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如何重新记忆一位剧场巨擘:X VOICE——姚一苇先生百年冥诞特展

教学工坊
2023-01-10

文/李嘉瑾
 

2022年是姚一苇先生──台湾现代戏剧创作与美学研究先驱──的百年冥诞。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为了纪念这位为戏剧界贡献良多的前辈,举办系列活动「Reboot.重新开始」,其中包含搬演姚一苇老师的剧作《申生》、举办「姚一苇剧本奖」征件活动、「2022一苇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本文想为您介绍的,为此次纪念活动完美收尾的《X VOICE──姚一苇先生百年冥诞特展》(以下简称《X VOICE》特展)。
 

《X VOICE》特展展于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图书馆一二楼,共由两大方向组成:一部分是将姚一苇老师的多元面向,结合他的剧作象征来介绍;一部分则邀请年轻剧场创作者,以姚一苇老师的文件为创作素材,加入当代视角。两大方向的作品是以剧作主题为连结,交错展览,而非区分为两大展区或空间,也因此观众观展时,会有多重声音交叠的体感。时而是姚一苇老师的声音──姚一苇老师昔日影像资料被循环播放,文献资料回顾,或是剧作搬演的剧照与节目册;时而是年轻艺术家的声音──五组剧场创作者与团队运用趣味或新颖的手法,再现姚一苇老师与其作品。
 

首先进入的是《一口箱子》展区。观众在此区可见姚一苇老师颠沛流离的人生大事纪。在他的有生之年,经历战乱,辗转来台,又遇白色恐怖,政府高压统治,时代氛围压抑,无法安稳。展物「手提行李箱」内装载姚老师的许多手稿,从他对人生的体悟到剧作的草稿都有,就像他多次被迫迁移,在无法预期的移动中,能带走的只有非物质的精神世界。
 

《碾玉观音》展区则取姚一苇老师同名剧作为题,由数码修复的电影《玉观音》,以及年轻的艺术团队「书写公厂」创作的《主角们被赋予了太繁复的人性因而他们的个性相对地被泯没》所组成。
 

 

图1、书写公厂《主角们被赋予了太繁复的人性因而他们的个性相对地被泯没》作品(摄影:李嘉瑾)

图1、书写公厂《主角们被赋予了太繁复的人性因而他们的个性相对地被泯没》作品(摄影:李嘉瑾)

 

在《碾玉观音》展区,「书写公厂」立了一座身上挂满耳机的玉观音神台,耳机是用来提供观众聆听预录音档。华丽的作品名称「主角们被赋予了太繁复的人性因而他们的个性相对地被泯没」其实是取自《碾玉观音》当年剧评中的一句话。观众戴上耳机,借着一旁展板许多如心理测验的提问,比如「你觉得自己被某种角色困住吗?」或「你会将自己定义成某种创作的人吗?」等等,接续提问之后的「是」与「否」岔路,最后截在姚一苇老师的剧作角色与一个收听孔。或独白,或对话,或窃声私语,或狂妄喊叫。从展板说明可以推测,音档播放的是从姚一苇老师剧作角色发展而来的文本。有趣的是,笔者以为能在经历「心理测验」的提问与分类之后,得到一个相对明确的答案。不过,由于所聆听的音档都是预录的,所以当观众插入耳机时,音讯也播放一阵子,或已经接近音档结尾,以致于笔者难以纯粹从刚才「是」或「否」的选项中,理解到与目前所听音档的关联为何,或是与作品名称的关联为何。
 

此外,《碾玉观音》展区的一大亮点,是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提供的数码修复电影《玉观音》。该电影改编自姚一苇老师剧作《碾玉观音》,由在华语电影圈有「台湾电影教父」之称的李行导演执导,1969年更获得第十五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蓝祖蔚董事长在开幕式提及,该电影在时代氛围压抑的环境下拍摄,甚至还出现原导演捲入政治事件,在拍摄现场遭人掳走一事。蓝祖蔚董事长还提到,每当李行导演和他谈起此电影,眼神总是怅然,对眼见工作同仁被掳走,自责自己无法及时拦阻,却也无能为力。尚未得知这则关于电影的背景知识前,笔者仅仅佩服数码修复效果极佳。然而,这部谈论爱情因封建时代思想而坎坷的电影,将它放进蓝祖蔚董事所说的台湾历史脉络中,就会发现其批判力道之强。笔者若作为当时这部电影的观众,想必体悟也会更复杂与纠结。
 

 

图2、数码修复电影《玉观音》观影区(摄影:李嘉瑾)

图2、数码修复电影《玉观音》观影区(摄影:李嘉瑾)

 

相较于俐落宽敞、多开放空间的一楼,二楼展区则显得私密昏暗。策展人王嘉明在开幕式提到,阅读越多姚一苇老师的文献资料,越能看见这位先辈的「生猛狠劲」,脑子运转的速度之快,手脚的执行能力之高。教学严谨,笔耕不辍,并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以戏剧创作作为反叛,突破现实对思想的压抑与禁锢。这份精神至今仍显得可贵,也是本次特展最想传承的。因此,《X VOICE》特展二楼结合「剧场后台」的概念,展物多以姚一苇老师更私人的录像,或是平时爱读的手边书为重。剧场后台通常隐身于演出舞台之后,空间不能太明亮以影响演出,也因此灯的光区无法大范围,多小型LED灯来引路。此外,展板也可见「后台」特色,平价板材、赤裸、未经装饰。板上贴着多张《X VOICE》特展平面设计图表,就像一张张剧场设计人员用来沟通的文件。观众穿梭剧场后台,一窥教书、做研究、创作、办实验剧展的姚一苇老师,其脑内如何运转。
 

 

图3、《X VOICE》特展二楼展览一角(摄影:李嘉瑾)

图3、《X VOICE》特展二楼展览一角(摄影:李嘉瑾)

 

诚如前述所说,《X VOICE》特展的第二部分则邀请年轻的剧场创作者,包含李铭宸、明日和合制作所、马维元、书写公厂与郑先喻,重新梳理姚一苇老师的作品或相关文件,与其展开一场跨时空对话。其中,最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一苇Line人生》与《一苇卡拉OK读剧室》互动性和趣味性兼顾的作品。
 

「明日和合制作所」爬梳姚一苇老师写于1984至1989年《说人生》一书中的十八篇散文,并结合聊天机器人技术,创造姚一苇老师在通讯软件上的「还魂」现象──观众只要透过QR Code进入聊天室,聊天机器人便会根据观众输入的关键字,从姚一苇老师《说人生》一书中,选出最相关的篇章回应,一来一往,就像姚一苇老师正回复观众此一题目。
 

 

图4、左为明日和合制作所《一苇Line人生》展区门口;右为《一苇Line人生》具体使用情况(摄影:李嘉瑾)

图4、左为明日和合制作所《一苇Line人生》展区门口;右为《一苇Line人生》具体使用情况(摄影:李嘉瑾)

 

而《一苇卡拉OK读剧室》以KTV包厢作为包装,柔软的暗色沙发,低矮的茶几上放着麦克风与点歌本,包厢内闪烁七彩的DISCO灯,隔音墙上张贴姚一苇老师剧作被搬演的大幅海报。姚一苇老师的七个剧作化作一首首歌曲,观众「点歌」,随演唱速度稳定换色的MV字幕转变为剧中台词,而和观众对戏的是许多剧场知名演员,如王琄、谢盈萱、馀佩真、朱芷莹、锺欣凌、陈以恩、简嫚书、莫子仪、高英轩、竺定谊、罗北安、杨迦恩、黄健玮、施名帅等人。
 

这作品打破了笔者对于读剧演出的想像。在笔者过去观赏读剧演出的经验中,剧场技术相关的设计则为其次,演出多着重在声音演出与剧本台词,而且非常仰赖观众的想像力,来建构演员朗读剧本的舞台指示或台词所提及的动作与环境,也因此观众与表演者的角色分野明确。不过,以KTV包厢为主题的《一苇卡拉OK读剧室》却模糊了演出者与观众的界线,而具一定表演性与娱乐性。以笔者去KTV消费的经验为例,与朋友通常身兼观众与表演者,轮番上阵唱歌,也可能因歌曲特质发生合唱、对唱、卡歌或帮彼此点歌的情况。并且,到KTV唱歌仍有对于整段体验的结构铺排──开场多点选High歌,提高场面热度,让参与者破冰,而包厢时限逼近时,以金曲串烧作结,回顾多首经典歌曲,拖延包厢时间。这作品让笔者不禁思考,是否有一种表演,观众与演出者的界线不再清晰,而其文本以短影片的体感时长为框架,兼具一定表演性与娱乐效果呢?这是此次《一苇卡拉OK读剧室》带给笔者的启发。
 

 

图5、《一苇卡拉OK读剧室》展区入口(摄影:李嘉瑾)

图5、《一苇卡拉OK读剧室》展区入口(摄影:李嘉瑾)

 

关于《X VOICE》特展的最后一特点是「永续使用」概念。特展与山峸制作设计合作,大型展台将作为日后戏剧排练空间或是演出的舞台,而展板与相关工具将被重新设计。展览结束后该怎么使用,这点也纳入考量,而非只在乎展期作用。将这项巧思扩大到如何记忆姚一苇老师,就如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王世信院长在开幕式所说的,「这是一场进行中的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