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教育現場的教學相長:專訪109學年度年度教學傑出教師──何曉玫教授
撰文/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 周品嘉
何曉玫老師在舞蹈領域付出大量心力,於教育現場深耕多年,積極參與行政事務,並獲得「109學年度年度教學傑出教師」;在舞蹈創作上亦成果豐碩,於2010年創立「何曉玫MeimageDance」,不僅持續推出作品,更獲得了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創作與教育皆不偏廢並有卓越成就,對於舞蹈的開拓與傳承更有諸多貢獻。
日常生活織就撈取靈感的網
今日專訪到曉玫老師,首先詢問的便是創作上的靈感源自何處?
「編舞不能只坐在舞蹈教室內等待靈感驟響,這是需要自己,或跟別人一起工作才會慢慢出現的。」曉玫老師表示,儘管某些時刻感覺對了,靈感會突如其來閃現,但這並不保證未來能說有就有──而是該用心去感受自己與周遭的一切,生活中跟人、環境,或者喜歡、不喜歡的事情有所連結,形成撞擊或擺盪,就能成為所謂的靈感。
老師也特別提到,靈感不會提示創作該如何繼續延伸,「它只是一個開端、一個點,要花時間尋找方法,將點連接成一張網,並且足夠大去包容、承接事物,才能形成話語。」也不能只是等待靈感來臨,而要平時織就那一張網,才更能感知在生活中的一切。
找到屬於自己的方法與對話方式
而談到如何幫助學生找到靈感,曉玫老師舉出賴聲川老師在《賴聲川的創意學》一書中的例子:賴老師曾帶導演學生到排練室,希望他們親眼目睹演員間激盪出的火花。不過即使學生看到了一樣的事物,卻無法同等理解老師攫取的靈光。曉玫老師表示,創作非常難以教導,沒有範本,也可能因人、時代、事物而改變。唯有想辦法將學生有「感覺」的事物轉換成一種「方法」,讓它不單單只停留在「感覺」層面,而是能夠透過邏輯被推演出來,使它即使不斷重演,也不會失去所謂的「感覺」,這或許就是創作課程裡必須去尋找的。
而在創作課程中帶領學生,曉玫老師首先還是希望學生不要被動作的形式或派別綁架。因為各個編舞家自己的風格、喜好,是來自於編舞家本身的文化美感。單單只是表面上模擬,那就失去個人可以建構的內容。
「我希望學生回到基礎。每個人的身體本身就是很好的課題,去探索如何把感官打開,重新感知身體給我們的字彙──舞蹈的語言不是建立在語言邏輯上,我們每個人都有身體,語言是建立在身體的這些客觀感受上,這些感官覺受就是建立舞蹈語言的基礎。而最終,要學習找到屬於自己的對話方式。」
教學現場的新舊世代差異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資訊量龐大,新世代學生生活習慣跟看待事情的方式勢必大不相同。曉玫老師回憶,過去要認識一段歷史,必須去圖書館借書,也難以還原真實狀況;現在只要上網查詢,就可以搜尋到多方意見,不過有時卻是真假參半、虛實共構。「我們都要去學習在這麼複雜多元的聲音裏面,去篩選你要的是什麼?這跟以往我們去找尋、挖掘,花很多時間才得到訊息的時間感以及做事方法,是很不一樣的。」
在教學現場,帶領學生的方式也與過去截然不同。「過去單向丟東西給學生,他就接受;現在也許是網路資訊比較自由,學生比較會提出他的想法,或者去反駁去懷疑。我覺得挺好的,因為這樣才有互相辯證的可能。」現代網路發達,新世代學生接觸到各方資訊供自己對照,卻反而容易產生某種「先見之明」,而認為課堂知識與「先見之明」有所衝突,產生抵抗心態。此時身為教育者,就必須要從他為什麼去抵抗來理解,讓學生能慢慢轉換看法。
「我覺得很多時候我們也在學習,以前當老師的時候,會想趕快證明自己有東西給學生,把自己的方法告訴他;現在不會想要去證明了,也可以從過去經驗知道學生在什麼狀況。也許讓他犯錯,或是讓他去找自己的方法,所以對我來講學生就是我最好的老師。」
現代社會舞蹈的創作方式與定位
也因為容易接觸各界資訊,新世代學生的創作議題可以有很多選擇,但曉玫老師認為也必須更深刻、誠實地面對。老師在教學現場的著力點在於:舞蹈作為一種創作,並被視為創作者擁有的一種話語權。然而舞蹈本身的重要性及獨特性,該如何定位與還原?
「我覺得很重要的事情是──我們為什麼會舞蹈?並不是因為當代編舞家覺得自己想說話,而去編一支舞;反過來說,我們都有舞蹈的本能,所以原始時代就有人跳舞,我覺得那是我們必須要保持好奇跟敬畏的。」網路無遠弗屆,資訊互通有無,全世界都在編舞、都可以編舞;而人們可以選擇去看VR、實境秀、或者演唱會……網路上有相當多有趣的事物。曉玫老師直言,個人的舞蹈有哪一點是讓人非看不可的?而共同面臨的問題是,舞蹈作為一種語言該說什麼?該怎麼說話?這些都值得去深思。
不為自己設限並誠實以對
在舞蹈教學上,若要去面對自己與找回初心,每個人探索的層次都不相同。「有時候會感覺到這批學生需要換另一種方法。或是他們走到一個點,我會覺得自己必須停下來,讓他們好好看一看現在的狀態。也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必須轉彎。」曉玫老師表示這是創作課程中很大的課題,確實沒有一個具體的方法,能夠統一引領大家去探索面對。但若是以個體的身分,去共享大家都已知的某一種「身體」,可能相對容易藉此去面對自己。
不過創作仍是一條漫漫長路,總會經歷「撞牆期」。曉玫老師認為,任何人都會遇到撞牆期,只需要誠實接受自己還不夠好,即便當下找不出解決辦法,也不要設定一個期限,必須繼續嘗試。「我能鼓勵大家的,就是永遠不要放棄追求最後的可能。」
若是學生遇到瓶頸來求助呢?她首先回應:「願意跟老師談創作瓶頸就是很棒的事了。有瓶頸,就表示你正在經歷與思考。」不過往往會發現,瓶頸經常出自於人的慣性思維,依賴曾被灌輸的知識,以至於在某個時刻無法繼續往前。這時需要解開的反而是人跟自己的關係,必須解開盲點以及願意放下對自己過度的要求。
「我覺得很重要的是誠實面對自己。這就很不容易,因為必須要卸下很多面具把自己看清楚,人常常只看到想看的自己,可是實際上並沒有看清楚跟接納自己。」
適時放鬆,感受生活
專訪最後,也詢問了不管創作還是教學皆竭盡心力的曉玫老師,平時喜愛做什麼事來放鬆自己呢?「我現在最喜歡早上起來看看我種的植物,它們樣子是如何?還有就是辛苦完,給自己一頓很好的食物,就會覺得很開心。」曉玫老師笑著如此說,也呼籲學生陷入瓶頸的時候,乾脆先放空去好好吃一頓吧!在緊湊的創作過程與教育現場,適時放鬆自己,浸淫於生活的美好事物中──或許就如曉玫老師前面所說的,如此才能深刻感受與自己連結的一切,並將之轉化為靈感來源。
TNUA影音知識庫>>專訪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