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弃理解与意义,感受不可名状之痛──《渴求》

教学工坊
2020-08-10

撰文/剧场艺术创作研究所  苏慧敏

 
2020年7月3日至5日,剧场艺术创作研究所「导演四」暨剧场设计硕士班「灯光设计专题研讨二」联合呈现《渴求》(Crave),由导演陈立婷、灯光设计吴岳翰领衔制作,于戏剧系T305姚一苇剧场演出。
 
《渴求》为英国当代剧作家莎拉.肯恩(Sarah Kane)的剧作。有别于大部分的剧本,《渴求》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戏剧行动与人物冲突。剧中角色时而似是各说各话,时而又似是互相对话。角色的台词在第一人称自我阐述、第三人称叙事描述之间来回切换,台词并不连贯。演出开始后,观众很快地就会发现无法完全理解台词之间的关联与意义。切割台词、抹去上下文的关联性、省略描述事件细节等,这些导致情节支离破碎的举动,显然是剧作家刻意为之。借此迫使观众舍弃理解剧情、放弃追寻语言所代表的意义,转而去感受潜藏在意义底下的慾望、创伤与迷茫,并直视个人对于暴力、性与慾望的渴求。
 
在原着剧本中,剧作家没有设定任何场景,鲜少有舞台指示,仅以台词建构起整个剧本。剧中有四个角色,但剧本里并未指定角色的年龄与性别,甚至没有为角色取名,仅以不同的英文字母区分四个角色。剧本对于角色设定的着墨甚少,只有台词里暗示性地描绘角色过去的遭遇。虽然有四个角色,但是在台词上并未作出区分,甚至完全舍弃台词的个人化,转而寻求语言的音乐性与韵律感。因此,虽然《渴求》有四个角色,但却像是源自单一人物,只是被分成了四个声部。然而,这并非意味着角色建立不足,抑或是剧作家不擅于撰写人物对白,而是刻意维持文本的暧昧性与开放性,使剧作的诠释拥有更多可能性,也将更多的话语留白给观众。
 
 
This is an image
图一 剧本如同诗一般,对话并不连贯。(摄影:达悟)
 
 
虽然剧作家并未指定角色的性别,但《渴求》于1998年首次发表读剧演,所采用的演员为一对中年男女与一对青年男女,此后,《渴求》的演出多为两男两女合为常见。透过对性别的刻板印象,以及性与暴力充斥的台词共构,即使只有少数的线索,观众也可推测出施暴者与受害者的位置。此次演出,导演颠复过以男女的搭配组合,选择以四位生理女性演员诠释;具有阳刚特质1的女性演员,与剧中其他具有阴柔特质的女性角色形成对照,呈现出女性的不同特质与样貌。
 
而这使得全剧更聚焦在女性群体上。对照现实中,女性的性慾在过去长时间里遭受压抑与污名化,直至今日「荡妇羞辱2」(slut shaming)的现象仍然存在于社会中,此时的「渴求」显然是将女性的性慾从长久以来的枷锁中解脱的渴望。在剧中,角色之间毫不避讳于谈论性,甚至是呈现自慰的画面。除此之外,导演也在剧中加入女性同性行为与BDSM3的元素,使剧中呈现的性也包含了性少数群体的性。这也使得剧中的一句:「你是女同性恋吗?」更多了几分刺探、揭露慾望的耐人寻味。不论是女性或者性少数,都指向了被抑制、质疑的慾望。性爱与高潮的场面犹如一颗直球,砸向观众的保守思想,挑战传统对于性的蒙昧忌讳。除了解开压抑女性性慾的枷锁,也欲使观众正视性少数的性权。
 
 
This is an image
图二 以直接的情慾场景,揭露长期女性的性慾枷锁。(摄影:达悟)
 
 
性慾的压抑与解放是本剧的切入点之一,然而却并无提及压抑是如何形成,仅是呈现了角色的痛苦。角色在观众面前嘶吼咆哮,呢喃自语,互相依偎,却又在下一秒推开彼此。他们彷彿处在一种困境里,无法逃离也无法挣脱,这种恐惧并不只是与性相关,而是与个人的生命相关。笔者认为,《渴求》最终叩问的是个人如何面对生命中永无止境的失落。在心中所求与求而不得之间来回摆荡,最终事与愿违、失落颓丧,这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有过的经验。
 
 
This is an image
图三 内里的彩色服饰象征着角色不再压抑自身慾望。(摄影:达悟)


 
《渴求》打破传统镜框式舞台,善用在实验剧场演出的特性,将观众席穿插于舞台间,大幅缩短观众与演员的距离,使观众直接地受角色的情绪张力。而导演更借重视觉效果,呈现人们对慾望的渴求、压抑、释放,到失落的历程:随着演出进行,演员们穿着的普通外衣逐渐剥离,露出内里的色彩斑斓;在戏剧的末尾处,演员将丝线围绕整个演出空间,也缠绕于自己的身上。这似乎意味着他们从未真正脱离一切的桎梏,或是他们逃脱了,但又再次作茧自缚,为自己重新上了一道枷锁。而身坐其中的观众,和角色有着相同处境──我们都活在茧中,难以脱离,而很可能,我们就是束缚自己的人。
 
 
This is an image
图四 丝线缠绕着舞台,角色与观众一同受缚于其中。(摄影:达悟)
 
 
在演出的最后,四名演员坐在高台上,他们看着远方,说出最后一句台词「快乐而自由。」所有喧嚣归于平静,所有苦难在这一刻终止,同时也迎来了结束。这似乎暗示着生命苦难的终结,唯有伴随个人生命的结束,唯有死亡能带来救赎。剧作家对于生命抱持的悲观态度,也在其真实人生中展现:发表《渴求》不到一年后,莎拉.肯恩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又或许,这也是她对生命的体悟。《渴求》展现的是痛苦本身,这种痛苦无法被文字描绘,亦无法为语言所承载。观众不需理解、解读任何语言意义与因果关系,只需将个人的生命经验置入其中,感受不可名状的疼痛。
 
 
This is an image
图五 《渴求》所呈现的是无法被语言形容的失落与苦痛。(摄影:达悟)


 

注释一:阳刚特质(masculinity)与阴柔特质(femininity),意指主流社会基于对不同性别的期望,借由文化与社会机制所形塑的性别特质,例如:生理男性被要求成为「男子汉」,生理女性则必须有「女人味」。

注释二:BDSM,意指透过特定行为取得性愉悦,是一种性实践的方式。全名为「Bondage & Discipline(綑绑与调教)、Dominance & Submission(支配与臣服)、Sadism & Masochism(施虐与受虐)」。

注释三:荡妇羞辱(slut shaming),意指将人贴上淫荡、荡妇的标籤,使其为自己的慾望与行为感到羞愧,借此达到羞辱的效果,尤以女性受影响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