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教学之间的实践:陈恺璜校长专访

看板人物
2019-09-27
撰文/艺术跨域研究所 梁廷毓
编辑/教学与学习中心 魏心怡主任、吴纹绫助理、秘书室 颜珮媛专员
 
时间:108/03/25(一) 下午2:10 
地点:校长室
访问者:教学与学习中心/魏心怡主任
摄影:动画系/杨芷菱

 
This is an image
图1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陈恺璜校长
 
现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校长,也是跨领域艺术家的陈恺璜教授,长年以来为艺术文化领域的重要支柱,贡献良多。陈校长于文化政策多有独到见解,对台湾艺术生态环境、未来艺术人才培育等议题,提出掷地有声的思辨与建言;于教学方针鞭辟入里,透过深入观察深受日、美、欧教育养分浸润的台湾艺术教育,开拓具台湾特色的艺术美学;于艺术教育方面,鼓励理论与实务并进,引领莘莘学子拓展跨域视野,期许师生在艺术教学,保持创造性与实验性发展。

身为跨领域艺术家,陈恺璜校长长年关注「文化本体论之不可能性的变异性上」、「不断转向的误衍主体」(Trans-subjectivity paralogic),例如他在1998年的作品《周.海径:月亮是太阳》(Sea Route:La Circonference)以环行台湾展开文化测量,借由「去领地」的航海观与作品命题交互辩证,看似「海洋游牧」实则「宇宙漂浮」的主题转向,展现出另异的探索与行动。
对陈校长来说,绕行岛屿一圈、航行台湾不靠岸,不仅是一种哲学性的行为与想像,亦是一种强烈的变异性格展现;另一方面,绕岛航行的流动过程,即是创造一种差异行动,而非仅是客观范畴里的实践形式。完成《周.海径:月亮是太阳》这项作品之后,陈校长借由重新描绘「台湾」之概念,透过艺术自身内部,或是哲学性的跨越,开始尝试与展现更多面向的艺术创作。
在艺术创作中的哲思与样态,具体实践于陈校长刚接任北艺大校务时所提倡的治校理念四大主轴—「艺术性」、「哲学性」、「知识性」与「公共性」。其中,「艺术性」看重的是「差异」,追求从每个师生、学校到国家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再者,「哲学性」,强调对人类生存处境与意义的本质性探索,期待能为艺术疆界的开拓、人类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至于在「公共性」部分,则希望艺术可为公众分享,缩小阶级、族群与性别差异,形塑国民的集体意识,这也反映在近年来学校积极推动的「大学社会责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 USR),期盼让每一位参与大学教育的人都能体认到,作为大学的一份子,如何与外在社会产生联系,与世界如何形成一个沟通网络,彰显「公共性」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
This is an image
图2陈恺璜校长受访
 
艺术大学作为「感性启蒙」的基地
对于北艺大「感性启蒙」的蓝图与思考,陈恺璜校长以教育部在五年前开始推动的「国高中教师表演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研习计画」为例,他进一步说明,教育部为活化教学、紮根美感教育,有系统的建置起国高中教师们在艺术人文等相关领域的教学资源环境,委讬北艺大承办此项计画,且逐步地将「感性启蒙」的概念带入该计画中。
陈校长认为,从大航海时代之后,或是帝国殖民、工业革命之后,理性思辨不断展现其重要性。换句话说,人们虽然在近百年来接受了理性启蒙的益处,但也受其负面的影响。他说明,北艺大身为高等艺术学府,如果要谈「感性启蒙」对应「理性思辨」,如何更贴近艺术大学在专业上的可能性,最终还是要回到「人」的立场来审视「感性」是否才是一个终极性的判准。因为,「理性思辨」在知识系统中扮演着绝对的角色,但终究无法替代感性认识在人生命中的连结经验。
陈校长提到,「感性启蒙」不单只是知觉,或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而是各种细致的感知能动。学生在北艺大求学过程中所获得艺术生涯的启发,不必然最终会成为艺术家,但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他们会学习到往后生命应如何规划,如何将自己放在与世界的巧妙联系,这才是艺术大学对于个人生命最大的辅助与扶持。而学校方应提供更全面、激发个人感性认识的课程及活动,借此深刻启动生命中重要的起点,激发作为「人」的创造力。
 This is an image
图3陈恺璜校长受访
 
北艺大未来发展及推动规划
于访谈过程中,陈恺璜校长展示了他规划的「近未来发展计画图」并说明对北艺大未来发展之期许。该图共有六个部分,陈校长说明,若用学校整体的角度去看,北艺大现阶段迫切需要的是,如何让艺术要件变成一种「资产」。他解释,「资产」所谈的不只是金钱,而是各种形式资源的诸多面向,要让这些艺术要件开始具有其生产性。
This is an image
图4校长治校规划—近未来发展计画图
 
给下一轮教学与学习的备忘录
对于北艺大老师们的期勉,「无论是哪一艺术学门,当谈及未来,在教学相关的参与上要能有一种可能性,尝试去开启更强烈、具实验性的教学方法」,陈恺璜校长如此认为着。
过往的学习方式已是明日黄花,当今趋势是透过多元的媒介、网络平台展现「教」与「学」之间的可能,因网络的即时性,转化出更多样的发展,以多向度方式展现与以往不同的教学差异。
展望2030年北艺大未来的教与学,陈校长表示,如果要去想像2030年,可以参考两部电影。一是Ridley Scott (雷利.史考特)执导的电影Blade Runner / 银翼杀手》(1982年),主要叙30多年后,也就是于2019年发生的故事。这部电影另于2018年推出续集,并延续前集再次以描述30年后作为主要场景,也就是的2049年所发生的故事情节。
陈校长表示,如果要去谈一个几十年之后的事情,倘若我们没有想像的能力,就不可能去执行一些充满创造性的实验。因为,实验性与创造性不会因不合时宜而被翻转,有时候不合时宜反而能呼应当下,举例来说,像是气候异常的发生,当一个相当乖张极端的状态围绕着生活环境时,人们应该具有更敏锐的觉察与反馈,因此当我们尝试着谈论着不管是10年、20年,或者30年后的未来的事情时,这肯定不容易回答,但我们可以准备好的是,具备有探问、创造性、充满高度实验性的能力,及丰富的想像力,并以此态度,来面对这些不可预知的挑战。
 
北艺大未来治校方针与艺术人才培育之思索
北艺大即将迈入第37年,未来台湾社会将面临人口结构的改变、高龄、少子化,或者是AI科技的蓬勃发展,将来北艺大的治校方向,或是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必定会顺应台湾大社会的环境重新思考。
面对社会环境快速变迁、科技的强势介入,对于未来北艺大的治校方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之思索,陈恺璜校长表达其独到的想法与见解。他说到,艺术家透过其全知的感知经验,借由感性认识的能力,敏锐的去感受世界如何在变动,不管是时间还是空间,这种动态的呼应关系,即是艺术能够持续存在的关键因素。他强调,人的感性认识、心理精神要能完全被机器、AI取代,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科技影响与替代倒不是危机,可看待为发展的必然;灵魂没有办法透过科技方式制造出来,因为灵魂不可名状,也不可取代,就如同当代科技无法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想像,与乍现的灵光。


TNUA影音知识库>>专访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