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社交動腦的肢體課:舞動、遊戲與社會互動

跨域創新課程
2024-07-10
文/MIT三年級同學 陳凱馨

「舞動、遊戲與社會互動」是這學期修習的一門導入英雄之旅概念執行的通識課。一開始看到課程名稱的時候著實很難想像該怎麼把這三個名詞兜在一起,隨著課程進行,在老師的引導和同學的合作思考中,我似乎可以體會箇中連結、享受三個核心交織帶給我的樂趣及思辨。我認為這堂課帶我們不斷由內而外、由個人到團體探討身體的運用和互動,包括自身身體的點線面思考、到自己、雙人、小組、全體這種丟出去與反饋的行為,在這堂課中都有非常完整、漸進式的體驗。

 
 圖1、在移地教學中,我們採用團體防護的攀岩形式,每個在地面的同學都為繩子出一份力,一同守護向上攀岩的同學。( 攝影:王筑勻老師)
圖1、在移地教學中,我們採用團體防護的攀岩形式,
每個在地面的同學都為繩子出一份力,一同守護向上攀岩的同學。( 攝影:王筑筠老師)


在課程中,我們先賦予身體各個部位新的意義。我們都在做一些打破習慣的事,或做一些平常不會出現的使用方式,像是用身體做出數字、用頭跟著別人的手等等。這還不夠,我們還要考慮高度、跟空間的關係,例如在地板的數字、高姿勢的數字等。除了用遊戲包裝身體的探索外,我們也學習用舞蹈的方式讓身體當作媒介,去表達絕對的意義,例如數字、日常的行為等,並互相觀看對方的創作,確保觀眾有接收到我們想傳達的訊息,也觀摩彼此的創意。下一步我們找夥伴組隊,變成雙人或小團體的共創,並加入一些額外的指定隊形或動作,搭配不同氛圍的音樂,和在空間中定點的走位,使作品更像具有意義的舞蹈。在過程中為避免失焦及讓我們更快上手,老師選擇了日常具體的題材、以及關鍵字字卡讓我們選擇,使舞者和觀眾的語言更統一,經過這幾週的課程也讓我對編舞有循序漸進的學習及另一層了解。
 
圖2、在移地教學中,我們學習透過遊戲觀察隊友的動態並調整自身、透過感受與溝通達成合作。( 攝影:王筑勻老師)
圖2、在移地教學中,我們學習透過遊戲觀察隊友的動態並調整自身、透過感受與溝通達成合作。( 攝影:王筑筠老師)

遊戲更是課程重要的核心,幾乎每個課程活動都用遊戲包裝,我們也要學習自己設計遊戲。一直到自己思考遊戲的規則才知道這真的是一門大學問,其實要考慮很多心理和邏輯層面的東西,包括好不好玩(有沒有辦法激起好奇心、勝負欲等動機)、怎樣算結束(有輸贏嗎?)、有沒有漏洞可鑽(規則完整度)、有沒有人很閒、規則會不會太複雜聽不懂、適合在怎樣的空間、需要的道具等等,都是在設計遊戲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因素。到後期我們甚至還加入了主題,來改編及進化上一個設計的遊戲,主題包括信任、包容等等,也要玩家去尋找對應的主題。通常設計的遊戲試玩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或是聰明的同學也會自動找到bug。這些試驗、修正和遊玩的當下對我們是寶貴且舒壓的。
 
 圖3、在最後一堂課,我們用學習曲線及雷達圖總結這一學期所學,也與學習夥伴討論彼此在學習上的異同。 ( 攝影:陳凱馨)
圖3、在最後一堂課,我們用學習曲線及雷達圖總結這一學期所學,也與學習夥伴討論彼此在學習上的異同。 ( 攝影:陳凱馨)

從學期初到學期末,我們用許多不同的方式在探索自己的身心,包括撰寫學習週記,記錄自己課內課外及社會上的事。我們也透過嘗試不同的場地、包括B401、科藝館廣場、藝大書店前面、八里校外教學等等不同環境,充分的嘗試身體界線的碰撞和自身身體的能力。在每週兩小時的動腦體育課中有動也有靜,我們會討論、分析每個遊戲的優缺點,也會審視自己的學習曲線和成長面向。而每堂課少不了的是躺在地板上冥想、放鬆,感謝老師、感謝同學、身體和自己,陪著我們經歷這趟在舞蹈及遊戲中探索互動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