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散、尋根、復返——站在岔路交界處的英雄

跨域創新課程
2023-06-10

文/林仟祐
 

學期:111-2
課程名稱:藝術鑑賞(傳統音樂)
授課教師:魏心怡助理教授
開課單位:通識教育中心

 


以傳統音樂作為核心,我們在短短16週內進行了一趟自我追尋之旅。接觸了近十位不同出身背景及領域的音樂家與教育者,不可思議地,他們都經驗過一卷卷奇幻的生命詩篇。這些故事並不會落入俗套,也不是心靈雞湯,反而由各種荒謬、幽默、驚悚、溫馨、意想不到的契機緊緊相扣形成。此外,藉由親身體驗樂器的操作,了解其中的技巧性與難處後,我們不但開始被音樂家的智識、技巧、氣質給感染,比起平面單一的紙上教育,在這裡我們更得到了「想進一步了解」此音樂領域的衝動,而我認為這便是這趟旅程的珍貴之處。
 

這趟自我追尋旅程帶給我某種衝擊。在這以前,「傳統」音樂在我的認知中彷彿被掛上「舊」的標籤,且相較於我擅長的、主流的古典西洋編制交響樂器而言,傳統音樂的知識與經驗似乎不這麼廣為人知。但在課程之中,我感受到傳統音樂領域極高的包容度、豐富與彈性。有趣的是,這些各據一方的傳統,有時也會因為樂器的種族起源而爭論不休。例如,在介紹到中國琵琶的前身時,伊朗音樂的Mona老師提起了Oud,西塔琴老師金光亮平卻反提出西塔琴的說法,赤裸裸呈現樂器起源眾說紛紜的現況。不過,也有樂器們彼此和樂融融的合作案例,像是來自蒙古Ariunkhishig Ulziisaikhan老師,在介紹東亞地區「箏」的各種演變、各別曲式的特徵,以及她本人與其他領域樂手合作的影片以後,直接使用了中國的古箏來呈現先前說明的蒙古傳統樂曲。
 

第二層的衝擊則是被有血有肉的「信念」所觸發。舉例來說,第七週被邀請至此的日籍印度西塔琴老師金光亮平,其生命故事最為觸動我,使我從中看到了自己的根。這一切得從他那擁有獨特世界觀,總是在世界角落流浪的母親說起,她總是告訴他:「你總有一天要到印度的,那是一個我愛的地方」,即使居於日本,母親卻用印度的用餐習慣、生活價值觀來教育金光亮平,甚至因為她收藏的一把西塔琴,成為他隻身前往印度拜師求學的契機,影響了人生際遇。由於我所受到的教育與他有些相似,從小腦海裡也同樣浮著對於異國、某種模糊卻又確實存在的召喚,因此十分有共感。此外,金光亮平老師更使我深切體會到,如果下定決心要做好一件事,就要使出100%的全力!縱使已經有很高的演奏水準,他至今仍堅持與世界聞名的西塔琴大師Shujaat Khan學琴,不僅得服從細瑣的師徒規矩,身心皆歷經過一番折磨,他還決心打掉所有的基礎,使每個細節都完全複製於大師。我從老師那溫柔堅定,卻又隱隱爍光的眼神中就能感受到,原來那最終得到的音樂,是以生命刻上的呀。我們一邊沉浸在老師彈奏的西塔琴聲中,同時也體會到了傳統音樂傳承的不易。
 

 

圖1、演奏西塔琴的金光亮平老師講解琵琶的名詞起源

圖1、演奏西塔琴的金光亮平老師講解琵琶的名詞起源

 

英雄之旅,是以聲音聆聽作為啟程。沛元老師——一位聲音療癒師,為我們現場演奏手碟、頌缽等樂器,那有些清脆,有些嗡嗡殘響的沉靜聲響令人感到十分平靜。而印象深刻的是現場的「呼麥」示範演奏,因為曾聽說這項人聲樂器非常難學習,沒想到竟有機會能親耳聽到呢。對於每種樂器,同學們回饋都是:「現場的感受完全不一樣!」我想,那是一種「體驗」的珍貴吧,現今網路資源豐富,我們藉由螢幕、音響等媒介所接收到的,其實都只是第二手的經驗,但當樂器在距離自己不到兩公尺之處演奏時,那種空氣直接振動至耳膜的質感是完全不同的。
 

接著,我們隨心怡老師學習吟唱了幾首藏文歌曲後,在隔週移地教學來到了位於青田街巷弄中的蒙藏文化館,館內收藏豐富,服飾、樂器、祭祀圖騰與用品等十分齊全。其中還有用以轉經文的滾輪,動力來源不僅有最傳統的手轉,甚至在現代延伸出太陽能作為動力來源,十分有趣。走出館外,難以想像在人車來往不絕的臺北市街道旁,竟有如此特殊文化的一方天地。或許我們藉由蒙藏族群在異鄉的「離散」,其實也意識到了這塊土地上存在著比想像中還更豐富的文化,並且開始反觀我們自己的「根」又在何處。
 

對於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多數人們「生命的根與音樂之連結為何」的啟發,我想接下來的兩堂課程最能作為代表了。首先是心怡老師藉由史料文本、古倫美亞唱片紀錄片等方式,向我們介紹大稻埕移地教學的前備知識。老師以「日治時期真的是受壓迫而完全死氣沉沉的年代嗎?」這樣的疑問作為開端,除了舉歷史文獻中鄧雨賢等優秀的音樂家以外,其中最使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純純愛愛的故事了。在公視製播的古倫美亞紀錄片中,我們跟隨蒐集黑膠唱片的李坤城先生一同回到當時純純愛愛所屬的店家,訪問當時的店員以及愛愛阿嬤本人。那是多麼豐富且摩登的回憶呀,我感覺這些老唱片留下的不僅是音樂,更留下了這些阿公阿嬤的青春,以及一個現今我們不易看見的,初受西方文化洗禮、充滿想像和青春活力的臺灣社會。此外,老師更邀請到來自泰雅族部落的碧斯蔚 梓佑老師。老師用非常幽默爽朗的方式向我們介紹泰雅族傳統的人聲歌唱,課堂間充滿吐槽和笑聲。最後我們在鷺鷥草原上,還被老師要求光著腳和牛兒一起度過了個很Chill的上午。對我來說,在臺灣的原住民族與漢人、客家等等傳統音樂就像是氣根,至今仍然和我們一起呼吸著同樣的空氣,持續吸收養分並發展著。
 

然而,不僅僅是吸收知識與觀賞演出的「Input」,我認為這趟旅途充滿了實作的「Output」可能性。在Mona老師把Daf鼓交至我們手上,並且手把手教學那低音、高音與響鈴的把位,我們根本不會驚嘆於音樂家究竟是如何一邊托住沉重的鼓,一邊極為輕巧的讓手指在上頭遊走的。Daf鼓外表看似簡單,其實施力點極難掌握,如果沒有經驗過,我們怎麼會明白其中的難處,進而擁有鑑賞的品味呢?在另一週,老師介紹了韓國四物的的樂器屬性,也讓我們實際操作大金、小金、鼓以及杖鼓,以考驗我們的雙手協調程度。除此之外更教我認識四物音樂特殊的井間譜等技法,並且分組發表創作,在全班面前實際演出自己譜寫的樂器節奏。有趣的是在聽完上組的發表後,我們這組靈機一動將四人的節奏折成四等分,將Solo的部分以接龍的方式輪替,其他人則負責頑固伴奏。結果意外地效果蠻好,也被老師稱讚很有巧思,更使我對四物音樂更有了連結感。

 

圖2、我們圍坐著,向Mona老師學習波斯鼓的演奏方法

圖2、我們圍坐著,向Mona老師學習Daf鼓的演奏方法

 

傳統音樂就像是人類歷史脈絡中一處極深的洞穴,所有生命都被容納在內,因此這樣的世界觀是龐大而繁複的,而非單一的時間線推進,而是交纏、並置,從各個生命個體切入,充滿主觀的思想解釋。而這趟旅程又為何被稱為英雄之旅呢?我想,英雄代表了我們肯於直面自己曾經的、現在的慾望,回頭問「我是誰」、「我從何而來」以及「我要去哪裡」。在近十幾位前輩們的分享中,我理解到他們的特別之處,即是選擇更進一步的付出行動,並且藉由音樂不斷去辨認這些事物與疑問。就像是,來自日本的三線音樂家,曾健裕老師原本是在名古屋讀書的大學生,在對於人生很迷茫之際,受到三線演奏樂曲〈淚光閃閃〉的感動,便因此決定到沖繩拜師從頭學習,走出完全意想不到的人生路途。並且老師現在不僅有在創作,還遠赴來台灣居酒屋等各處巡迴表演,十分有人氣呢。
 

 

圖3、正在演奏三味線的曾健裕老師。置於地上的則是將要予我們實際操作的樂器

圖3、正在演奏三線的曾健裕老師。置於地上的則是將要予我們實際操作的樂器

 

最後,必須提到此趟旅程的主導者——魏心怡老師。老師豐富刺激的生命歷程也使我反思,是否不要將自己侷限於眼前的選擇中,而是應該嘗試跨出舒適圈,多增加生命經驗,也許在過程中會發現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心怡老師在課程的尾聲中,示範了印度傳統舞蹈的各種手勢如蓮花指、蜜蜂環飛、象神姿態……等,並介紹其代表的文化、宗教人物等意象。當手勢搭配上節奏後,我們便跟著她吟唱並嘗試比劃,老師一個人卻突然開始翩翩起舞。看著老師的背影,我們驚嘆於整趟旅程中所有分享者對於音樂的熱愛與專注,原來早已與他們的生命與身體融合為一。
 

旅程末了,要「復返」至何處呢?我們是站在岔路交界處的英雄,如佇於佛羅斯特《未行之路》詩作的場景中。不要害怕,不要後悔,應該遵循的是此時此刻的聲音,縱使常常迷失在整片的靜默中,總是會有一段熟悉的旋律隨著時間緩緩浮出,無論是西塔琴、是Daf鼓、是純純愛愛的歌聲還是來自泰雅族部落的合唱,那都可以是屬於我們的傳統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