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寻路人」

看板人物
2020-02-10
撰文/戏剧学系硕士班 陈以臻
编辑/教学与学习中心 魏心怡主任、吴纹绫助理
时间:108/05/31(一) 下午2:30
地点:研究大楼R413教室
访问者:教学与学习中心/吴纹绫助理
摄影:动画系/杨芷菱


 
This is an image
图一 建筑与文化资产研究所─邱博舜老师
 
从古希腊的帕德嫩神庙流转到中国河北的清东陵,投影幕上展示着各文化的建筑影像。这是「中西古建筑赏析」课程内容,也是建筑与文化资产研究所邱博舜老师耕耘中西建筑学与文化资产保存工作四十馀年的足迹。

中西建筑学的映照与融合
自1982年于东海大学建筑系毕业后,秉持着对建筑史的兴趣,邱博舜老师踏上英格兰,开始他的学术生涯。英国学术训练的薰陶为邱博舜老师打下紮实的西方建筑学理底蕴,也开启他对自身文化的反省。

在剑桥大学及伦敦大学研读硕士期间,邱博舜老师专研于古典建筑理论与近代建筑史。学术领域横跨古希腊、罗马,一脉相承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理论,以及建筑文献史、建筑实务史和集合住宅规划等。相较硕士班时期侧重西方建筑理论,邱博舜老师于爱丁堡大学研读「古代社会的建筑原则」博士学程期间,开始探索传统社会的建筑与环境思维。老师指出建筑理论与环境思维相关,后者又由人们的宇宙观所建构。例如,西方古典建筑理论涉及柏拉图或是毕达哥拉斯的宇宙观。邱博舜老师认为,我们的环境理论是以风水为基础,「我们的环境思维在我们传统,就在风水文献里头,阴阳五行、自然哲学、易经、八卦影响之下的这个系统。而八卦其实跟环境、方位、季节、五行生克都有关系,整个风水的知识系统与这些都息息相关。」

然而,邱博舜老师并非是将西方理论套用于风水研究。他认为,风水知识体系相当复杂,无法以任何理论解释,其研究虽受西方环境理论启发,但非一味地将东西方情况相类比。对于邱博舜老师而言,西方理论帮助他发展思维,西方学术训练让他习得以严谨的学术逻辑与方法论来探索风水知识体系。

问及为什么老师的风水研究着重于风水文献,邱博舜老师指出虽现今有许多风水研究,但它们都是从历史学、社会学或人类学等角度出发,无法触碰风水的核心。老师认为风水具有本体性(ontology),但无法使用西方的理论来解释。唯一能做的就是从事风水文献,以「诉谱」的方式碰触风水核心。

西方学术训练以及自身文化底蕴,使邱博舜老师得以将中西建筑学两相映照与融合,进行独树一格的风水研究,迄今仍孜孜不倦。老师如今已完成二十几个科技部的研究案,但仍认为这只是风水知识体系的一角而已,「我退休之前大概也研究不完,退休之后继续研究。」邱博舜老师道。


「创造让人有感觉的空间」
自1991年回台后,邱博舜老师陆续于东海大学建筑系及国立台南艺术学院(现为国立台南艺术大学)建筑艺术研究所开设建筑设计、建筑史及建筑理论等课程。2001年,开始任教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的传统艺术研究所文资组(现为建筑与文化资产研究所)。

在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期间,除教授西方建筑史及理论外,邱博舜老师亦开设风水研究相关课程,开创文化资产研究的新面向。为推动文化资产保存研究,老师于2010年翻译并出版《建筑维护史》(A Matarrot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详述欧洲建筑维护观念的起源以及其从古代到今日的观念发展,进而提出此发展影响世界遗产价值体系的建立,以及如何在今日多元文化社会里形成维护和修复的主要观念和取径。该书中译本的出版提升台湾对于国际上文化遗产保存的认识,为建筑界与文资界的必读刊物。

除了于建筑与文化资产研究所授课外,邱博舜老师亦曾在通识教育中心开课,教授大学部学生西方建筑史及理论、文化资产等相关知识。特别的是,老师曾于IMCCI(文创产业国际艺术硕士学位学程)开设风水相关课程,带着国际学生实际走访台湾建筑,了解风水知识体系的博大精深。

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即便授课对象、内容有所更替,老师仍秉持着一贯的教学态度:培养学生提问、独立思考及面对挫折的能力。除了上述的能力外,邱博舜老师认为从事建筑及文资研究,不可或缺的是「开阔的心胸」。即使建筑领域广泛,涉及工程、社会、美学等面向,但它实际上是以人文为核心,「建筑其实是跟环境有关、跟生活有关,所以事实上自己要让自己非常开放心胸的去面对生活的一切,因为建筑就是环境的全部,就是人的生活全部。」建筑是硬件,但它是为人类而创造出来。因此,不论是建筑或文化资产领域,关心的对象皆为「人」,必须明白人在各个建筑空间内的感受为何,以及如何创造让人有感觉的空间。


漫长的文化资产保存之路
1982年,《文化资产保存法》制定,是为台湾文化资产保存的一大进展。然而,近四十年来,台湾的文化保存之路受到诸多困难与限制。
 
邱博舜老师首先指出,虽然本校建筑与文化资产研究所是国内少见专研于有形与无形文化资产的学术单位,但教育体系的不成熟以及硬件设施的匮乏,导致资源难以整合与发展。例如,建筑与文化资产研究所成立之初,欲规划古蹟保存设计相关课程,将理论与实务结合,但因资源有限而搁置至今。
 
除了教育体系的问题外,公部门间的冲突也使得台湾文化资产保存不易。邱博舜老师指出,台湾都市计画与文化资产保存计画没有沟通、整合,前者的规划与执行往往先行于后者。待重大建设订定后,公部门才开始进行文资保存工作,却往往为时已晚,导致乐生疗养院及新店十四张迫迁等憾事
 
「如果大家都能对文化基本的尊重与负责,就不会有这种问题了。」邱博舜老师说道。自国外引入的文化资产概念,即便过了近四十年,仍无法在台湾紮根。老师认为,因历史意识的不足或民族性因素,导致台湾社会长期对文化资产的漠视。
 
提到台湾近年来的古蹟自燃事件,邱博舜老师引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重要的艺术评论家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的名言进行批判:「虽然目前你拥有它(建筑)的拥有权,可是它不属于你,它是属于当初的建造者,也属于后代。你现在的责任就是把它好好传递下去。」换言之,没有人有权利可以决定文化资产的生死,「如果这个基本信念可以建立起来的话,文化资产保存执行上就会更加顺利。」老师说道。
 
除面临上述问题外,邱博舜老师认为国际政治因素也是台湾文资保存一大瓶颈。因不具有联合国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员身分,台湾的文化资产不被认可,难以与国际接轨。尽管台湾文化资产没有世界认可,但不可忘记这些都是我们的东西。邱博舜老师道:「像我在教西洋建筑史,那些历史几乎都是世界文化资产的历史。可是呢,那东西再好,还是别人的,对不对?不是自己的。所以我们自己国内的文化资产,不管有没有机会得到世界遗产的认可,还是要珍惜。」
 
即便台湾古蹟自燃及遭破坏的事件源源不绝,古蹟保存成为政治角力的牺牲品,或是文化资产界被外界戏称为「文化流氓」,邱博舜老师认为不应灰心丧志,文化资产保存之路仍要继续走下去。虽然这条路走得缓慢、颠簸,但老师认为台湾仍在向前迈进。
 
在过去,日治时期的建筑无法被认定为古蹟。近几年,随着观念提升及法案的修订,不仅是日治时期建筑,连现代建筑都可成为文化资产,例如东海大学的路思义教堂于2019年4月成为国定古蹟。随着现代建筑可被登录为古蹟,邱博舜老师认为这能带动建筑界的创造力与品质,同时促使各地方政府增加古蹟数目,提升各界对于文化资产保护的重视,老师也指出:「文化资产是可以增加的,不是只有减少。」


文化责任
问及对于台湾未来文化资产保存与维护的愿景与期许,邱博舜老师认为,即便眼前有国际政治的瓶颈,但仍要继续努力,这也是为什么要持续推动台湾世界遗产潜力点。「哪一天政治环境变了,说不定我们就有机会上。有被认可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后,那个位阶就差很多,因为它是提升的,而且会有更多的人会来关注、参观。」因此,邱博舜老师鼓励他的学生,在保护文化资产同时,开始寻找具潜力的现代建筑,进而使大众明了台湾文化资产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不要忘记对于「人」的关心,并带着热情及责任走下去。

台湾文化资产保存之路困难重重,邱博舜老师指出,文化资产保存并非是可以使人飞黄腾达的事业,但这是一份责任,「一个文化责任的事业」。



TNUA影音知识库>>专访影片