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教育现场的教学相长:专访109学年度年度教学杰出教师──何晓玫教授

看板人物
2022-04-10

撰文/剧场艺术创作研究所 周品嘉
 

 

 

何晓玫老师在舞蹈领域付出大量心力,于教育现场深耕多年,积极参与行政事务,并获得「109学年度年度教学杰出教师」;在舞蹈创作上亦成果丰硕,于2010年创立「何晓玫MeimageDance」,不仅持续推出作品,更获得了第十九届国家文艺奖,创作与教育皆不偏废并有卓越成就,对于舞蹈的开拓与传承更有诸多贡献。
 

 

日常生活织就捞取灵感的网

今日专访到晓玫老师,首先询问的便是创作上的灵感源自何处?
 

「编舞不能只坐在舞蹈教室内等待灵感骤响,这是需要自己,或跟别人一起工作才会慢慢出现的。」晓玫老师表示,尽管某些时刻感觉对了,灵感会突如其来闪现,但这并不保证未来能说有就有──而是该用心去感受自己与周遭的一切,生活中跟人、环境,或者喜欢、不喜欢的事情有所连结,形成撞击或摆荡,就能成为所谓的灵感。
 

老师也特别提到,灵感不会提示创作该如何继续延伸,「它只是一个开端、一个点,要花时间寻找方法,将点连接成一张网,并且足够大去包容、承接事物,才能形成话语。」也不能只是等待灵感来临,而要平时织就那一张网,才更能感知在生活中的一切。
 

 

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与对话方式

而谈到如何帮助学生找到灵感,晓玫老师举出赖声川老师在《赖声川的创意学》一书中的例子:赖老师曾带导演学生到排练室,希望他们亲眼目睹演员间激荡出的火花。不过即使学生看到了一样的事物,却无法同等理解老师攫取的灵光。晓玫老师表示,创作非常难以教导,没有范本,也可能因人、时代、事物而改变。唯有想办法将学生有「感觉」的事物转换成一种「方法」,让它不单单只停留在「感觉」层面,而是能够透过逻辑被推演出来,使它即使不断重演,也不会失去所谓的「感觉」,这或许就是创作课程里必须去寻找的。
 

而在创作课程中带领学生,晓玫老师首先还是希望学生不要被动作的形式或派别绑架。因为各个编舞家自己的风格、喜好,是来自于编舞家本身的文化美感。单单只是表面上模拟,那就失去个人可以建构的内容。
 

「我希望学生回到基础。每个人的身体本身就是很好的课题,去探索如何把感官打开,重新感知身体给我们的字汇──舞蹈的语言不是建立在语言逻辑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身体,语言是建立在身体的这些客观感受上,这些感官觉受就是建立舞蹈语言的基础。而最终,要学习找到属于自己的对话方式。」
 

 

教学现场的新旧世代差异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资讯量庞大,新世代学生生活习惯跟看待事情的方式势必大不相同。晓玫老师回忆,过去要认识一段历史,必须去图书馆借书,也难以还原真实状况;现在只要上网查询,就可以搜寻到多方意见,不过有时却是真假参半、虚实共构。「我们都要去学习在这么复杂多元的声音里面,去筛选你要的是什么?这跟以往我们去找寻、挖掘,花很多时间才得到讯息的时间感以及做事方法,是很不一样的。」
 

在教学现场,带领学生的方式也与过去截然不同。「过去单向丢东西给学生,他就接受;现在也许是网络资讯比较自由,学生比较会提出他的想法,或者去反驳去怀疑。我觉得挺好的,因为这样才有互相辩证的可能。」现代网络发达,新世代学生接触到各方资讯供自己对照,却反而容易产生某种「先见之明」,而认为课堂知识与「先见之明」有所冲突,产生抵抗心态。此时身为教育者,就必须要从他为什么去抵抗来理解,让学生能慢慢转换看法。
 

「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也在学习,以前当老师的时候,会想赶快证明自己有东西给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告诉他;现在不会想要去证明了,也可以从过去经验知道学生在什么状况。也许让他犯错,或是让他去找自己的方法,所以对我来讲学生就是我最好的老师。」
 

 

现代社会舞蹈的创作方式与定位

也因为容易接触各界资讯,新世代学生的创作议题可以有很多选择,但晓玫老师认为也必须更深刻、诚实地面对。老师在教学现场的着力点在于:舞蹈作为一种创作,并被视为创作者拥有的一种话语权。然而舞蹈本身的重要性及独特性,该如何定位与还原?
 

「我觉得很重要的事情是──我们为什么会舞蹈?并不是因为当代编舞家觉得自己想说话,而去编一支舞;反过来说,我们都有舞蹈的本能,所以原始时代就有人跳舞,我觉得那是我们必须要保持好奇跟敬畏的。」网络无远弗届,资讯互通有无,全世界都在编舞、都可以编舞;而人们可以选择去看VR、实境秀、或者演唱会……网络上有相当多有趣的事物。晓玫老师直言,个人的舞蹈有哪一点是让人非看不可的?而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舞蹈作为一种语言该说什么?该怎么说话?这些都值得去深思。
 

 

不为自己设限并诚实以对

在舞蹈教学上,若要去面对自己与找回初心,每个人探索的层次都不相同。「有时候会感觉到这批学生需要换另一种方法。或是他们走到一个点,我会觉得自己必须停下来,让他们好好看一看现在的状态。也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必须转弯。」晓玫老师表示这是创作课程中很大的课题,确实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法,能够统一引领大家去探索面对。但若是以个体的身分,去共享大家都已知的某一种「身体」,可能相对容易借此去面对自己。
 

不过创作仍是一条漫漫长路,总会经历「撞墙期」。晓玫老师认为,任何人都会遇到撞墙期,只需要诚实接受自己还不够好,即便当下找不出解决办法,也不要设定一个期限,必须继续尝试。「我能鼓励大家的,就是永远不要放弃追求最后的可能。」
 

若是学生遇到瓶颈来求助呢?她首先回应:「愿意跟老师谈创作瓶颈就是很棒的事了。有瓶颈,就表示你正在经历与思考。」不过往往会发现,瓶颈经常出自于人的惯性思维,依赖曾被灌输的知识,以至于在某个时刻无法继续往前。这时需要解开的反而是人跟自己的关系,必须解开盲点以及愿意放下对自己过度的要求。
 

「我觉得很重要的是诚实面对自己。这就很不容易,因为必须要卸下很多面具把自己看清楚,人常常只看到想看的自己,可是实际上并没有看清楚跟接纳自己。」
 

 

适时放松,感受生活

专访最后,也询问了不管创作还是教学皆竭尽心力的晓玫老师,平时喜爱做什么事来放松自己呢?「我现在最喜欢早上起来看看我种的植物,它们样子是如何?还有就是辛苦完,给自己一顿很好的食物,就会觉得很开心。」晓玫老师笑着如此说,也呼吁学生陷入瓶颈的时候,干脆先放空去好好吃一顿吧!在紧凑的创作过程与教育现场,适时放松自己,浸淫于生活的美好事物中──或许就如晓玫老师前面所说的,如此才能深刻感受与自己连结的一切,并将之转化为灵感来源。


TNUA影音知识库>>专访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