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你为影──魏德乐的后唤术

看板人物
2021-05-10
撰文/何蕙君


德乐老师的作品中常见投影跟拟像,目的是唤起内在的自我,这个想法源于柏拉图所描述的洞穴理论/洞穴隐喻(the Cave),「我们要认识我们自己的时候,就是在一个洞穴里你看到一个光影,他会跟着你的生理变化,就像你就是一个光影,你就会觉得你是神,你就会觉得比如说你今天是站着你就觉得你是站着的,你坐着你就觉得你是坐着,但是其实那个影子是随着你自己在变,也就是说现象一直在变,但是真实的你不会变」,在德乐老师的创作中,以多变的媒材去展现虚与实的二元对立,并保有对「本质」追寻,在我们触手可及的生活中,虚也许是实的平行空间,两者间的诘问,就交予观展人来定义。

 
This is an image

 
微曦的创作之路
德乐老师谈起他走向创作的初始,是在国中美术课上画了两颗柚子。
美术老师看了老师的课堂画作,称讚了一句「你柚子光影画的不错」,便将老师带进美术社习画。柚子的光影,逐渐拓染成每日午休的绘画时光,并在喜爱绘画的魏老师心中,萌起走向创作之路的初芽。
没有刻意走向艺术创作的德乐老师,大学选择的是计算机科学系,硕士班毕业后进入工研院服务,从事的便是多媒体工作,在风气自由的工研院中,德乐老师与热爱绘画的同仁一起组织国画社,对当时的老师而言,资讯是自己工作面向的专业领域,而绘画是从一而终的喜爱。
 
偶然与必然的交互作用
专业与兴趣看似两条平行线的状态下,偶然间因吴念真导演的电影《多桑》,需要制作一部多媒体光盘片,当时的电影萤幕仅有240X160的大小,看见window intel 586的系统跑出光盘片时,在魏老师心中泛起了涟漪,原本资讯与艺术创作之间壁垒分明的界线,开始模糊了边界。「一路走来,我很喜欢做视觉的艺术,科技艺术的整合其实一直都在进行,只是那时候我不知道它叫做科技艺术。」在工研院中服务10年,累积丰饶经验的魏德乐老师,兴起转换跑道的念头,便是进入校园中从事教学,老师说道:「我其实只是在做专业和兴趣的整合,所以从资讯领域转到艺术创作,可以说是一个偶然的过程」,而在偶然的过程中,对于艺术创作的热情,想来是必然的存在。
千禧年时代,恰逢数码艺术兴起,北艺科技艺术研究所创所不久,时任所长许素朱想做一个数码艺术,便聘请德乐老师前来合作。在邱坤良校长举办花卉艺术节时,德乐老师的作品《镜花水月》在此艺术节问世,也成为艺科中心之宝。在过程中魏德乐老师很清晰的感受到,这就是他非常想做的事情。回顾这段从资讯到艺术跨领域的历程,老师说道:「当自己准备好了机会来了你自然就会上了,这是我的一个经验」。

 
This is an image

 
用理科与艺术的介质看见光
在老师投入教学后,深刻感受到资讯与艺术创作领域间的差异,理工系的学生注重定义和规格,艺术的学生拥有自己的想法,老师说道:「我常比喻理工科是训练小螺丝钉,在一个系统里把螺丝钉做好了,然后再整合的时候做处理就好了,但是在艺术创作呢是要打破过去的习惯,去替代过去所熟悉的习惯然后重新创作一个新的作品」。从框架内的训练到打破框架教学,老师也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欲做出诸多改变,将原本平舖直述的理论课程,在北艺改以「可视化」的方式,让理论与视觉艺术并存,并以广与深作为发散,让想像与创作有路可循。
在北艺十七年的岁月中,最让老师深刻的便是「妖山混血杯」,是鼓励北艺学子走出自身科系,与外系跨领域的活动。而「混血」之于魏德乐老师,则是从科技到艺术的现在进行式,混血的过程也许是场时空错置的化学反应,不同的元素组合,都会创造新的意涵,因此德乐老师认为「科技艺术是π型人才,他有两只脚,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要跨足另一个领域,无论是之前的科技艺术到现在的新媒体,中间的横杆,就是串接两者的能力」。
 
挖掘内心的投射与成像
创作是打破框架的过程,在从框架中探出枝枒之前,必须先建构框架。在德乐老师眼中,新媒系的学生拥有独立的特质与想法,比起深厚的理论,更注重于想像的具体化、可视化,「我常常会和学生讲,要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因为这样才能克服它。」因此老师多用容易和自身贴合元素,让学生的具象化生活经验有所触动,就有动力去克服技术的困难,建立起学生创作的动机,老师也相当重视学生接触当代作品的经验堆叠,因此每一年的教材,都是德乐老师收集最新的媒材加以整合分析,最后传授给学生,对老师而言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丰饶的收获。
除了理论的堆叠与媒材的应用,德乐老师也将创作视为是一种疗癒,「很多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其实也是在透过作品去看待过去成长的过程。对他个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你常常看到学生的作品都离不开自己的家庭」,透过陪伴与对话得过程,为学生指一条内在的追寻的路径,「创作的动力就是你想说的话但是你说不出,是个伤痛,但是会让你的作品很有力量。很多作品是他的伤痛够有力量,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那个伤痛你重新去面对它,不再是一个伤痛了而是一个创作的动力」。
 
 
This is an image

 
前路有雾,也有光
老师忆起新媒系成立之初,首届学生的问题便是「新媒体的定义是什么?」实践的前路是没有人走过的,因此布满遮蔽视线的迷雾,如果前路朗晴无云,相对的来说机会就会变小,因为这条路上已经有人了。
走出洞穴亦或是迷雾之后,外面是有星星与月亮的世界,德乐老师谦虚的说,也许他也还没看到星星月亮,只是努力朝着洞外的世界前行,必须用生命历程去摸索,用感官去追寻,用自己的方式往雾里闯,德乐老师说道:「因为这条路迷雾很多,机会很多,也就是说我们走在时代的尖端,要做很多实验。但只要好好做,前面没有人挡你的路,无前例可循,才可以创造机会」,想必行至雾的最深之处,每个人都能看见的以自身为名的星星



108年度教学杰出教师—魏德乐院长访谈影片:https://admin.media.tnua.edu.tw/media/s/gC40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