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微眇碎片的意識流動——戲劇學院2023夏季公演《尤利西斯》

教學工坊
2023-06-10

文/李家蓁、高翊軒
 

2023年戲劇學院夏季公演《尤利西斯》在北藝大展演藝術中心戲劇廳演出,此次的演出改編意識流小說《尤利西斯》。《尤利西斯》是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於1922年出版的長篇小說,一書被認為是現代主義文學中最重要的代表,書中對於時間、空間以及各種反覆來回辯證的描寫,透過不斷交錯的文字及極其特殊的描繪方式,拼湊出了一個破碎凌亂的時空,不僅被稱作是「意識流」的風格代表,也被譽為「最難閱讀的小說」。而此次戲劇學院夏季公演選用此書做為題材,由戲劇學系陸愛玲教授編導,與戲劇學院師生們一起共創,帶領大家一起進入那些生活中微眇碎片的意識流動。
 

 

圖1、《尤利西斯》中布盧姆的思索(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粉專提供/攝影:許斌)

圖1、《尤利西斯》中布盧姆的思索(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粉專提供/攝影:許斌)

 

 

《尤利西斯》演出氛圍中的建立

演出開始前,我們走進劇場便可以看見如同達利畫作一般的舞台場景:諾大的椅子、雙人床、隨處可見成堆的沙粒,以及懸吊在劇場內的物件,仿佛在告訴觀眾,這一趟前往都柏林的旅行,絕非「此時此地」你能夠立即悟出什麼,而是得透過你不斷的感受和辯證,去接近自己的想法,才得以建構出屬於你的「意識之旅」。
 

《尤利西斯》一書中總共十八個章節,每一小時寫成一章,並以時間為順序,鉅細靡遺描述三位角色,從這一天的早上8點到隔日凌晨2點,在都柏林的種種經歷。而此次演出,將十八個章節的龐大故事濃縮成兩個半小時的演出,如何選用小說素材,對於故事和討論重心的更動、轉移及詮釋,無疑是此次演出的看點。
 

演出一開始,歌隊如同時間分針和秒針的移動,舞台上物品的物換星移,結合錄音的拼貼,強調劇場裡的「時間」性,短短五分鐘的序場,觀眾接收大量的資訊,場上多樣的元素抓著我們眼球,正當觀眾沉浸其中,緊接聽到導聆傳來前往都柏林的旅行正要展開,而我們需要做的除了遵守觀演須知外,就是帶著感受「時間」的意識,進入這一趟我們未知且無法中斷的時空河流,開啟都柏林的這一天。
 

 

圖2、《尤利西斯》中歌隊表現出的「流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粉專提供/攝影:許斌)

圖2、《尤利西斯》中歌隊表現出的「流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粉專提供/攝影:許斌)

 

 

《尤利西斯》的劇情內容與架構

《尤利西斯》的故事由三個主角展開,他們是居住在都柏林市郊中一座古堡裡的青年:詩人史蒂芬、廣告推銷員布盧姆及其妻子莫莉。巧妙的是,導演將主要角色們分為兩名演員去飾演,此表現形式,即是將角色內心「具象化」。在三個角色的不同人生階段中,透過歌隊和舞台「象徵」手法的運用,去達到每段故事的銜接及重組,在《尤利西斯》小說中本就交錯複雜的時空,透過導演的編排,增加了新的詮釋面向。例如,兩位演員扮演同一角色的過程,勢必會看見兩方的呼應、對照和辯證,在表演質地跟選擇上的差異遇到碰撞,更加建構了《尤利西斯》。
 

整個劇情環繞三位主角面臨各自的議題,而在這十八小時中,他們面對自身困境和生活的種種思考,關於他們看見、聽見、做出了什麼,都是《尤利西斯》所要呈現的「細節」。這些「細節」既瑣碎又看似毫無意義,但也是這些微小的瞬間,促成了他們在這萬物碰撞當中的選擇。
 

故事從青年詩人史蒂芬開始,因為母親病危的通知從巴黎匆匆趕回都柏林,當他終於趕到,母親卻請求他跪下祈禱,史蒂芬出於對宗教的反感沒有聽從母親的要求。母親死後,他為此事悔恨不已,意志消沉,加上父親的不理解,他選擇離家出走。同時,與充滿種族偏見的校長理念不合,使他放棄唯一微薄可以糊口的教書工作。他來到海邊漫步,面對翻滾的海浪,他開始不斷的思考:他到底是誰?又為何存在於此,他是否只是時間洪流中的一員,大自然是否也是這些不變的日常、時空的永恆、藝術的魅力,存在與否,這些問題在他的意識中開始了漫無邊際的流動。
 

廣告推銷員布盧姆終日奔忙,卻總是毫無收穫。布盧姆的孩子夭折使他在精神上受到無法彌補的創傷,同時,妻子莫莉的不忠使他非常羞愧。故事從布盧姆的早晨開始,他找藉口外出辦事,實際上是被迫在城市中流浪。每次他看見妻子的情夫總是盡全力逃避,逃避的過程,他的腦海裡閃現的是一系列荒誕的想像。他責怪自己的懦弱和無能為力,不知道自己在這個家庭,甚至國家中他屬於哪裡,他就只是安靜緩慢的逃離,再無聲地被這些生活給吞噬。
 

布盧姆的妻子莫莉是一位放蕩不羈的業餘歌手,她雖然欣賞丈夫的優點,卻又不甘寂寞於丈夫在喪子後的行屍走肉,她招蜂引蝶的行為像是某種宣洩,宣告自己致力追求當下快樂的生活哲學。在都柏林的那晚,莫莉才剛告別一個情人,又回憶起她和布盧姆相互熱戀的時光,他們的生活似乎會出現好的轉機。莫莉在自己的想像中重造現實,思考關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預示著所有的關係在時間的沖刷下會走向何處,我們無人知曉,但我們卻可以浪漫的寄望著。
 

從上述的故事中,我們看見青年詩人史蒂芬對宗教跟自我的辯證和反思,廣告商人布盧姆對於種族及家庭上出現裂痕的對照,以及妻子莫莉最後的長串獨白仿佛道破了這些是否終將淪於喃喃自語?我們對於情感、關係、環境、國家、宗教、信仰這些影響我們成為現在自己的元素,該如何有一個恰當的解釋,又如何去演繹出在當代這個更加寬容的未來,我們的「自我認同」該往何處,我想,這也是《尤利西斯》中,希望透過三位角色的命運、遭遇來傳達的。
 

 

圖3、《尤利西斯》中莫莉最後的獨白(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粉專提供/攝影:許斌)

圖3、《尤利西斯》中莫莉最後的獨白(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粉專提供/攝影:許斌)

 

 

既浪漫又疏離的《尤利西斯》

導演陸愛玲教授曾介紹此劇:讓微小的 「人」的簡單身影豐碩起來,可與環繞其外的龐大的物理世界和物質世界,相抗衡,相擁抱。莫過於《尤利西斯》最大的浪漫。而我們在觀賞演出的同時,絕對不難看到製作團隊為了展現出《尤利西斯》交錯複雜的時空觀而煞費苦心。不論是從舞台設計上選用象徵和抽象的概念,再到觀眾席的編排上也是採用了罕見的三面台,呈現手法上不斷透過現場樂隊和錄音的配合,角色詮釋上的一分為二及歌隊運用的手法等都是將《尤利西斯》小說中那迷人卻又令人費解的詮釋世界的方式給展現出來。
 

而在2023年,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又該如何從《尤利西斯》中去回看我們自身的存在呢?在人人都擁有智慧型手機,甚至可以更輕易連結到彼此的時代中,我們對於「自我認同」的意識是否能夠得以緩解,亦或是我們也將成為那些被吞噬的人、成為萬物中微不足道的微小塵埃,我們不得而知,只能在生活的碎片裡,嘗試找出自己曾經存在的痕跡。
 

《尤利西斯》的文本語言,用大量富有詩意的台詞寫成,我們既知道他是虛幻的,卻又容易被裡面所包覆的情感給觸及。《尤利西斯》透過一個庸碌之輩平凡一日的放大書寫,憑藉每一個我們習慣的日常,唸書、準備早餐、做愛、走路、睡覺等各種瑣碎到不行的小事,從局部的觀察逐漸擴大到思考自身與環境的關係,國家乃至於整個宇宙中,我們到底是什麼。每一段詩意的台詞都是一種告白,也是對這個世界全力的吶喊,即便可能沒有解答,但這樣的行動讓我們和周遭有了奇妙的連結。
 

既浪漫又疏離,可能正是《尤利西斯》這個演出中,最動人的告白。
 

 

圖4、《尤利西斯》中布盧姆對於自身的思考及歌隊的演出

圖4、《尤利西斯》中布盧姆對於自身的思考及歌隊的演出

 

或許《尤利西斯》它從來不是任何一個辯證的解答,也從來不會是任何一個意識的代表,我們為何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呢?可能只是透過這些一層層的生活軌跡,達到了某種萬物碰撞的結果罷了。
 

【演出資訊】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2023夏季公演《尤利西斯》

時間:

  • 2023 / 05 / 19、26(五)19:30
  • 2023 / 05 / 20、27(六)14:30、19:30
  • 2023 / 05 / 21、28(日)14:30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展演藝術中心 戲劇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