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微眇碎片的意识流动——戏剧学院2023夏季公演《尤利西斯》

教学工坊
2023-06-10

文/李家蓁、高翊轩
 

2023年戏剧学院夏季公演《尤利西斯》在北艺大展演艺术中心戏剧厅演出,此次的演出改编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于192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一书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中最重要的代表,书中对于时间、空间以及各种反复来回辩证的描写,透过不断交错的文字及极其特殊的描绘方式,拼凑出了一个破碎凌乱的时空,不仅被称作是「意识流」的风格代表,也被誉为「最难阅读的小说」。而此次戏剧学院夏季公演选用此书做为题材,由戏剧学系陆爱玲教授编导,与戏剧学院师生们一起共创,带领大家一起进入那些生活中微眇碎片的意识流动。
 

 

图1、《尤利西斯》中布卢姆的思索(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粉专提供/摄影:许斌)

图1、《尤利西斯》中布卢姆的思索(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粉专提供/摄影:许斌)

 

 

《尤利西斯》演出氛围中的建立

演出开始前,我们走进剧场便可以看见如同达利画作一般的舞台场景:诺大的椅子、双人床、随处可见成堆的沙粒,以及悬吊在剧场内的物件,仿佛在告诉观众,这一趟前往都柏林的旅行,绝非「此时此地」你能够立即悟出什么,而是得透过你不断的感受和辩证,去接近自己的想法,才得以建构出属于你的「意识之旅」。
 

《尤利西斯》一书中总共十八个章节,每一小时写成一章,并以时间为顺序,钜细靡遗描述三位角色,从这一天的早上8点到隔日凌晨2点,在都柏林的种种经历。而此次演出,将十八个章节的庞大故事浓缩成两个半小时的演出,如何选用小说素材,对于故事和讨论重心的更动、转移及诠释,无疑是此次演出的看点。
 

演出一开始,歌队如同时间分针和秒针的移动,舞台上物品的物换星移,结合录音的拼贴,强调剧场里的「时间」性,短短五分钟的序场,观众接收大量的资讯,场上多样的元素抓着我们眼球,正当观众沉浸其中,紧接听到导聆传来前往都柏林的旅行正要展开,而我们需要做的除了遵守观演须知外,就是带着感受「时间」的意识,进入这一趟我们未知且无法中断的时空河流,开启都柏林的这一天。
 

 

图2、《尤利西斯》中歌队表现出的「流动」(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粉专提供/摄影:许斌)

图2、《尤利西斯》中歌队表现出的「流动」(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粉专提供/摄影:许斌)

 

 

《尤利西斯》的剧情内容与架构

《尤利西斯》的故事由三个主角展开,他们是居住在都柏林市郊中一座古堡里的青年:诗人史蒂芬、广告推销员布卢姆及其妻子莫莉。巧妙的是,导演将主要角色们分为两名演员去饰演,此表现形式,即是将角色内心「具象化」。在三个角色的不同人生阶段中,透过歌队和舞台「象征」手法的运用,去达到每段故事的衔接及重组,在《尤利西斯》小说中本就交错复杂的时空,透过导演的编排,增加了新的诠释面向。例如,两位演员扮演同一角色的过程,势必会看见两方的呼应、对照和辩证,在表演质地跟选择上的差异遇到碰撞,更加建构了《尤利西斯》。
 

整个剧情环绕三位主角面临各自的议题,而在这十八小时中,他们面对自身困境和生活的种种思考,关于他们看见、听见、做出了什么,都是《尤利西斯》所要呈现的「细节」。这些「细节」既琐碎又看似毫无意义,但也是这些微小的瞬间,促成了他们在这万物碰撞当中的选择。
 

故事从青年诗人史蒂芬开始,因为母亲病危的通知从巴黎匆匆赶回都柏林,当他终于赶到,母亲却请求他跪下祈祷,史蒂芬出于对宗教的反感没有听从母亲的要求。母亲死后,他为此事悔恨不已,意志消沉,加上父亲的不理解,他选择离家出走。同时,与充满种族偏见的校长理念不合,使他放弃唯一微薄可以糊口的教书工作。他来到海边漫步,面对翻滚的海浪,他开始不断的思考:他到底是谁?又为何存在于此,他是否只是时间洪流中的一员,大自然是否也是这些不变的日常、时空的永恒、艺术的魅力,存在与否,这些问题在他的意识中开始了漫无边际的流动。
 

广告推销员布卢姆终日奔忙,却总是毫无收获。布卢姆的孩子夭折使他在精神上受到无法弥补的创伤,同时,妻子莫莉的不忠使他非常羞愧。故事从布卢姆的早晨开始,他找借口外出办事,实际上是被迫在城市中流浪。每次他看见妻子的情夫总是尽全力逃避,逃避的过程,他的脑海里闪现的是一系列荒诞的想像。他责怪自己的懦弱和无能为力,不知道自己在这个家庭,甚至国家中他属于哪里,他就只是安静缓慢的逃离,再无声地被这些生活给吞噬。
 

布卢姆的妻子莫莉是一位放荡不羁的业馀歌手,她虽然欣赏丈夫的优点,却又不甘寂寞于丈夫在丧子后的行尸走肉,她招蜂引蝶的行为像是某种宣洩,宣告自己致力追求当下快乐的生活哲学。在都柏林的那晚,莫莉才刚告别一个情人,又回忆起她和布卢姆相互热恋的时光,他们的生活似乎会出现好的转机。莫莉在自己的想像中重造现实,思考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预示着所有的关系在时间的冲刷下会走向何处,我们无人知晓,但我们却可以浪漫的寄望着。
 

从上述的故事中,我们看见青年诗人史蒂芬对宗教跟自我的辩证和反思,广告商人布卢姆对于种族及家庭上出现裂痕的对照,以及妻子莫莉最后的长串独白仿佛道破了这些是否终将沦于喃喃自语?我们对于情感、关系、环境、国家、宗教、信仰这些影响我们成为现在自己的元素,该如何有一个恰当的解释,又如何去演绎出在当代这个更加宽容的未来,我们的「自我认同」该往何处,我想,这也是《尤利西斯》中,希望透过三位角色的命运、遭遇来传达的。
 

 

图3、《尤利西斯》中莫莉最后的独白(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粉专提供/摄影:许斌)

图3、《尤利西斯》中莫莉最后的独白(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粉专提供/摄影:许斌)

 

 

既浪漫又疏离的《尤利西斯》

导演陆爱玲教授曾介绍此剧:让微小的 「人」的简单身影丰硕起来,可与环绕其外的庞大的物理世界和物质世界,相抗衡,相拥抱。莫过于《尤利西斯》最大的浪漫。而我们在观赏演出的同时,绝对不难看到制作团队为了展现出《尤利西斯》交错复杂的时空观而煞费苦心。不论是从舞台设计上选用象征和抽象的概念,再到观众席的编排上也是采用了罕见的三面台,呈现手法上不断透过现场乐队和录音的配合,角色诠释上的一分为二及歌队运用的手法等都是将《尤利西斯》小说中那迷人却又令人费解的诠释世界的方式给展现出来。
 

而在2023年,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又该如何从《尤利西斯》中去回看我们自身的存在呢?在人人都拥有智慧型手机,甚至可以更轻易连结到彼此的时代中,我们对于「自我认同」的意识是否能够得以缓解,亦或是我们也将成为那些被吞噬的人、成为万物中微不足道的微小尘埃,我们不得而知,只能在生活的碎片里,尝试找出自己曾经存在的痕迹。
 

《尤利西斯》的文本语言,用大量富有诗意的台词写成,我们既知道他是虚幻的,却又容易被里面所包复的情感给触及。《尤利西斯》透过一个庸碌之辈平凡一日的放大书写,凭借每一个我们习惯的日常,唸书、准备早餐、做爱、走路、睡觉等各种琐碎到不行的小事,从局部的观察逐渐扩大到思考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国家乃至于整个宇宙中,我们到底是什么。每一段诗意的台词都是一种告白,也是对这个世界全力的呐喊,即便可能没有解答,但这样的行动让我们和周遭有了奇妙的连结。
 

既浪漫又疏离,可能正是《尤利西斯》这个演出中,最动人的告白。
 

 

图4、《尤利西斯》中布卢姆对于自身的思考及歌队的演出

图4、《尤利西斯》中布卢姆对于自身的思考及歌队的演出

 

或许《尤利西斯》它从来不是任何一个辩证的解答,也从来不会是任何一个意识的代表,我们为何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可能只是透过这些一层层的生活轨迹,达到了某种万物碰撞的结果罢了。
 

【演出资讯】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2023夏季公演《尤利西斯》

时间:

  • 2023 / 05 / 19、26(五)19:30
  • 2023 / 05 / 20、27(六)14:30、19:30
  • 2023 / 05 / 21、28(日)14:30

地点: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展演艺术中心 戏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