段中,一位不起眼的小助理Rosie的呢喃。身處時空之旅中,Kai偶然發現這些種種竟然和他的人生有所重疊,這使他懷疑自己是否產生精神錯亂。這同時探討到的是記憶存在的特性。有時記得的不一定真實發生過,發生過的不一定都記得。從Kai到晚年時的精神狀態失常可以見得,那時當他試圖將生活碎片對應到那些所謂的人生重要事件時,本來在常人身上就有可能發生的狀況,在其他劇裡的旁觀者的眼中,就形成了某種異常。觀眾時而跟著Kai的第一人稱視角,經歷他的經歷、同樣為他的困惑感到迷茫,時而透過其他角色跳脫,以旁觀視角檢視Kai的行動。觀戲時像是在撿拾Kai的生命碎片那樣,試圖拼湊每個當下的他可能來自何方、即將去往哪個方向,以及現下的狀態為何。
不同角色部門的運用
《轉大人》中除了Kai(扮演者A,涂忠帆飾)和Anna(扮演者B,李詠詩飾)從頭到尾分別由同一位扮演者飾演、貫穿全劇之外,其他如爺爺、奶奶、秘書Rosie、婚禮服務生、典禮主持人、牧師、漁夫、Mr.see等角色,都是Kai在不同階段遇到的人們。不只是這些人物、包括其中一些場景、曾發生過的事件;有些或許是曾經真實出現在他的生命中,有些或許沒有。劇中角色大致上按照哈里森在原著劇本裡的安排,讓扮演者C到F(分別由林思杰、陳珮欣、賀駿騏、官建蓁飾演)同時扮演多個角色。看似沒有相干、出現在各個階段的關鍵時刻,扮演Kai人生中遇到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人們。他們各自代表著什麼樣的意義?那些和你產生交集,甚至對你造成一定影響的人,他們有沒有一些共通性?像是出現在故事的開頭的爺爺、穿插於故事中間的漁夫,每當Kai面臨重大抉擇時,都扮演如引導者的角色,皆對其往後的決定造成一定影響。而由於這些輔助角色出場的時間相較短、且呈現一人分飾多角的狀況。看到這些角色不論在肢體上還是語言表達上,選擇以風格化詮釋,走向魔幻寫實。縱然選擇以滑稽的風格呈現,在觀看演員詮釋時卻不會覺得過於刻板。可以看到這些材料,取自每個人物在日常的生活軌跡中,長期面對的是怎樣的生活狀態、當下面臨到的困境是什麼。
《轉大人》排練實況。老年時期的KAI與穿越時空來找他的妹妹ANNA。(攝影:牧童攝影)
如果再也無法回到原點:請記得保持初心
當Kai回到過去的渴望越迫切、腳步走得越遠越快,對過去和未來的記憶就越模糊。迷失在成長的過程當中,10歲的他被迫提早長成現在的模樣。可悲的是,在這個快轉人生中,細節的省略讓每一步踏起來的感覺變得飄忽,人生階段的輪廓早已被淡化。或許到頭來才發現,原來轉變這件事,早在我們理解到自己成為怎樣的人時,已然悄悄地發生。而「痛」的感覺,在迷失的路途上,成為Kai確認「存在」的唯一依循。就像是一張被重複蹂躪的白紙,每道摺痕即使在被攤平過後,絕無可能全然地消失。演出裡的一段台詞:「人生的過程會有許多皺褶,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將它撫平,但那些無法抹滅的痕跡,則讓我們更加多彩、獨特。」則呼應哈里森所相信的永保初心,是給現在的自己最好的祝福。也是送給我們這個分裂的世代,最溫柔的勉勵。
-----------------------------------
照片由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粉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