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寻根、复返——站在岔路交界处的英雄

跨域创新课程
2023-06-10

文/林仟祐
 

学期:111-2
课程名称:艺术鑑赏(传统音乐)
授课教师:魏心怡助理教授
开课单位:通识教育中心

 


以传统音乐作为核心,我们在短短16周内进行了一趟自我追寻之旅。接触了近十位不同出身背景及领域的音乐家与教育者,不可思议地,他们都经验过一卷卷奇幻的生命诗篇。这些故事并不会落入俗套,也不是心灵鸡汤,反而由各种荒谬、幽默、惊悚、温馨、意想不到的契机紧紧相扣形成。此外,借由亲身体验乐器的操作,了解其中的技巧性与难处后,我们不但开始被音乐家的智识、技巧、气质给感染,比起平面单一的纸上教育,在这里我们更得到了「想进一步了解」此音乐领域的冲动,而我认为这便是这趟旅程的珍贵之处。
 

这趟自我追寻旅程带给我某种冲击。在这以前,「传统」音乐在我的认知中彷彿被挂上「旧」的标籤,且相较于我擅长的、主流的古典西洋编制交响乐器而言,传统音乐的知识与经验似乎不这么广为人知。但在课程之中,我感受到传统音乐领域极高的包容度、丰富与弹性。有趣的是,这些各据一方的传统,有时也会因为乐器的种族起源而争论不休。例如,在介绍到中国琵琶的前身时,伊朗音乐的Mona老师提起了Oud,西塔琴老师金光亮平却反提出西塔琴的说法,赤裸裸呈现乐器起源众说纷纭的现况。不过,也有乐器们彼此和乐融融的合作案例,像是来自蒙古Ariunkhishig Ulziisaikhan老师,在介绍东亚地区「筝」的各种演变、各别曲式的特征,以及她本人与其他领域乐手合作的影片以后,直接使用了中国的古筝来呈现先前说明的蒙古传统乐曲。
 

第二层的冲击则是被有血有肉的「信念」所触发。举例来说,第七周被邀请至此的日籍印度西塔琴老师金光亮平,其生命故事最为触动我,使我从中看到了自己的根。这一切得从他那拥有独特世界观,总是在世界角落流浪的母亲说起,她总是告诉他:「你总有一天要到印度的,那是一个我爱的地方」,即使居于日本,母亲却用印度的用餐习惯、生活价值观来教育金光亮平,甚至因为她收藏的一把西塔琴,成为他只身前往印度拜师求学的契机,影响了人生际遇。由于我所受到的教育与他有些相似,从小脑海里也同样浮着对于异国、某种模糊却又确实存在的召唤,因此十分有共感。此外,金光亮平老师更使我深切体会到,如果下定决心要做好一件事,就要使出100%的全力!纵使已经有很高的演奏水准,他至今仍坚持与世界闻名的西塔琴大师Shujaat Khan学琴,不仅得服从细琐的师徒规矩,身心皆历经过一番折磨,他还决心打掉所有的基础,使每个细节都完全复制于大师。我从老师那温柔坚定,却又隐隐烁光的眼神中就能感受到,原来那最终得到的音乐,是以生命刻上的呀。我们一边沉浸在老师弹奏的西塔琴声中,同时也体会到了传统音乐传承的不易。
 

 

图1、演奏西塔琴的金光亮平老师讲解琵琶的名词起源

图1、演奏西塔琴的金光亮平老师讲解琵琶的名词起源

 

英雄之旅,是以声音聆听作为启程。沛元老师——一位声音疗癒师,为我们现场演奏手碟、颂钵等乐器,那有些清脆,有些嗡嗡残响的沉静声响令人感到十分平静。而印象深刻的是现场的「呼麦」示范演奏,因为曾听说这项人声乐器非常难学习,没想到竟有机会能亲耳听到呢。对于每种乐器,同学们回馈都是:「现场的感受完全不一样!」我想,那是一种「体验」的珍贵吧,现今网络资源丰富,我们借由萤幕、音响等媒介所接收到的,其实都只是第二手的经验,但当乐器在距离自己不到两公尺之处演奏时,那种空气直接振动至耳膜的质感是完全不同的。
 

接着,我们随心怡老师学习吟唱了几首藏文歌曲后,在隔周移地教学来到了位于青田街巷弄中的蒙藏文化馆,馆内收藏丰富,服饰、乐器、祭祀图腾与用品等十分齐全。其中还有用以转经文的滚轮,动力来源不仅有最传统的手转,甚至在现代延伸出太阳能作为动力来源,十分有趣。走出馆外,难以想像在人车来往不绝的台北市街道旁,竟有如此特殊文化的一方天地。或许我们借由蒙藏族群在异乡的「离散」,其实也意识到了这块土地上存在着比想像中还更丰富的文化,并且开始反观我们自己的「根」又在何处。
 

对于在台湾这块土地上的多数人们「生命的根与音乐之连结为何」的启发,我想接下来的两堂课程最能作为代表了。首先是心怡老师借由史料文本、古伦美亚唱片纪录片等方式,向我们介绍大稻埕移地教学的前备知识。老师以「日治时期真的是受压迫而完全死气沉沉的年代吗?」这样的疑问作为开端,除了举历史文献中邓雨贤等优秀的音乐家以外,其中最使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纯纯爱爱的故事了。在公视制播的古伦美亚纪录片中,我们跟随蒐集黑胶唱片的李坤城先生一同回到当时纯纯爱爱所属的店家,访问当时的店员以及爱爱阿嬷本人。那是多么丰富且摩登的回忆呀,我感觉这些老唱片留下的不仅是音乐,更留下了这些阿公阿嬷的青春,以及一个现今我们不易看见的,初受西方文化洗礼、充满想像和青春活力的台湾社会。此外,老师更邀请到来自泰雅族部落的碧斯蔚 梓佑老师。老师用非常幽默爽朗的方式向我们介绍泰雅族传统的人声歌唱,课堂间充满吐槽和笑声。最后我们在鹭鸶草原上,还被老师要求光着脚和牛儿一起度过了个很Chill的上午。对我来说,在台湾的原住民族与汉人、客家等等传统音乐就像是气根,至今仍然和我们一起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持续吸收养分并发展着。
 

然而,不仅仅是吸收知识与观赏演出的「Input」,我认为这趟旅途充满了实作的「Output」可能性。在Mona老师把Daf鼓交至我们手上,并且手把手教学那低音、高音与响铃的把位,我们根本不会惊叹于音乐家究竟是如何一边托住沉重的鼓,一边极为轻巧的让手指在上头游走的。Daf鼓外表看似简单,其实施力点极难掌握,如果没有经验过,我们怎么会明白其中的难处,进而拥有鑑赏的品味呢?在另一周,老师介绍了韩国四物的的乐器属性,也让我们实际操作大金、小金、鼓以及杖鼓,以考验我们的双手协调程度。除此之外更教我认识四物音乐特殊的井间谱等技法,并且分组发表创作,在全班面前实际演出自己谱写的乐器节奏。有趣的是在听完上组的发表后,我们这组灵机一动将四人的节奏折成四等分,将Solo的部分以接龙的方式轮替,其他人则负责顽固伴奏。结果意外地效果蛮好,也被老师称讚很有巧思,更使我对四物音乐更有了连结感。

 

图2、我们围坐着,向Mona老师学习波斯鼓的演奏方法

图2、我们围坐着,向Mona老师学习Daf鼓的演奏方法

 

传统音乐就像是人类历史脉络中一处极深的洞穴,所有生命都被容纳在内,因此这样的世界观是庞大而繁复的,而非单一的时间线推进,而是交缠、并置,从各个生命个体切入,充满主观的思想解释。而这趟旅程又为何被称为英雄之旅呢?我想,英雄代表了我们肯于直面自己曾经的、现在的慾望,回头问「我是谁」、「我从何而来」以及「我要去哪里」。在近十几位前辈们的分享中,我理解到他们的特别之处,即是选择更进一步的付出行动,并且借由音乐不断去辨认这些事物与疑问。就像是,来自日本的三线音乐家,曾健裕老师原本是在名古屋读书的大学生,在对于人生很迷茫之际,受到三线演奏乐曲〈泪光闪闪〉的感动,便因此决定到冲绳拜师从头学习,走出完全意想不到的人生路途。并且老师现在不仅有在创作,还远赴来台湾居酒屋等各处巡回表演,十分有人气呢。
 

 

图3、正在演奏三味线的曾健裕老师。置于地上的则是将要予我们实际操作的乐器

图3、正在演奏三线的曾健裕老师。置于地上的则是将要予我们实际操作的乐器

 

最后,必须提到此趟旅程的主导者——魏心怡老师。老师丰富刺激的生命历程也使我反思,是否不要将自己侷限于眼前的选择中,而是应该尝试跨出舒适圈,多增加生命经验,也许在过程中会发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心怡老师在课程的尾声中,示范了印度传统舞蹈的各种手势如莲花指、蜜蜂环飞、象神姿态……等,并介绍其代表的文化、宗教人物等意象。当手势搭配上节奏后,我们便跟着她吟唱并尝试比划,老师一个人却突然开始翩翩起舞。看着老师的背影,我们惊叹于整趟旅程中所有分享者对于音乐的热爱与专注,原来早已与他们的生命与身体融合为一。
 

旅程末了,要「复返」至何处呢?我们是站在岔路交界处的英雄,如伫于佛罗斯特《未行之路》诗作的场景中。不要害怕,不要后悔,应该遵循的是此时此刻的声音,纵使常常迷失在整片的静默中,总是会有一段熟悉的旋律随着时间缓缓浮出,无论是西塔琴、是Daf鼓、是纯纯爱爱的歌声还是来自泰雅族部落的合唱,那都可以是属于我们的传统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